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教育與職業培訓的緊密結合

字數:3169   加入書籤

A+A-


    清晨的 1913 年序能學堂,初三(2)班的教室裏,學生們正圍著一台 “序能農具實操台” 忙碌。講台上,1913 年本地序能農具廠的工程師張師傅,手持一把改良版序能犁,詳細講解操作原理“大家看,這處齒輪的咬合角度經過調整,能減少 30 的能量損耗,耕地時更省力。現在分組實操,每人都要試著調試齒輪參數。”
    學生阿明蹲在實操台前,按照張師傅的指導轉動旋鈕,實操台屏幕上實時顯示著能量損耗數據。“張師傅,為什麽我調完後,損耗率還是降不下來?” 他疑惑地舉手。張師傅走過去,指著齒輪連接處“這裏的序能傳導片沒對齊,輕輕往左移一點試試。” 阿明調整後,屏幕上的損耗率瞬間從 25 降到 12,他興奮地喊道“成功了!原來實操和課本上講的細節差這麽多!”
    這是序能學堂與序能農具廠合作開設的 “序能農具維修與改良” 特色課程。為了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實用型人才,學堂根據農具廠反饋的技術難題,在課程中加入了 “齒輪調試”“能量傳導優化” 等實操模塊,每月還安排學生到工廠實習兩天。學堂校長感慨道“以前學生畢業後,要在工廠學徒半年才能上手,現在通過校企合作,不少學生實習期間就能獨立解決簡單的農具故障,企業也省心不少。”
    1938 年的重慶職業技術學校,同樣探索著教育與職業培訓的融合之路。學校與當地的戰時紡織廠合作,開設 “紡織技術與生產管理” 專業,課程設置完全貼合工廠需求 —— 上午學生在課堂學習 “棉紗紡織原理”“織布機維護” 等理論知識,下午就穿著工作服走進工廠車間,在工人師傅的指導下操作織布機。
    17 歲的學生小紅,正在車間練習 “斷紗接頭” 技術。她左手捏著棉紗,右手快速打結,動作越來越熟練。“之前在課堂上看視頻覺得很簡單,自己動手才發現,打結力度要剛好,不然織出來的布會有瑕疵。” 小紅擦了擦額頭的汗,對身邊的工人師傅說。師傅笑著點頭“多練練就好了,你現在一分鍾能接 8 個接頭,比剛來時進步多了!等你畢業,完全能勝任車間的技術崗。” 據統計,這所學校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達到 95,不少人還成為了工廠的技術骨幹。
    1967 年的上海科技職業學院,更是將校企合作推向深入。學院與 1967 年的序能電子廠共建 “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基地內不僅有與工廠同步的生產設備,還設立了 “企業導師工作室”,電子廠的工程師每周會到學院授課,帶領學生參與實際生產項目。
    大二學生小林,正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 “智能序能控製器” 的研發。他坐在電腦前,專注地編寫控製程序,屏幕上的代碼不斷滾動。“小林,這個程序的響應速度還能再優化,你試試把這個循環算法換成遞歸算法。” 導師指著屏幕說。小林立刻修改代碼,測試後發現控製器的響應時間從 05 秒縮短到 02 秒。“太神奇了!在學校實驗室隻能做模擬實驗,在這裏能參與真正的研發項目,學到的東西比課本上實用多了。” 小林興奮地說。畢業後,小林直接入職序能電子廠,成為研發團隊的一員,他感慨道“校企合作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一畢業就能快速融入工作。”
    除了學校教育,各時空的職業培訓也在不斷完善,為在職人員技能提升的機會。1913 年的序能農具廠,每月都會組織 “技能提升培訓班”,邀請學堂的老師和行業專家,為工人講解新型農具的維修技術。45 歲的工人老周,從事農具維修工作 101novel.com 年,麵對不斷升級的序能農具,他一度感到力不從心。“以前修的都是簡單的機械農具,現在的序能農具帶芯片、帶傳感器,不學真的跟不上。” 老周說。參加培訓班後,他學會了使用 “序能檢測儀”,還掌握了基礎的電路維修技術,現在廠裏的新型農具故障,他都能獨立解決。“工資漲了,幹活也更有底氣了,職業培訓真是幫了大忙!” 老周笑著說。
    1938 年的戰後重建工廠,針對返鄉士兵開展了 “技能轉型培訓”。士兵老趙退伍後,進入工廠從事機械加工工作,但對精密機床操作不熟悉。工廠為他安排了為期三個月的培訓,從基礎的機床操作到複雜的零件加工,一步步耐心教學。“剛開始連圖紙都看不懂,現在能獨立加工精度 001 毫米的零件了。” 老趙拿著自己加工的零件,自豪地說。培訓結束後,老趙成為了工廠的技術能手,還帶動身邊的工友一起學習新技能。
    1967 年的 “跨時空職業培訓平台” 更是打破了時空限製,在職人員通過平台就能學習各時空的先進技能。平台上有 “序能設備維修”“智能交通調度”“新能源應用” 等上百門課程,還在線答疑和實操模擬服務。30 歲的程序員小吳,通過平台學習了 1913 年的序能技術知識,將其融入到自己的軟件開發工作中,開發出 “智能農業智能管理係統”,受到 1913 受農戶的廣泛歡迎。“職業培訓讓我跳出了單一的技術領域,實現了跨界創新,收入也翻了一倍。” 小吳說。
    江淺在考察各時空教育與職業培訓情況時,走進 1913 年序能學堂的實操教室,看到學生們專注調試農具;來到 1938 年的工廠車間,目睹退伍士兵認真學習機床操作;體驗 1967 年的線上培訓平台,感受跨時空學習的便捷。她感慨地說“教育與職業培訓的緊密結合,讓人才培養更貼合社會需求,既解決了企業的用工難題,又為人們了發展機會,這是推動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如今,各時空還在不斷深化教育與職業培訓的融合1913 年的序能學堂與更多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開設 “序能食品加工”“傳統手工藝創新” 等新專業;1938 年的職業技術學校引入 1967 年的遠程教學設備,讓學生能學習到更先進的技術;1967 年則建立了 “技能等級認證體係”,為各時空的技能人才統一的認證標準。在教育與職業培訓的協同發力下,各時空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經濟發展也煥發出新的活力 。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時砂遺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