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時空農業生態園區的建設

字數:4322   加入書籤

A+A-


    暮春時節,1967 年的城郊曠野上,一座占地千畝的時空農業生態園區正逐步展露雛形。園區入口處,刻有 “時空農韻” 的青石門樓融合了 1913 年的傳統榫卯工藝與 1967 年的智能感應技術 —— 遊客走近時,門樓兩側的 led 屏會自動播放園區介紹,屏幕邊框則用桃木雕刻著 1913 年的地脈符文,透著古樸與科技交融的獨特韻味。江淺穿著沾著些許泥土的運動鞋,正和農業專家李教授、1913 年的老農周伯圍著園區規劃圖討論。“這裏要建‘時空能量種植區’,用咱們研發的‘地脈序能調節係統’優化土壤;那邊規劃‘生態養殖區’,實現種養循環;最東邊留作‘農業體驗區’,讓遊客能親手體驗時空科技種出來的作物。” 江淺指著圖紙上的分區,眼中滿是期待。
    周伯湊近圖紙,看著標注 “時空能量種植區” 的區域,有些疑惑地問“李教授,這‘地脈序能調節係統’真能讓莊稼長得更好?我們 1913 年靠天吃飯,遇到旱澇就減產,這係統能解決這些問題?” 李教授笑著點頭,從背包裏拿出一台巴掌大的 “序能監測儀”“周伯,您看這儀器,能實時監測土壤裏的地脈能量、水分和養分。我們在種植區地下埋了上千個能量感應節點,一旦檢測到土壤缺水缺肥,係統會自動啟動灌溉和施肥裝置,還能通過調節地脈能量,讓作物根係更發達。就拿咱們要種的序能稻來說,用這係統,畝產至少能提高 30,還能縮短 15 天生長周期。” 江淺補充道“我們還會在種植區搭建‘時空氣候模擬棚’,不管外麵是暴雨還是暴曬,棚內都能保持最適合作物生長的溫度和光照,就像給莊稼建了個‘恒溫保險箱’。”
    三個月後,時空農業生態園區的核心區域 “時空能量種植區” 率先投入使用。走進種植區,成片的序能稻長勢喜人,稻穗飽滿,葉片翠綠,與普通稻田不同的是,每塊稻田旁都立著一根銀色的 “序能調節柱”,柱體上的顯示屏實時跳動著土壤溫度、濕度、地脈能量值等數據。1967 年的農技師小張正拿著平板電腦,調試著調節柱的參數。“小張,這塊田的能量值怎麽比旁邊低了?” 周伯扛著鋤頭走過來,指著顯示屏上的數值問。小張笑著解釋“周伯,這是因為這塊田靠近地脈節點邊緣,能量流動稍慢。不過您放心,我已經通過平板遠程調節了調節柱的輸出功率,再過半小時,能量值就能恢複正常。” 說著,他點開平板上的 “作物生長模型”,屏幕上立刻顯示出這塊田序能稻的預計收獲時間和產量“您看,就算現在能量稍低,預計畝產也能達到 1101novel.com0 斤,比咱們 1913 年的高產田還多 300 斤呢!” 周伯湊近屏幕,看著上麵的數字,忍不住感歎“這科技真是神了!以前我們伺候莊稼像伺候孩子,現在有這‘調節柱’,莊稼長得比以前還好,還省了不少力氣。”
    在 “時空氣候模擬棚” 裏,更是另一番景象。棚內種植著來自不同時空的作物 ——1913 年的糯玉米、1938 年的耐寒蔬菜、1967 年的改良番茄,它們在同一空間裏茁壯成長。棚頂的 “智能光控係統” 能根據不同作物的需求,調節光照強度和光譜,地麵的 “序能灌溉管” 則會精準地將水和養分輸送到每株作物的根部。農業專家陳姐正在查看棚內的番茄長勢,她摘下一顆紅彤彤的番茄,遞給旁邊參觀的遊客王阿姨“您嚐嚐,這是用時空能量培育的‘序能番茄’,甜度比普通番茄高 2 個百分點,還富含維生素 c。” 王阿姨咬了一口,酸甜的汁水在口中爆開,她驚喜地說“太好吃了!比我小時候在農村吃的番茄還香。這棚裏又沒看到大水漫灌,番茄怎麽長得這麽好?” 陳姐指著地麵的灌溉管說“這是‘滴灌 + 序能活化’技術,水經過序能處理後,更容易被作物吸收,每畝地能節水 60,還不會造成土壤板結。”
    園區的 “生態養殖區” 同樣充滿科技感與生態智慧。養殖區裏,一群烏黑的 “序能黑豬” 正在林間悠閑地覓食,它們吃的是種植區收獲的玉米秸稈和蔬菜下腳料,排出的糞便則被輸送到 “生物轉化站”,經過時空能量輔助發酵,變成優質的有機肥料,再輸送回種植區。養殖區負責人老楊正和 1938 年的養殖戶老趙檢查豬舍的 “智能環境控製係統”“趙哥,您看這係統,能自動調節豬舍的溫度、濕度和通風,還能通過監測豬的活動量和進食情況,判斷它們的健康狀態。以前咱們養豬怕瘟病,現在有這係統,一旦發現豬有異常,立刻就能預警。” 老趙看著屏幕上每頭豬的實時數據,感慨地說“以前在 1938 年養豬,全靠經驗,一年能出欄 50 頭就不錯了。