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章 時空文化研究學術期刊的創辦
字數:3576 加入書籤
                    初冬的 1967 年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三樓的會議室裏暖意融融。江淺坐在長桌主位,麵前攤著厚厚的《時空文化研究期刊創辦方案》,周圍圍坐著來自 1913 年、1938 年、1967 年及海外的十多位學者 —— 有研究時空曆史的考古學家,有深耕時空藝術的理論家,也有專注時空哲學的思想家。窗外的梧桐樹落下最後一片黃葉,室內的討論卻熱火朝天。“當前時空文化研究成果分散在各時空的小眾刊物上,缺乏一個統一、權威的交流平台,” 江淺手指輕叩方案上的 “辦刊宗旨”,“我們要創辦的《時空文化研究》,就是要打破這種分散狀態,讓全球學者的研究成果在這裏匯聚、碰撞。”
    1913 年的曆史學者周教授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鏡,拿起方案仔細翻看“江主任,期刊打算涵蓋哪些研究領域?我們 1913 年的學者多關注地脈文化與傳統技藝的關聯,不知道這類研究是否符合刊發要求?” 江淺笑著點頭,翻開方案中的 “欄目設置” 部分“您看,我們設置了‘時空曆史考據’‘跨時空文化交融’‘時空藝術創新’‘時空哲學思辨’四個核心欄目,您研究的地脈文化,完全可以歸入‘時空曆史考據’欄目。而且我們還會設‘田野調查’專欄,刊登像 1938 年戰地文化變遷這類基於實地走訪的研究。”1938 年的民俗學家趙女士眼睛一亮“太好了!我這兩年一直在整理 1938 年戰地歌謠的演變,裏麵藏著戰士們的精神寄托和時空記憶,正愁沒地方發表係統研究呢!”
    經過三個月的籌備,《時空文化研究》的編委會正式成立,由江淺擔任主編,聘請全球 30 位頂尖學者組成學術顧問團,同時組建了由不同時空、不同領域學者構成的審稿團隊。在期刊編輯部,年輕編輯小林正對著電腦整理第一批投稿郵件,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郵件來自 1913 年的鄉村學堂、1967 連的高校實驗室,甚至還有海外的學術機構。“江主編,您看這篇來自 1913 年的論文,研究霧靈山序能符文與商周甲骨文的關聯性,還附上了手繪的符文拓片,特別詳實!” 小林興奮地招呼江淺。江淺湊近屏幕,仔細閱讀論文摘要,連連稱讚“這篇論文角度新穎,把傳統符號學與時空能量研究結合了,很有價值。不過要送外審,讓研究甲骨文的李教授和研究地脈文化的周教授共同評審,確保學術嚴謹性。”
    期刊實行的 “雙盲同行評審” 機製,是保障論文質量的關鍵。每篇來稿都會隱去作者信息,隨機分配給兩位相關領域的專家評審,隻有兩位專家均給出 “修改後發表” 或 “直接發表” 的意見,論文才會進入下一環節。在 1967 年的高校辦公室裏,考古學家李教授正對著電腦審閱那篇關於序能符文的論文,眉頭時而緊鎖,時而舒展。他在評審意見欄寫道“論文對符文與甲骨文的字形對比分析紮實,但缺乏對符文功能的考古實證,建議補充 1913 年霧靈山祭祀遺址的發掘數據,進一步支撐論點。” 評審意見通過係統匿名反饋給作者後,1913 年的論文作者 —— 鄉村學堂的老秀才王老先生,立刻帶著學生前往霧靈山祭祀遺址,補充采集了祭祀坑中的陶器紋樣數據,完善了論文。當收到 “修改後發表” 的通知時,王老先生激動地對學生說“沒想到咱們在小山村的研究,能得到大城市專家的認可!這期刊真是給咱們基層學者了大舞台。”
    首期期刊的 “時空藝術創新” 欄目,刊登了 1967 年數字藝術家林默與 1913 與剪紙藝人周奶奶合作的論文《傳統剪紙藝術的時空數字化轉譯實踐》。論文中不僅分析了剪紙紋樣中的時空符號,還附上了將剪紙轉化為動態數字影像的技術流程和效果展示圖。在期刊首發座談會上,林默指著投影中的剪紙數字作品說“這篇論文的誕生,多虧了期刊的交流機會。我和周奶奶原本隻是在文化交流活動中認識,期刊的選題征集讓我們決定聯手研究,把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融合過程係統梳理出來。” 周奶奶坐在一旁,手裏拿著刊登論文的期刊,笑得合不攏嘴“以前總覺得剪紙是‘小玩意兒’,登不上大雅之堂,現在咱們的研究能讓全世界的學者看到,太驕傲了!”
