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時空科技助力農業發展的探索
字數:3110 加入書籤
暮春的 1913 年序能學堂村,連片的農田裏泛起新綠,與往年不同的是,田埂上多了一排排半人高的銀色裝置 —— 這是 1967 連科研團隊帶來的 “時空能量調節儀”。陽光灑在裝置的晶體麵板上,折射出淡藍色的光暈,麵板上跳動的數字顯示著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等實時數據。江淺和 1967 年的農業專家李教授、1913 年的農民帶頭人王大叔蹲在田埂邊,看著儀器旁剛冒芽的序能稻,眼中滿是期待。
“這調節儀能吸收空氣中的遊離時空能量,轉化後定向注入土壤,” 李教授指著儀器上的旋鈕解釋,“我們根據 1913 年地脈能量的分布規律,把參數調到了‘最佳適配模式’,你看這土壤,原本板結的地塊現在變得疏鬆多了。” 王大叔伸手抓起一把泥土,揉碎後放在鼻尖聞了聞“還真不一樣!往年這個時候,土壤得靠人工翻好幾遍才透氣,今年有了這‘神器’,省了不少力氣。就是不知道,這稻子能長得咋樣?” 江淺笑著說“咱們等著瞧,過不了多久,就能看到效果了。”
半個月後,序能學堂村的農田迎來了驚人變化使用時空能量調節儀的稻田,稻苗比普通稻田高出一大截,葉片濃綠厚實,根係也更加發達。王大叔帶著村民們穿梭在田間,臉上笑開了花“你們看這稻穗,比往年飽滿多了!李教授說,這調節儀不僅能改良土壤,還能縮短生長周期,以前要四個月成熟,現在三個月就能收割,一年能多收一季!” 一旁的年輕村民阿明好奇地問李教授“李教授,這時空能量為啥能讓稻子長得這麽好呀?” 李教授蹲下身,拔起一株稻苗展示“時空能量能激活土壤裏的微生物活性,讓養分更容易被作物吸收,就像給稻子‘喂’了‘營養餐’,自然長得壯實。”
除了改良土壤,科研團隊還在 1913 年的山地長試 “時空氣候模擬” 實驗。1913 年的山區氣候寒冷,隻能種植耐寒的土豆、蕎麥,村民們一年到頭也吃不上新鮮蔬菜。科研團隊帶來的 “時空氣候模擬艙”,成了山區農業的 “救星”—— 這是一個半透明的穹頂裝置,能通過時空能量模擬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調節溫度、濕度和光照。
在模擬艙旁,1967 年的氣象專家張工正在調試參數,屏幕上顯示著 “江南水鄉氣候模式”。“我們要讓這寒冷的山地,長出江南的青菜、黃瓜,” 張工一邊操作一邊說,“這模擬艙的核心是‘時空能量溫控係統’,能把艙內溫度穩定在 25c左右,濕度保持在 60,和江南的春天一模一樣。”1913 年的山區村民林嬸,抱著剛從模擬艙裏采摘的青菜,激動得眼淚都快流出來了“活了大半輩子,第一次在咱們山裏吃到這麽新鮮的青菜!這模擬艙太神奇了,以後咱們再也不用羨慕山外的生活了!” 張工笑著說“等技術成熟了,我們會把模擬艙改造成可移動的,讓每個山村都能種上自己想吃的作物。”
與此同時,1967 年的現代化農場裏,一場 “精準農業” 革命正在上演。農田裏,無人機穿梭往來,低空飛行時會向作物噴灑 “定製營養液”;田埂上,一排排 “時空作物監測儀” 實時采集數據,通過物聯網傳輸到農場的智能控製中心。1967 年的農場負責人陳姐,正和 1913 年的地脈守護者周伯一起查看控製中心的大屏。
“這監測儀能通過時空能量波,穿透作物葉片,檢測出內部的養分含量和病蟲害情況,比傳統的人工檢測精準 10 倍,” 陳姐指著屏幕上的彩色圖譜說,“你看這紅色區域,代表作物缺鉀,係統已經自動指令無人機噴灑鉀肥了;綠色區域是健康作物,不用額外管理。” 周伯看著屏幕上不斷更新的數據,感慨地說“沒想到現在種地這麽先進!我們 1913 年靠經驗判斷作物長勢,經常誤判,現在有了這‘火眼金睛’,真是省了不少事。”
更讓人驚歎的是科研團隊研發的 “時空能量灌溉係統”。這套係統能根據監測儀傳來的作物需水數據,精準控製灌溉量和時間,還能利用時空能量將普通水轉化為 “活化水”,提高作物的吸水效率。在試驗田裏,使用這套係統的玉米地,比傳統灌溉的玉米地節水 40,產量卻提高了 25。“以前澆水全憑感覺,要麽澆多了爛根,要麽澆少了幹旱,” 陳姐說,“現在有了這套係統,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既環保又高產。”
為了讓時空農業技術在各時空推廣,科研團隊還開展了 “跨時空農業培訓”。在 1913 年的序能學堂村,李教授和張工定期給村民們上課,教大家如何操作時空能量調節儀、維護氣候模擬艙;在 1967 年的農場,周伯則向農業專家們傳授地脈能量與作物生長的關聯知識,幫助他們優化設備參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在一次培訓課上,阿明拿著筆記本問李教授“李教授,要是遇到地脈能量波動,調節儀會不會失效呀?” 李教授笑著說“問得好!我們早就考慮到了,調節儀裏有‘地脈能量自適應模塊’,一旦檢測到能量波動,會自動調整輸出模式,保證穩定運行。不過,這還需要周伯這樣的地脈守護者幫忙監測,咱們跨時空合作,才能萬無一失。” 周伯點點頭“以後我每天都去地脈監測點看看,有異常就及時通知你們。”
經過一年的探索,時空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成果顯著1913 年序能學堂村的糧食產量翻了一番,山區村民吃上了自產的新鮮蔬菜;1967 年的現代化農場,資源利用率提升 50,農產品質量達到了有機標準。江淺在考察時,看到 1913 年的農田裏稻浪翻滾,1967 年的農場裏無人機忙碌穿梭,感慨地說“時空科技與農業的結合,不僅提高了產量,更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為高效、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開辟了新路徑。未來,我們還要繼續探索,讓更多農民受益。”
夕陽下,1913 年的村民們圍著時空能量調節儀,學習如何保養設備;1967 年的農業專家們則在田間采集數據,為優化設備參數做準備。不同時空的人們,因為時空科技的助力,在田埂上攜手前行,共同書寫著農業發展的新篇章 。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時砂遺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