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文化傳承的深化與創新

字數:3839   加入書籤

A+A-


    暮春的 1967 年數字文化傳承中心,陽光透過巨大的落地窗,灑在展廳中央的 “時空文化全息展台” 上。展台內,1913 年的蘇繡屏風、1938 年的戰地剪紙、明清時期的古戲台構件在全息投影下緩緩旋轉,遊客戴上 ar 眼鏡,伸手就能 “觸摸” 到文物表麵的紋理,甚至能看到蘇繡藝人刺繡時的虛擬影像。江淺穿著繡有傳統雲紋的淺藍色旗袍,正和數字文化專家林博士查看 “數字化文化遺產庫” 的後台數據。“截止到今天,遺產庫已經收錄了各時空的文化遺產 3101novel.com0 多件,其中 1913 年的傳統技藝相關藏品就有 800 多件,” 林博士指著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字說,“我們還在開發‘時空文化漫遊’功能,讓用戶能通過 vr 技術,‘走進’1913 年的古鎮戲台、1938 年的戰地文化站,沉浸式體驗不同時空的文化場景。”
    江淺點點頭,目光落在展台旁一位戴著 ar 眼鏡的老人身上。老人正伸出手,似乎在觸摸虛擬的蘇繡屏風,臉上滿是驚歎。江淺走上前,輕聲問道“大爺,您感覺怎麽樣?能看清繡品上的細節嗎?” 老人摘下眼鏡,激動地說“太清楚了!這屏風和我小時候在老家見過的一模一樣,連繡線的顏色都分毫不差。我孫女在國外留學,要是能讓她也通過這個看看咱們的傳統蘇繡,就太好了!” 江淺笑著說“大爺,我們的遺產庫有線上版本,您讓孫女在國外也能登錄,不僅能看蘇繡,還能看到很多老手藝的製作過程呢!”
    為了讓數字化文化遺產庫更全麵,江淺組織團隊深入各時空,對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進行搶救性記錄。在 1913 年的江南古鎮,團隊用 8k 超高清攝像機和動作捕捉技術,記錄下老藝人周奶奶製作 “序能刺繡” 的全過程。周奶奶的刺繡融合了地脈符文元素,每一針都蘊含著獨特的韻律。拍攝時,年輕技術員小張扛著攝像機,小心翼翼地跟在周奶奶身後“周奶奶,您繡這符文的時候,針腳的走向有什麽講究嗎?我們想把細節拍得更清楚些,方便以後做成教學視頻。” 周奶奶停下手中的針線,指著繡布上的紋路說“這符文的針腳要跟著地脈能量的走向走,像這條線,要從左往右斜著繡,這樣才能讓能量流動起來。你們拍的時候,可要把這針腳的角度拍仔細了。”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周奶奶的 “序能刺繡” 製作技藝被完整收錄進數字化文化遺產庫,團隊還為其製作了互動教學視頻 —— 用戶戴上 vr 眼鏡,就能跟著虛擬的周奶奶學習刺繡針法,屏幕上還會實時顯示針腳的正確走向和力度提示。在 1913 年的古鎮小學,老師用這個教學視頻給孩子們上手工課,10 歲的小女孩阿雅跟著視頻學繡小蝴蝶,不一會兒就繡出了一隻栩栩如生的蝴蝶,翅膀上還帶著淡淡的符文紋路。“老師,我以後也要像周奶奶一樣,把刺繡手藝傳下去!” 阿雅舉著自己的作品,開心地說。
    文化傳承的創新,不僅體現在數字化保護上,更體現在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藝術形式的融合中。在 1913 年的戲曲班社 “韻古堂”,班主李師傅正和 1967 年的多媒體設計師小吳討論如何將傳統戲曲《地脈傳奇》與現代技術結合。《地脈傳奇》講述的是 1913 年地脈守護者守護家園的故事,是當地流傳百年的經典劇目,但近年來因形式陳舊,越來越難吸引年輕觀眾。“小吳,你說的這個‘全息舞台’,真能讓我們的戲更好看?” 李師傅有些懷疑地問,他從藝四十多年,一直堅守著傳統的舞台形式。小吳笑著打開平板電腦,展示自己設計的舞台效果圖“李師傅,您看,我們在舞台後方設置全息投影幕,演出時能投射出 1913 年的霧靈山實景、地脈能量流動的光影效果;演員的服裝上也會安裝微型 led 燈,隨著劇情發展變換顏色,比如主角施展‘地脈守護術’時,衣服會發出淡綠色的光芒,特別有衝擊力。”
