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誰在定義好結局
字數:8412 加入書籤
央視一號演播廳的後台,空氣仿佛被抽幹了氧氣,隻剩下化妝品和電子設備散發出的混合氣味,沉悶而緊張。
蘇明玥靜靜地坐在化妝鏡前,指尖無意識地劃過麵前那份薄薄的專訪提綱。
上麵的墨跡還很新,但“走出陰影”“涅盤重生”“重獲幸福”這幾個詞,像是用滾燙的烙鐵印上去的,灼痛了她的眼睛。
這是一種精心包裝的傲慢,一種以同情為名的規訓。
他們已經為她寫好了劇本一個破碎的受害者,在社會的關愛下,終於學會了微笑,學會了感恩,成了一個合格的、無害的、可以被擺上展台的“康複”樣本。
她的助理小陳在一旁急得手心冒汗,壓低聲音說“明玥姐,這跟我們之前溝通的完全不一樣!他們這是想把你塑造成一個‘被治愈’的符號,要不要……我們跟導演再溝通一下?”
蘇明玥的目光從提綱上移開,落在鏡子裏自己那張平靜得近乎冷漠的臉上。
她搖了搖頭,唇角勾起一絲極淡的笑意,那笑意裏沒有溫度,隻有鋒芒。
“不用,”她輕聲說,“他們想聽故事,我就給他們講一個。不過,是誰的故事,由我來定。”
直播開始的紅燈亮起。
主持人用溫婉動聽的聲音,熟練地鋪陳著背景,話語間充滿了對她“走出過往”的讚美和期待。
每一個字眼,都像是一根柔軟的繩索,企圖將她捆綁在那個預設好的“幸存者”角色裏。
“明玥,我們都知道你經曆了很多,”主持人終於將話筒遞向她,眼中帶著恰到好處的憐憫,“今天,麵對全國的觀眾,你最想分享的是什麽?是關於如何找到內心的力量,最終重獲幸福的嗎?”
這個問題,像一把淬了蜜的匕首,直刺而來。
蘇明玥沒有立刻回答。
她對著鏡頭,露出了一個堪稱完美的微笑,然後不急不緩地從隨身的文件夾裏,取出了一枚小小的u盤,遞給身旁的工作人員。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請大家先看一段視頻。”她的聲音清晰而沉穩,瞬間打破了演播廳裏預設的溫情脈脈,“這段視頻沒有配樂,沒有剪輯,甚至有些晃動。但我覺得,它比任何語言都更能回答您的問題。”
演播廳巨大的屏幕上,畫麵亮起。
那是一個中國北方農村常見的鄉鎮辦事大廳,光線昏暗,陳設簡陋。
鏡頭前,一個滿臉風霜的中年女人,正用一雙布滿老繭、微微顫抖的手,接過一張嶄新的身份證。
她的嘴唇翕動著,混濁的眼睛裏蓄滿了淚水,反反複複地摩挲著那張小小的卡片,仿佛那是什麽失而複得的稀世珍寶。
鏡頭外,一個壓抑著哽咽的聲音在問她“大娘,拿到了閨女的身份證,您心裏是覺得……您閨女好了嗎?”
女人抬起頭,淚水終於滑落,她用力地搖頭,一字一句,帶著濃重的鄉音,卻像重錘一樣砸在每個人的心上“啥叫好?俺不知道。俺隻知道,政府認了,俺閨女……是她自己了。她就是她,不是哪個瘋子。”
視頻結束,演播廳裏一片死寂。
連經驗豐富的主持人,也一時語塞,臉上那副標準的職業微笑僵住了。
蘇明玥收回目光,平靜地直視著鏡頭,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大家看到了。那位母親,她說的不是‘我女兒好了’,也不是‘我女兒幸福了’,而是‘政府承認她是她’。”
她的聲音在寂靜中回響,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
“所以,今天我坐在這裏,不是為了講述一個關於‘治愈’和‘幸福’的童話。因為對我們很多人來說,第一步,從來不是治愈,而是承認。承認我們的存在,承認我們的經曆,承認我們有權作為我們自己,而不是一個需要被修正的錯誤。這,就是我今天最想分享的。”
節目播出不到十分鍾,“承認而非治愈”的詞條如同一顆深水炸彈,在社交媒體上轟然引爆。
無數的轉發,無數的評論,從四麵八方湧來。
隨後,數家官媒幾乎在同一時間跟進,以“尊重個體敘事,從承認開始”為題,深度解讀了蘇明玥的發言。
一場精心策劃的“溫情專訪”,變成了一場關於權利與定義的公共辯論。
蘇明玥親手撕碎了他們遞過來的劇本,然後,寫下了屬於自己的第一行。
幾乎在同一時間,千裏之外的蘇明心拆開了一個厚實的快遞包裹。
出版社寄來的回憶錄樣書,銅版紙的封麵上,巨大的藝術字標題下,一行刺眼的副標題赫然在目——“從瘋女到女神的逆襲之路”。
“瘋女”“女神”“逆襲”。
這六個字,像六根鋼針,紮進了蘇明心的眼裏。
她沒有憤怒地把書扔掉,也沒有立刻打電話去咆哮。
她隻是靜靜地看著,直到那股翻湧的血氣平複下去,化作一片冰冷的澄明。
她打開電腦,召集了這場百人共筆回憶錄的所有參與者,召開了一場緊急線上會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屏幕上,一百張麵孔亮起,他們來自五湖四海,都曾有過被標簽、被誤解、被定義為“不正常”的過去。
蘇明心沒有多餘的廢話,直接將樣書封麵展示在屏幕中央。
“他們想給我們一個逆襲的故事,”她的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到每一個人的耳朵裏,“他們想把我們的掙紮,包裝成一本廉價的勵誌雞湯。但我想問問大家,我們是‘逆襲’成功的女神嗎?”
