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章 社區誌願者服務的蓬勃興起

字數:2515   加入書籤

A+A-


    暮春的 1913 年序能學堂村,晨霧還未散盡,村口的老槐樹下已聚集了十多位穿著藍布褂子的誌願者。他們手中提著米袋、菜籃和藥箱,正要分頭前往村裏孤寡老人家中開展 “暖心幫扶” 活動。牽頭人是村小學的周老師,他拿著名單,笑著對大家說:“王奶奶家的藥快用完了,小李記得把新配的序能艾草膏帶上;張爺爺喜歡吃黏豆包,咱們今天特意蒸了些,小劉辛苦跑一趟。”
    20 歲的小李是學堂剛畢業的學生,這是她第三次參加誌願活動。跟著周老師走進王奶奶家時,老人正坐在炕頭縫補衣服,看到他們來,立刻放下針線迎上來:“又麻煩你們跑一趟,真是過意不去。” 周老師笑著擺手:“奶奶客氣啥,咱們都是一家人。小李,快給奶奶看看膝蓋,之前說貼了艾草膏好多了,今天再換一貼。” 小李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幫老人取下舊藥膏,換上新熬製的序能艾草膏,一邊揉著穴位一邊說:“奶奶,這藥膏是用咱們村的序能艾草做的,堅持貼,膝蓋就不疼了,以後我們每周都來幫您換藥。” 王奶奶拉著小李的手,眼眶泛紅:“有你們這些孩子惦記著,我這老太婆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這樣的場景,在各時空的社區裏每天都在上演。1938 年的重慶老街,戰後重建的社區裏,誌願者隊伍格外熱鬧 —— 有曾經的士兵、工廠的工人,還有學堂的學生,他們自發組成 “鄰裏互助隊”,幫貧困家庭修繕房屋、為孩子們輔導功課。誌願者老趙是退伍軍人,每天都會帶著工具包,挨家挨戶檢查房屋是否漏雨。在貧困學生小陳家,他正踩著梯子修補屋頂的瓦片,小陳的媽媽在下麵遞著材料,感動地說:“趙大哥,你都連續來幫我們幹了三天活了,歇會兒吧,喝口水。” 老趙抹了把汗,笑著回應:“沒事,趁天氣好,趕緊把屋頂修好,下雨天你們也能睡個安穩覺。小陳,好好學習,以後有困難就找我們誌願者隊。”
    1967 年的上海某社區,誌願者服務更是融入了科技元素。社區 “智能助老站” 裏,年輕誌願者們正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張爺爺,您看,點這個圖標就能視頻通話,以後想孫子了,隨時能看見他。”70 歲的張爺爺學得很認真,反複練習著操作步驟,學會後立刻給遠在外地的孫子打了視頻電話,看到屏幕裏的孫子,老人笑得合不攏嘴:“這手機真方便,多虧了你們這些小老師,不然我哪會用這些新鮮玩意兒。” 除了助老服務,社區誌願者還開發了 “垃圾分類智能督導” 係統,通過小程序提醒居民正確分類垃圾,誌願者小林每天都會在垃圾分類點值守,遇到不會分類的居民,就耐心講解:“阿姨,您看這個塑料瓶屬於可回收物,要放進藍色垃圾桶,廚餘垃圾要倒在綠色桶裏,這樣能保護環境呢。”
    隨著誌願者服務的蓬勃發展,各時空還湧現出許多特色誌願活動。1913 年的誌願者們會在農忙時節組織 “助農小分隊”,幫缺少勞動力的家庭收割莊稼;1938 年的誌願者定期舉辦 “戰地故事分享會”,邀請老戰士給孩子們講抗戰故事,傳承愛國精神;1967 年的誌願者則開展 “科技進社區” 活動,帶著簡易的科學實驗器材,教孩子們做 “序能小實驗”,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在 1938 年的一次 “助農收割” 活動中,誌願者們頂著烈日在麥田裏忙碌,汗水浸濕了衣衫,卻沒人喊累。村民老陳看著金黃的麥子被整齊地收割、捆紮,感激地說:“今年家裏就我一個勞力,本來還擔心麥子熟了收不回來,沒想到你們一下子來了二十多人,真是幫了大忙了!” 誌願者小鄭擦著汗回應:“陳叔,咱們社區就是一家人,互相幫忙是應該的。以後有啥需要,隨時跟我們說。”
    江淺在走訪各時空社區時,親身感受到了誌願者服務帶來的溫暖與活力。在 1913 年的序能學堂村,她跟著誌願者一起給孤寡老人送物資,看到老人臉上的笑容,感慨地說:“誌願者服務就像一縷陽光,照亮了社區的每個角落,讓大家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在 1967 年的社區智能助老站,她看著老人和誌願者們親切互動,對誌願者負責人說:“你們用科技助力誌願服務,既解決了老人的實際困難,又拉近了鄰裏距離,這種模式值得推廣。”
    隨著參與誌願者服務的人越來越多,各時空的社區氛圍也變得愈發和諧。曾經冷清的胡同裏,如今常有誌願者和居民一起聊天、做事;鄰裏之間有了矛盾,誌願者會主動調解;遇到困難時,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找誌願者幫忙。1913 年的村長老王說:“以前村裏誰家有困難,隻能自己扛,現在有了誌願者隊,大家互幫互助,整個村子就像一個大家庭,凝聚力越來越強了。”1967 年的社區主任也表示:“誌願者服務不僅讓社區環境更好了,還讓大家的關係更親近了,社會責任感也增強了,這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都有很大幫助。”
    夕陽西下,1938 年的重慶老街裏,誌願者們還在幫居民修補柵欄;1967 年的社區廣場上,誌願者和孩子們一起繪製 “環保宣傳牆”;1913 年的村莊裏,誌願者們正陪著孤寡老人在院子裏散步。不同時空的誌願者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的精神,讓溫暖在社區傳遞,讓和諧在鄰裏間紮根,為社會的美好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