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時空科學科普影視的創作與傳播
字數:3438 加入書籤
初冬的 1967 年影視產業園,“時空光影” 影視工作室的拍攝棚內一片忙碌。導演陳默正帶著團隊拍攝科普紀錄片《時空修複紀》,棚內搭建的 1938 年戰地星門複原場景栩栩如生 —— 斑駁的鋼鐵支架上布滿模擬彈痕,地麵鋪著仿製的戰壕泥土,幾台特效機器正製造著淡淡的 “硝煙”(安全範圍內的霧氣效果)。江淺穿著便於行動的工裝服,站在監視器旁,看著鏡頭裏重現的星門修複場景,對陳默說“這部紀錄片一定要還原真實,讓觀眾感受到科研人員和守護者們當年的艱辛,才能真正理解時空科學的意義。”
陳默點點頭,對著對講機喊道“各部門準備,拍攝‘星門能量校準’片段!” 鏡頭聚焦在演員飾演的 1938 在科研人員身上,他們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手扛著老式能量監測儀,在 “炮火聲” 中艱難地向星門靠近。飾演科研帶頭人的演員老張,按照真實曆史資料,小心翼翼地調整星門旁的能量旋鈕,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停!” 陳默突然喊停,走到老張身邊說,“當年的科研人員在調整旋鈕時,因為設備不穩定,會有三次明顯的停頓,你要把那種緊張又堅定的感覺表現出來。” 為了讓演員更入戲,江淺特意請來當年參與修複的老戰士老趙現場指導“當時我們心裏都沒底,每擰一下旋鈕,都怕星門能量失控,但想著身後的鄉親們,就什麽都不怕了。你看,擰到第三圈時,儀器會發出‘嘀嘀’的提示音,這時候要屏住呼吸……” 在老趙的指導下,演員們重新拍攝,眼神裏多了幾分真實的堅毅,鏡頭裏的場景瞬間變得鮮活。
紀錄片的拍攝不僅有場景重現,還有對真實人物的采訪。在 1913 年的霧靈山監測站,陳默團隊采訪了 85 歲的地脈守護者周伯。周伯坐在自己守護了一輩子的地脈監測塔下,手裏拿著泛黃的《地脈序能日誌》,對著鏡頭緩緩講述“1950 年那次地脈能量異常,監測塔的指針瘋狂轉動,我和父親連續守了三天三夜,用祖輩傳下來的符文,才穩住了能量波動。那時候沒有先進設備,全靠經驗和勇氣。” 鏡頭掃過《地脈序能日誌》上密密麻麻的手寫記錄,還有周伯手上因常年操作監測設備留下的老繭。陳默在一旁輕聲引導“周伯,您能給我們演示一下當年怎麽用符文穩定地脈嗎?” 周伯拿出隨身攜帶的桃木符文,在監測塔旁的空地上擺出簡單的陣法,陽光透過樹葉灑在符文上,仿佛帶著淡淡的光暈。這段真實的采訪,後來成為紀錄片中最打動觀眾的片段之一。
與此同時,工作室的另一組團隊正在籌備科幻科普電影《時空少年行》。這部電影以 1967 年的時空科學研究院為背景,講述一群少年通過參與 “時空科學體驗營”,意外開啟時空之旅,在不同時空學習科學知識、解決危機的故事。在劇本研討會上,編劇小李拿著修改後的劇本說“我們在電影裏加入了‘時空能量守恒’‘地脈節點分布’等知識點,比如少年們在 1913 年的稻田裏,通過觀察序能稻的生長,理解了‘時空能量與植物生長的關係’,這樣既有趣又能傳遞知識。” 江淺翻看著劇本,指著其中一段情節說“這裏可以增加一個互動小設計,讓少年們用 1967 年的便攜監測儀,檢測 1913 年和 1938 年的時空能量差異,通過數據對比,直觀展現不同時空的能量特點。”
電影拍攝現場,最吸引眼球的是為 “時空穿梭艙” 打造的特效場景。在綠幕拍攝區,演員飾演的少年們坐在仿製的穿梭艙內,艙外的 led 屏播放著快速變換的時空隧道畫麵 ——1913 年的稻田、1938 年的戰場、1967 年的城市在屏幕上飛速閃過。為了讓場景更真實,特效團隊特意參考了時空科學研究院的真實穿梭艙設計圖紙,還邀請科研人員王博士現場指導“穿梭艙在穿越時空節點時,會出現 3 秒的能量波動,艙內的燈光會從藍色變成紫色,你們要表現出輕微的失重感,但不能太誇張,要符合科學原理。” 少年演員小宇好奇地問“王博士,現實中的穿梭艙真的能穿越到過去嗎?” 王博士笑著說“現在我們的技術還隻能進行短距離的時空觀測,但未來說不定真的能實現!電影裏的故事,就是我們對未來的美好期待。”
經過半年的拍攝與製作,《時空修複紀》和《時空少年行》先後完成。在紀錄片的首映禮上,當年參與時空修複的科研人員和守護者們受邀到場。當銀幕上出現 1938 年星門修複的場景時,老趙忍不住擦了擦眼角的淚水“就像回到了當年,謝謝你們把這段曆史拍出來,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為什麽要守護時空。” 觀影結束後,來自 1967 年的中學生小蘇激動地說“原來時空科學不是遙不可及的理論,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後我也要學理科,為時空保護出一份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科幻電影《時空少年行》則在各大影院掀起觀影熱潮。時 1913 年的序能學堂村,村委會特意組織村民們在廣場上放映露天電影。當銀幕上出現少年們時 1913 年稻田裏檢測時空能量的場景時,村民們紛紛議論“這不是我們村的稻田嗎?原來我們天天見的序能稻,還有這麽多學問!”1913 年的少年阿明看完電影,拉著爸爸的手說“爸爸,我也要買一台電影裏的監測儀,看看咱們家的稻田能量足不足!”
為了讓科普影視惠及更多人,江淺還推動與各大媒體平台合作,在 1913 年的鄉村廣播、1938 年的戰後社區放映點、1967 年的視頻平台同步推送影片片段和科普短視頻。在 1938 年的戰後社區,誌願者們每周都會在廣場播放《時空修複紀》的精選片段,還邀請當地的老師結合影片內容,為孩子們講解時空科學知識。“大家看,這是電影裏提到的地脈節點模型,我們社區旁邊的小山丘,就是一個小型的地脈節點,保護好它,我們的水土才會越來越好。” 老師拿著模型講解,孩子們聽得入迷,紛紛舉手提問。
隨著影片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時空科學。1967 年的時空科學研究院,收到的青少年參觀申請比以前增加了 3 倍;1913 年的霧靈山監測站,多了不少自發前來學習的村民;1938 年的戰地星門遺址,成為了科普教育基地。在一次 “時空科學科普論壇” 上,江淺看著台下擠滿的觀眾,感慨地說“影視是傳播知識的絕佳載體,它用生動的畫麵和故事,讓高深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未來,我們還要創作更多優秀的科普影視,讓時空科學走進千家萬戶,讓更多人成為時空保護的參與者和守護者。”
夕陽下,1967 年的影視產業園裏,《時空修複紀》和《時空少年行》的海報在燈光下格外醒目。觀影結束的人們還在熱烈討論著影片中的情節,孩子們模仿著電影裏的 “時空能量檢測” 同桌,大人們則在交流著對時空科學的新認識。光影流轉間,時空科學知識正悄然走進人們的心中,為更多人打開了探索時空奧秘的大門 。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時砂遺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