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環保意識的深入人心與行動落實

字數:2439   加入書籤

A+A-


    清晨七點,1913 年序能學堂村的村口,“環保積分兌換站” 前已排起長隊。村民們提著分類好的垃圾,拿著積分卡,有序兌換生活用品 —— 兩袋廚餘垃圾換一包蓄能稻種,三捆可回收物換一塊肥皂。負責兌換的誌願者小李,一邊登記積分,一邊向村民講解“大家把垃圾分好類,既能兌換東西,還能讓村裏的環境更幹淨,咱們的序能井水質也會更好。”
    村民王嬸提著滿滿兩袋廚餘垃圾走來,笑著說“自從有了這個兌換站,家裏人都養成了分類習慣,連我家小孫子都知道‘菜葉果皮進綠袋,舊紙塑料進藍袋’。你看,這是我們家攢的積分,換兩包稻種,下次種出來的稻子肯定更飽滿!” 如今的序能學堂村,道路兩旁看不到一點垃圾,家家戶戶門口都擺著 “廚餘”“可回收”“其他” 三色垃圾桶,曾經隨意堆放的秸稈,現在都被送到村裏的 “蓄能沼氣池”,轉化成清潔能源供村民使用。
    這樣的環保場景,在各時空已成為常態。1967 年的上海街頭,“綠色出行” 的理念深入人心。早高峰時段,路麵上的電動汽車、共享單車比燃油車還多,公交站台上,電子屏實時顯示著公交車的到站時間和碳排放數據。市民李叔叔掃碼解鎖一輛共享單車,笑著對身邊的同事說“現在騎車上班太方便了,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為環保出份力,你看我這個月的‘綠色出行積分’,都能兌換兩張電影票了!”
    為了鼓勵綠色出行,1967 年還推出了 “碳賬戶” 製度,市民的出行、購物、用電等行為產生的碳排放量,都會被記錄在 “碳賬戶” 中,積分可兌換公共交通優惠券、商場折扣等。這個製度推出後,選擇公共交通或騎行出行的市民比例提升了 40,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較去年增加了 50 天。
    在日常生活中,“減少浪費、使用環保產品” 也成了人們的共識。1938 年的重慶老街,商鋪裏的一次性塑料袋幾乎絕跡,取而代之的是可降解的布袋、竹籃。在一家雜貨鋪裏,老板正給顧客打包商品,他笑著說“現在大家來買東西,都會自帶布袋,我們也免費竹籃租借服務,既環保又省錢,生意反而更好了。” 顧客張阿姨提著剛買的蔬菜,晃了晃手中的布袋“這個布袋用了三年了,比塑料袋結實多了,還能反複用,為地球省點資源,是咱們每個人的責任。”
    企業的環保行動,更是為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1967 年的 “序能電子廠”,車間裏的生產設備全部換成了低能耗、零排放的型號,生產廢水經過處理後,能直接用於廠區綠化灌溉。廠長站在廢水處理池旁,向參觀的市民介紹“我們投入了 500 萬元改造環保設備,雖然成本增加了,但每年能減少碳排放 1000 噸,還能節省 30 的水資源,既保護了環境,也為企業贏得了好口碑,現在訂單比去年多了 101novel.com!”
    1938 年的 “戰地紡織廠”,則用廢棄的布料和棉花邊角料,生產出了 “環保再生布”。在生產車間,工人小李正將邊角料放入破碎機,她說“以前這些邊角料都當垃圾扔了,現在經過處理,能重新做成布料,既減少了浪費,又降低了生產成本,我們生產的再生布還成了搶手貨,很多服裝廠都來訂購呢!” 企業還定期舉辦 “環保開放日”,邀請市民參觀生產流程,傳播綠色生產理念。
    江淺在考察各時空環保情況時,走進 1913 年的序能學堂村,看到村民們自覺分類垃圾、使用清潔能源;來到 1967 年的序能電子廠,了解企業的綠色生產模式;走訪 1938 年的戰地紡織廠,見證廢棄材料的 “變身”。她感慨地說“環保意識的深入人心,離不開每個人、每個企業的努力。當環保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一種生產方式,我們的生態環境就會越來越好,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也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為了讓環保行動持續推進,各時空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環保活動1913 年舉辦 “序能植樹節”,村民們每年都會種下上千棵樹苗;1938 年開展 “河道清淤誌願行”,誌願者們定期清理河流垃圾;1967 年組織 “環保創意大賽”,鼓勵市民用廢棄材料製作手工藝品。這些活動不僅增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還讓環保行動變得更有趣、更有意義。
    夕陽西下,1913 年的序能學堂村,村民們扛著鋤頭,去田間查看用沼液澆灌的莊稼;1967 年的街頭,下班的人們騎著共享單車,哼著小曲往家走;1938 年的戰地紡織廠,工人師傅們正將一批環保再生布打包,準備發往各地。不同時空的人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環保理念,全社會形成了 “人人講環保、處處見行動” 的良好氛圍,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共同守護著這片美麗的家園 。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時砂遺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