現在有這係統,不僅豬長得快,還少生病,估計一年能出欄 101novel.com0 頭,收入翻好幾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為了推廣綠色農業技術,園區定期舉辦 “時空農業技術培訓班”,邀請各時空的農民和農業從業者前來學習。在一次培訓班上,李教授正在講解 “序能病蟲害防治技術”“大家看,這是‘時空能量驅蟲儀’,它能釋放特定頻率的序能波,幹擾害蟲的神經係統,讓它們遠離作物,而且對人體和益蟲沒有任何危害。”1913 年的農民阿明舉手提問“李教授,這儀器貴不貴?我們村裏都是小農戶,要是太貴了,可能買不起。” 李教授笑著說“我們已經和廠家合作,推出了適合小農戶的‘簡易版驅蟲儀’,價格隻要普通農藥的三分之一,而且一次購買能用五年,算下來比年年買農藥還劃算。” 說著,他拿出簡易版驅蟲儀演示“你們看,隻要把它插在田裏,按下開關就行,不用管它,特別方便。” 阿明接過驅蟲儀,掂量著它的重量,開心地說“這東西好!既環保又省錢,回去我就給村裏的人推薦!”
    園區的 “農業體驗區” 更是吸引了大批遊客。每到周末,體驗區裏就擠滿了大人和孩子,他們戴著草帽,拿著小鋤頭,在農技師的指導下體驗 “時空種植”。10 歲的小男孩小宇正跟著周伯學習種序能稻,他小心翼翼地把稻苗插進田裏,看著旁邊的 “序能監測儀”,好奇地問“周爺爺,這儀器真能知道稻苗缺什麽嗎?” 周伯笑著說“當然啦!你看這上麵的數字,要是水分值低了,旁邊的灌溉口就會自動出水;要是能量值低了,那根銀色柱子就會幫稻苗補充能量。等這稻子熟了,咱們用時空科技脫粒機,比以前用牛拉石碾子快多了!” 小宇聽得入迷,又問“那我能把種的稻子帶回家嗎?我想讓爸爸媽媽嚐嚐我種的米。” 周伯點點頭“當然可以!等稻子成熟了,咱們舉辦‘豐收節’,到時候你們就能把自己種的糧食帶回家了。”
    除了種植體驗,體驗區還設置了 “時空農業文化館”,館內陳列著 1913 年的農耕工具、1938 年的戰地農作記錄、1967 年的智能農業設備,通過實物、圖片和多媒體展示,讓遊客了解不同時空的農業發展曆程。文化館裏,講解員小李正在給遊客們介紹一台 1913 年的木犁“這是 1913 年農民常用的木犁,靠牛拉人扶,一天最多能耕 3 畝地。而現在我們園區用的‘序能耕地機’,一天能耕 50 畝地,還能根據土壤情況自動調節耕深。” 來自 1967 年的遊客陳先生感慨地說“沒想到農業變化這麽大!以前總覺得種地又累又不賺錢,現在看了這園區,才知道種地也能這麽有科技含量,還能保護生態,真是長見識了。”
    隨著園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從中受益。1913 年的序能學堂村,引進了園區的 “序能種植技術” 後,糧食產量翻了一番,村民們的收入大幅提高;1938 年的戰後農村,通過園區的 “生態種養模式”,不僅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還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1967 年的城市居民,通過園區的體驗活動,更直觀地了解到農業生產的不易和時空科技的魅力。
    在園區舉辦的 “時空農業發展論壇” 上,江淺看著台下來自不同時空的農業專家、農民代表和遊客,感慨地說“時空農業生態園區,不僅是農業科技創新的試驗田,更是生態保護與農業生產結合的示範基地。它告訴我們,農業發展不一定非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通過時空科技的助力,我們完全能實現高產、優質、生態的統一。未來,我們會在更多時空推廣這種模式,讓更多人受益於時空農業的發展。”
    夕陽下,時空農業生態園區的稻田裏泛起金色的波浪,序能調節柱在餘暉中閃著淡淡的銀光,體驗區裏還傳來孩子們歡快的笑聲。這座融合了不同時空農業智慧與科技力量的園區,正以全新的姿態,為農業發展開辟出一條綠色、高效、可持續的新道路,在時光的長河中,書寫著農業與時空交織的美好篇章 。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時砂遺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