    期刊的發行很快在學術界引起轟動。1967 年的高校圖書館裏,每期新刊上架當天就被借閱一空;1913 年的序能學堂,學者們傳閱著打印版期刊,在空白處密密麻麻地做著批注;海外的學術機構紛紛聯係編輯部,希望能成為期刊的合作訂閱點。在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來自英國的漢學家愛麗絲拿著《時空文化研究》,找到江淺激動地說“這本期刊讓我第一次係統了解到中國不同時空的文化演變,特別是 1938 年戰地文化與傳統民俗的結合研究,為我的跨文化比較研究了全新視角!” 江淺笑著回應“我們正計劃推出英文摘要版,讓更多海外學者能便捷地了解期刊內容,也歡迎您投稿,分享海外的時空文化研究成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為了進一步推動學術交流,期刊還定期舉辦 “時空文化研究學術沙龍”,每期圍繞一個熱點議題,邀請論文作者、評審專家和讀者線上線下同步交流。在以 “時空符號的跨時空傳承” 為主題的沙龍上,1913 年的王老先生、1967 年的林默,還有海外的符號學專家通過全息投影齊聚一堂。王老先生提出“不同時空的符號看似差異很大,但核心都是對‘時空秩序’的表達。” 海外專家立刻回應“這和西方中世紀的星象符號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可以開展跨文明的比較研究。” 沙龍結束後,幾位學者當場約定合作撰寫論文,計劃在期刊上推出 “跨文明時空符號研究” 專題。
    隨著期刊影響力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年輕學者投身時空文化研究領域。1967 念高校的研究生小宇,正是受期刊上一篇關於 “1938 年戰地書信中的時空情感表達” 論文的啟發,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定為 “戰爭時期的時空文化記憶”。他說“期刊上的論文既有紮實的史料分析,又有新穎的理論視角,讓我意識到時空文化研究不僅有趣,還能為理解人類文明發展新維度。” 在期刊的支持下,小宇的第一篇學術論文《1938 年戰地日記中的時空敘事研究》順利發表,還獲得了 “年度優秀青年學者論文獎”。
    創刊兩周年之際,《時空文化研究》已發表論文 101novel.com0 餘篇,涵蓋全球 15 各國家和地區的學者研究成果,被多個國際學術數據庫收錄,成為時空文化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在周年慶典上,江淺看著台下來自不同時空、不同膚色的學者,感慨地說“這本期刊就像一座橋梁,連接了過去與未來,串聯了東方與西方。未來,我們會繼續堅守學術初心,推動時空文化研究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讓更多人通過學術研究,讀懂時空背後的文化密碼。”
    慶典結束後,夕陽透過學術交流中心的窗戶,灑在堆疊整齊的期刊上,封麵上 “時空文化研究” 六個燙金大字在餘暉中熠熠生輝。編輯部的郵箱裏,新的投稿郵件還在不斷湧入,每一封郵件都承載著學者們對時空文化研究的熱情與期待。《時空文化研究》正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開放的交流理念,在學術界書寫著時空文化研究的嶄新篇章 。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時砂遺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