一片沉默。
然後,一個女孩在對話框裏打出了一行字。
“我不是逆襲,我隻是沒死。”
瞬間,這句話像燎原的星火,在近百個對話框裏刷屏。
蘇明心關掉屏幕共享,深吸一口氣“很好。現在,請大家準備好筆。我們給出版社回一份‘讀者批注版’。”
整整一個下午,一百個人,對著一百本樣書。
他們在扉頁上,用自己最真實的筆跡,一遍又一遍地寫下那句話——“我不是逆襲,我隻是沒死。”他們在那些關於“救贖”和“升華”的段落旁,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批注,用最真實的感受,戳破了那些虛偽的華麗辭藻。
三天後,一百本寫滿血淚和抗議的樣書,連同一封短信,被寄回了出版社。
信上隻有一句話“我們要的不是勵誌故事,是真實的權利。”
出版社編輯部收件時,所有人都驚呆了。
麵對這一百本沉默而又咆哮的“罪證”,總編在辦公室裏枯坐了整整一夜。
第四天一早,蘇明心收到了出版社的正式郵件,標題是關於《共鳴》一書封麵及內容調整的致歉與溝通函。
他們,贏了。
而在另一座城市的頂尖研究中心裏,顧承宇正麵臨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一份蓋著紅頭印章的通知擺在他的桌上,要求他領導的團隊,將尚在理論階段的“認知波動模型”,全麵納入正在建設的“城市心理風險預警係統”。
通知裏的措辭冠冕堂皇——“實現對重點人群的早期識別與主動幹預”。
顧承宇的指尖在“重點人群”和“主動幹預”這兩個詞上輕輕敲擊著。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個模型一旦與城市的監控網絡結合,會變成怎樣一個可怕的怪物。
它會像一個幽靈,漂浮在城市的上空,用冰冷的數據算法,審視著每一個人的情緒、言論和行為模式,然後給他們貼上“高風險”或“安全”的標簽。
他沒有當場發作,更沒有寫一份慷慨激昂的拒絕信。
他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裏,整整七十二小時。
他調動了中心最強大的服務器資源,將“認知波動模型”加載了進去,然後,導入了數千萬份脫敏的城市居民行為數據,開始了一場瘋狂的模擬推演。
三天後,一份名為《關於“認知波動模型”應用於城市預警係統後的社會風險模擬評估報告》被送到了上級領導的案頭。
報告沒有一句情緒化的語言,隻有冷冰冰的數據和圖表。
其中一頁的結論觸目驚心若該係統上線,根據模型推演,未來三年內,預計將有百分之四十七的lgbtq+青少年,因為其在社交網絡上的“情緒表達強度”和“社群聚合性”,而被標記為“潛在高風險人格”;百分之三十二的家庭暴力幸存者,因為其應激反應導致的“行為模式突變”,而被列為“需重點監控對象”。
報告的結尾,顧承宇隻附上了一句冷靜到殘酷的話“當預警變成預判,當幹預變成審判,我們不是在維護城市安全,我們是在製造一座新的、看不見的、以整個城市為範圍的數字實驗場。”
這份報告立刻被列為內部絕密,原定的係統對接計劃也被無限期擱置。
但顧承宇知道,這隻是暫時的。
在將報告加密發出的同一時間,他將一個完整的副本,存入了一個名為“沉默檔案館”的加密網絡節點。
那是他和一些誌同道合者建立的數字火種庫,為了在最壞的時代,為真相保留一份證據。
與此同時,律師林景深的戰鬥,則在法庭上打響。
經過數周的秘密調查,他終於挖出了在三個試點城市推廣“人格承諾書”的幕後黑手——一家名為“心程科技”的公司。
而這家公司的ceo,曾是“清源智庫”的一名外圍研究員。
線索在這裏,又一次指向了那個龐大的陰影。
起訴“心程科技”或者背後的政府機構,流程漫長且勝算渺茫。
林景深選擇了一個最巧妙的切入點。
他聯合了三位曾經被迫簽署過“承諾書”的社區居民,向法院提起了“確認之訴”,訴求隻有一個確認他們簽署的“人格承諾書”無效。
庭審當天,“心程科技”的律師團氣勢洶洶,反複強調承諾書是居民在“社區工作者和心理專家見證下”自願簽署的,是“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
林景深沒有與他們辯論,隻是在最後陳述階段,向法官提交了一份音頻證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法官大人,這是我的當事人在簽署承諾書時,用手機錄下的一段對話。”
法庭裏,一段嘈雜但清晰的錄音響起。
一個溫和卻不容置疑的聲音說“王阿姨,您就簽了吧,這也是為了您好,為了大家好。您看,大家都在等您一個人。您要是不簽,按照規定,今天就不能回家了。您也不想在外麵過夜吧?”
