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文化傳承人的培養與扶持

字數:3185   加入書籤

A+A-


    初秋的 1913 年蘇州巷弄裏,68 歲的剪紙藝人周奶奶正坐在窗邊,戴著老花鏡專注地裁剪紅紙。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她布滿老繭的手上,剪刀在紅紙間遊走,很快,一幅 “序能瑞獸” 剪紙便栩栩如生 —— 瑞獸身上的紋路融入了 1913 年特有的地脈符文,既是傳統剪紙技藝的延續,又帶著時空文化的獨特印記。
    “周奶奶,您申請的‘文化傳承人專項資金’批下來啦!這是兩萬塊大洋,以後您帶徒弟、研究新紋樣,都有資金支持了!” 巷口傳來清脆的聲音,是負責文化傳承工作的小李,她手裏拿著撥款憑證,快步走進院子。周奶奶放下剪刀,接過憑證,激動得眼眶泛紅“真的批下來了?太好了!之前想收幾個徒弟,可買紅紙、備工具都要花錢,一直沒敢開口。現在有了這筆錢,我就能把剪紙手藝好好傳下去了!”
    這是各時空為扶持文化傳承人推出的重要舉措。1913 年率先設立 “文化傳承人專項資金”,對剪紙、木雕、蘇繡等傳統技藝傳承人,根據技藝水平和傳承需求,給予每年 1  3 萬大洋的資金支持,用於材料采購、收徒授課、技藝研發等。周奶奶用這筆資金購置了大批紅紙和特製剪刀,在巷口開設了 “周奶奶剪紙坊”,免費招收學徒,還嚐試將 1913 年的序能符文融入傳統剪紙紋樣,創作出 “時空祈福” 係列作品,深受當地人喜愛。
    1938 年的重慶,專項資金則向戰時文化傳承傾斜。82 歲的川劇變臉藝人趙師傅,因戰亂導致戲班解散,一度隻能靠街頭賣藝維持生計。得知 “文化傳承人專項資金” 整策後,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提交了申請,沒想到不僅獲得 3000 塊法幣的資助,還收到了政府分配的臨時戲台。“有了戲台,我就能重新組班演出,還能收徒弟教變臉!” 趙師傅激動地對前來送資金的工作人員說。如今,他的 “趙家班” 已招收 8 名學徒,每周在戲台演出 3 場,川劇變臉的絕活再次在重慶街頭響起掌聲,不少年輕人看完演出後,主動拜師學藝。
    除了資金支持,各時空還定期舉辦 “文化傳承人培訓班”,為傳統技藝注入新活力。1967 年的杭州,“非遺傳承創新培訓班” 在西湖邊的文化禮堂開課,來自 1913 年的蘇繡藝人、1938 年的竹編藝人與 1967 年的年輕設計師齊聚一堂,既學習傳統技藝的精髓,又交流現代設計理念。
    培訓班上,1913 年的蘇繡藝人王阿姨正在展示 “序能花鳥” 蘇繡 —— 繡品中的花鳥用金線勾勒,在陽光下會呈現出淡青色的光暈,這是她用 1913 年的蠶絲與序能絲線混合繡製的成果。“以前蘇繡隻用普通絲線,顏色單調,加入序能絲線後,繡品更有靈氣了。” 王阿姨一邊演示針法,一邊說。1967 年的設計師小林湊過來,仔細觀察繡品“王阿姨,您這手藝太厲害了!要是把蘇繡印在現代服飾上,肯定特別受歡迎。我們可以合作,我負責設計款式,您負責繡製圖案,讓蘇繡走進年輕人的衣櫃。” 王阿姨笑著點頭“太好了!我正愁老手藝沒人懂,有你們幫忙,蘇繡一定能火起來!”
    1938 年的竹編藝人陳師傅,在培訓班上也收獲滿滿。他帶來的傳統竹籃雖然做工精細,但樣式陳舊,很少有人問津。在 1967 在工藝老師的指導下,他將竹編與現代收納理念結合,設計出 “分層竹編收納盒”,還在竹編表麵雕刻簡單的戰地紋樣,既實用又有紀念意義。“以前總覺得老手藝不能改,現在才知道,創新才能讓它活下去。” 陳師傅拿著改良後的收納盒,興奮地說。培訓班結束後,他帶著新設計的竹編產品參加了 1967 年的文創展會,訂單源源不斷,還收了 5 名年輕學徒,專門教授改良後的竹編技藝。
    為了讓文化傳承後繼有人,各時空還推出 “師徒結對” 計劃,鼓勵老藝人收徒,政府給予學徒生活補貼。1913 年的木雕藝人老楊,手藝精湛卻因擔心徒弟吃不了苦,多年未收徒。在 “師徒結對” 計劃的鼓勵下,他招收了兩名 18 歲的年輕人,政府每月給每個徒弟發放 101novel.com 塊大洋的生活補貼,還為老楊 “傳藝津貼”。“現在徒弟們不用為生計發愁,能安心學手藝。” 老楊說。徒弟阿明每天跟著老楊學習木雕,從打磨木料到雕刻紋樣,一絲不苟。“楊師傅教得特別認真,連雕刻時的力道都手把手教。我一定要學好這門手藝,以後也當文化傳承人。” 阿明說。
    文化傳承人的努力,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1967 年舉辦的 “跨時空非遺文化展” 上,來自各時空的傳承人帶著作品參展,周奶奶的剪紙、趙師傅的川劇變臉、王阿姨的蘇繡等作品,吸引了大批觀眾。展會現場還為優秀傳承人頒發 “文化傳承貢獻獎”,江淺為周奶奶頒獎時,笑著說“您的剪紙不僅傳承了傳統技藝,還融入了時空文化,讓老手藝煥發了新活力,這就是傳承的意義。” 周奶奶接過獎牌,激動地說“隻要有人願意學,我就會一直教下去,讓剪紙手藝代代相傳!”
    如今,各時空的文化傳承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1913 年的 “序能剪紙” 成為當地特色文創產品,遠銷 1938 年和 1967 年;1938 年的川劇戲班不僅在本地演出,還到 1913 年和 1967 年巡演,讓更多人愛上川劇;1967 年的蘇繡服飾走進國際市場,成為文化交流的名片。江淺在考察文化傳承工作時,看到老藝人悉心傳藝、年輕人認真學藝的場景,感慨地說“文化傳承人的培養與扶持,不僅保護了傳統技藝,更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隻要我們持續發力,傳統文化就會像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永遠傳承下去。”
    夕陽下,1913 年的剪紙坊裏,周奶奶正帶著徒弟們裁剪新的紋樣;1938 年的戲台上,趙師傅的徒弟們正在排練變臉;1967 年的蘇繡工坊裏,王阿姨與小林正在設計新款服飾。不同時空的文化傳承人,用堅守與創新,守護著傳統文化的根脈,讓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時砂遺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