第766章 年的和平重建工作全麵展開
字數:2451 加入書籤
早春的 1938 年華北平原,寒風還帶著幾分凜冽,但保定城外的公路重建工地已一片熱火朝天。數十名工人揮舞著鐵鍬,將碎石鋪在路基上,遠處的壓路機轟鳴著向前推進,在地麵留下平整的印記。工程隊隊長老周戴著舊軍帽,額頭上滲著汗珠,卻顧不上擦,正對著圖紙指揮工人調整路線:“這段路要繞過之前的彈坑區,咱們多鋪兩層水泥,以後就算下雨也不容易塌陷。”
村民王大叔推著獨輪車,運來滿滿一車水泥,笑著對老周說:“周隊長,這路要是修好了,咱們去縣城賣糧食就方便多了!之前路不好走,拉一車糧得走大半天,現在有了新路,半天就能到。” 老周停下手中的活,拍了拍他的肩膀:“不光是賣糧,以後城裏的物資也能更快運到村裏,咱們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這場基礎設施重建,不僅修複公路,還包括鐵路、橋梁和供水供電係統 —— 在政府的統籌規劃下,各地成立 “重建工程局”,調集人力物力,僅三個月就修複了受損公路 500 多公裏,恢複鐵路運輸線路 3 條,讓中斷已久的物資運輸重新暢通。
城市裏的建築修複工作同樣緊鑼密鼓。北平城內,被戰火損毀的四合院正在進行修繕,工匠們用傳統的榫卯工藝修複房梁,再換上新的青瓦和門窗。居民李大爺站在自家院門前,看著工匠們忙碌的身影,眼眶濕潤:“之前房子被炮彈炸得破破爛爛,我還以為再也回不來了,現在政府出錢幫咱們修,真是太感謝了!” 負責修繕的工程師小張走過來,遞給他一張修繕圖紙:“李大爺,您看這是咱們的修複方案,保留了四合院的傳統格局,還加了防雨的排水係統,以後住著更舒服。” 李大爺接過圖紙,連連點頭:“好!好!這樣既保住了老房子,又方便了生活,太貼心了。”
農業恢複是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河南安陽的農村,政府派來的農業技術員正指導農民開墾荒地。技術員小趙蹲在田埂上,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改良後的農具:“這是 1967 年支援的序能犁,比傳統犁省力,還能深耕土壤,讓莊稼長得更好。” 村民老張握著犁把,試著犁了一小片地,驚喜地說:“這犁真好用!之前開墾一畝荒地要兩天,現在一天就能搞定,今年肯定能多種幾畝小麥。”
為鼓勵農業生產,政府還出台了 “墾荒補貼政策”—— 農民開墾荒地,每畝可獲得 5 斤種子和 2 塊錢補貼;糧食豐收後,政府以高於市場價 10 的價格收購。政策一出,農民們的積極性高漲,僅一個月就開墾荒地 3000 多畝。在村口的糧站,村民們排隊出售豐收的小麥,糧站負責人一邊過秤一邊說:“今年的小麥產量比去年高了兩成,照這樣下去,咱們再也不用擔心餓肚子了。”
工業恢複也在同步推進。在山西太原的兵工廠,工人們正將生產武器的設備改造為生產農具和機械的設備。廠長劉先生站在車間裏,看著改造後的機床運轉,對工人說:“咱們現在生產的拖拉機,能幫農民提高耕種效率;還有這些水泵,能解決灌溉問題,都是老百姓急需的東西。” 工人小王擦了擦臉上的油汙,笑著說:“之前生產武器是為了打仗,現在生產農具是為了建設家園,更有意義!” 政府對複工複產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和貸款支持,半年內,全國已有 80 的工業企業恢複生產,生產的民用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往農村和城市,滿足民眾的生活需求。
教育和醫療體係的建設同樣不容忽視。在陝西延安的農村,新建成的 “希望小學” 迎來了第一批學生。教室裏,嶄新的木製桌椅整齊排列,牆上掛著用紅漆寫的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校長陳老師站在講台上,看著孩子們求知的眼神,激動地說:“之前因為戰爭,很多孩子沒學上,現在有了新學校,大家一定要珍惜機會,好好學習,將來為國家建設做貢獻。” 政府還組織教師培訓,提高教學質量,確保每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醫療方麵,各地重建了被損毀的醫院和診所,政府派來的醫療隊深入農村,為村民提供免費體檢和治療。在河北石家莊的一個村莊,醫療隊的醫生正為老人測量血壓,護士則發放預防疾病的宣傳手冊。老人感激地說:“之前生病隻能硬扛,現在醫生上門看病,還不要錢,真是太好了。” 醫生笑著回應:“以後我們會定期來村裏巡診,大家有不舒服的地方,隨時都能找我們。”
江淺在考察 1938 年的重建工作時,看著欣欣向榮的景象,感慨地對當地官員說:“和平重建不僅是修複建築和道路,更是重建民眾的生活和希望。你們的工作做得很紮實,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地官員回應道:“多虧了各時空的支持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們才有信心把重建工作做好。以後我們會繼續努力,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隨著重建工作的全麵展開,1938 年的世界逐漸恢複生機 —— 公路鐵路縱橫交錯,城市鄉村煥然一新,農田裏長滿莊稼,工廠裏機器轟鳴,學校裏傳來讀書聲,醫院裏充滿溫暖。人們臉上重新露出笑容,對未來充滿希望,一個嶄新的、和平的 1938 年,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慢慢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