    為了讓李師傅更直觀地感受,小吳還帶來了一套簡易的全息投影設備,現場演示了《地脈傳奇》中 “祭祀地脈” 的片段。當虛擬的霧靈山影像出現在舞台上,演員的服裝隨著唱腔亮起光芒時,李師傅眼中滿是震撼“太神奇了!這樣一改,咱們的戲就像活過來了一樣!” 兩人立刻著手對劇目進行改編,李師傅負責保留戲曲的核心唱腔和身段,小吳則根據劇情設計多媒體效果。在排練現場,年輕演員小林正在練習 “地脈守護” 的身段,小吳在一旁調試燈光“小林,你做這個手勢的時候,要稍微慢一點,等燈光亮起再定格,這樣和全息影像的配合才更默契。” 小林按照小吳的建議反複練習,直到動作與光影完美融合。
    經過兩個月的排練,全新的《地脈傳奇》在 1913 年的古鎮戲台首演。演出當天,戲台前人山人海,不僅有熟悉的老戲迷,還有很多年輕人和孩子。當全息投影打造的霧靈山出現在舞台上,演員們穿著帶 led 燈的服裝登場時,台下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劇情進行到高潮,主角高舉雙手施展 “地脈守護術”,舞台上瞬間泛起淡綠色的光影,虛擬的地脈符文在空氣中流轉,與演員的唱腔完美呼應。台下的年輕觀眾小宇看得目不轉睛,激動地對身邊的朋友說“原來傳統戲曲這麽酷!以後有這樣的演出,我一定還來!” 首演結束後,李師傅看著台下歡呼的觀眾,緊緊握住小吳的手“謝謝你,讓咱們的老戲重新火了起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除了戲曲,其他傳統技藝也在與現代元素的融合中煥發新生。1913 年的木雕藝人王師傅,與 1967 年的工業設計師合作,將傳統的瑞獸木雕圖案融入現代家具設計,推出了 “時空瑞獸係列” 家具。這套家具保留了木雕的精美工藝,又加入了簡約的現代線條,還在家具底部安裝了小型的 led 燈,通電後能投射出瑞獸的影子,深受年輕消費者喜愛。在家具發布會現場,王師傅看著自己設計的椅子被年輕人爭相體驗,笑著說“以前總擔心年輕人不喜歡老手藝,現在看來,隻要肯創新,老手藝也能跟上時代!”
    1938 年的戰地布藝傳承人趙阿姨,則將戰地記憶融入現代文創產品。她收集了 1938 年戰士們用過的舊布料,與現代的環保麵料結合,製作出帶有戰地元素的帆布包、筆記本。每個產品上都繡著簡單的戰地符號,還附帶一張小卡片,講述符號背後的故事。在 1967 年的文創市集上,趙阿姨的攤位前圍滿了人,大學生小李買了一個繡有 “守護” 符號的帆布包“趙阿姨,這個符號的故事太感人了,我要帶著它,讓更多人知道當年戰士們的故事。”
    為了推動文化傳承的深化與創新,江淺還組織了 “時空文化創新大賽”,邀請各時空的文化傳承人、設計師、大學生參賽,鼓勵他們用創新的方式詮釋傳統文化。在大賽的獲獎作品展上,既有將 1913 年的剪紙與現代插畫結合的繪本,也有把 1938 年的戰地歌謠改編成流行歌曲的音樂作品,還有用 3d 打印技術製作的傳統建築模型。江淺看著這些充滿創意的作品,感慨地說“文化傳承不是守著老物件不動,而是要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找到新的表達方式。隻有不斷創新,才能讓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傳下去。”
    夕陽下,1967 在數字文化傳承中心的展廳裏,遊客們還在通過 ar、vr 繼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1913 年的古鎮戲台上,《地脈傳奇》的演出還在繼續,台下的掌聲此起彼伏;1938 年的文創工作室裏,趙阿姨正和年輕人一起設計新的文創產品。文化傳承的深化與創新,就像這夕陽下的光芒,既帶著傳統的溫暖,又閃耀著時代的新意,讓古老的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時砂遺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