錄音播放完畢,整個法庭鴉雀無聲。
“他們說,不簽,就不讓回家。”林景深的聲音,在寂靜中響起,清晰而有力。
法官的臉色變得鐵青。
他敲下法槌,聲音響徹法庭“本庭當庭裁定,該‘人格承諾書’違背當事人真實意願,顯失公平,自始無效!並責令相關機構,就此事向當事人公開道歉!”
而在更廣闊的國際舞台上,葉小棠也迎來了她的戰役。
由她發起的“家門後的暴力”全球聯署,成功推動了部分國家立法,設立“家庭心理安全觀察員”這一全新崗位。
然而,當她看到新鮮出爐的觀察員選拔標準時,心卻沉了下去。
標準中,赫然寫著“要求性格開朗,情緒穩定,家庭關係和諧”。
這是何其荒謬而又惡毒的門檻。
它將那些最能感同身受的幸存者,那些真正懂得黑暗是什麽模樣的人,全都拒之門外。
它要找的不是戰士,而是粉飾太平的“吉祥物”。
葉小棠立刻聯係了陸子軒生前留下的那個技術團隊。
幾天後,一份名為《“家庭心理安全觀察員”心理評估問卷逆向分析報告》的匿名文件,被同時發送到了全球上百家主流媒體和人權組織的郵箱。
報告用無可辯駁的數據模型,揭露了那份看似科學的評估問卷,其內核並非在測試共情能力或專業知識,而是在篩選“順從性”——其中超過百分之六十的問題,旨在淘汰那些具有強烈批判精神和反抗意識的個體。
結論一針見血這是一場“順從性測試”。
輿論瞬間嘩然。
多國政府在巨大的壓力下,不得不宣布暫停選拔,重新修訂規則。
新的草案中,一條原則被放在了首位“幸存者背景,優先考慮。”
一場又一場的勝利,像是一塊塊被點亮的拚圖。
然而,當這些拚圖匯集到蘇明玥麵前時,卻構成了一幅更加巨大而危險的圖景。
她的辦公室牆上,新增了一張剛剛打印出來的a3紙,那是“織光”全球數據節點的最新熱力圖。
就在過去的兩周裏,南半球的數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來源不明的、異常龐大的數據聚合。
數據的流動模式顯示,一種她們從未見過的新型心理評估工具,正在那裏進行著大規模的、靜悄悄的部署。
那紅色,像一片正在蔓延的菌毯,詭異而危險。
她正想讓團隊深入追查,手機屏幕亮起,是蘇明心發來的消息。
“姐,有個叫‘全球幸福力發展論壇’的組織,通過出版社聯係我,想邀請我去做主旨演講。論壇的主題是,‘如何學會原諒施害者’。”
蘇明玥的瞳孔猛地一縮。
原諒?
她拿起手機,指尖飛快地敲下一行字,點了發送“告訴他們,我們不賣原諒。”
放下手機前,她的目光再次投向牆上那片刺眼的紅色。
所有的線索,所有的鬥爭,在這一刻仿佛都串聯了起來。
從定義“治愈”,到定義“逆襲”,再到定義“風險”,定義“資格”,現在,他們終於圖窮匕見,開始試圖定義“結局”。
一個以“原諒”為名的,完美的閉環。
她低聲自語,聲音輕得幾乎聽不見,卻帶著一絲冰冷的笑意和決絕的戰意。
“誰在定義好結局?這一次,輪到我們說了算。”
喜歡破繭成凰前男友的追悔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破繭成凰前男友的追悔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