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秦良玉入京師

字數:6852   加入書籤

A+A-


    幾個月前也就是崇禎三年十一月,河曲大戰後,秦良玉收到了崇禎的詔書,讓她入山西剿寇。
    她幾天時間就準備好了一切事務,準備出發,結果崇禎追加的一道聖旨又到了石柱,想讓秦良玉進京,他親自接見。
    陛下能接見她是莫大的榮耀,秦良玉又準備了一些時日。
    她考慮了很多因素,萬一陛下要檢閱石柱營,得好好練練隊列,看著也要精神一點。
    於是,秦良玉又滯留了十幾天練隊列。
    秦良玉每天在校場督促練習隊列,在寒風的打擊下,她病倒了,一直不見好轉。
    沒辦法,她隻得給崇禎寫奏疏,說身體有恙,暫時無法出行,乞請陛下原諒。
    崇禎對這位老將軍還是很尊敬,就沒有催她趕緊來,讓她待在石柱養好病,並且還給她送了藥過來。
    直到二月份過半了,她的病才見好,剛剛能下床不久,秦良玉就打算趕快進京了。
    \"母親,風大,披上這個吧。\"兒媳張鳳儀從身後為她披上一件絳色鬥篷,眼中滿是憂色,\"此次出征路途遙遠,母親您年事已高,又大病初愈,不如讓兒媳代您出征吧。\"
    \"胡鬧!之前祥麟想代我去,我就拒絕了。
    至於你,那更不行了,陛下親自下詔接見我,我秦良玉就算死在路上也得去。
    鳳儀,且去準備糧草,三日後全軍開拔。\"
    張鳳儀知道婆婆的脾氣,不敢再勸,隻是輕聲道:\"祥麟已去點驗兵器,明日便可備齊。\"
    三日後,五千白杆兵列隊出城,秦良玉一身戎裝,腰佩禦賜寶劍,胯下戰馬昂首嘶鳴。
    城門口,石柱百姓自發相送,有老者跪地叩首,有婦人掩麵而泣。
    \"秦都督保重啊!\"
    \"一定要平安回來!\"
    秦良玉在馬上抱拳回禮,不發一言,這些樸實百姓的祝福比任何豪言壯語都珍貴。
    張鳳儀騎馬緊隨其後,不時回頭望向城門方向。
    她的丈夫馬祥麟另有軍務,暫時無法一起出發。
    因建昌玀蠻千餘人作亂,四川巡撫張論調他去剿滅玀蠻,他率軍一千,在昨日便已經出發了。
    北上京師很遙遠,石柱營的路線規劃便是先到施州衛,過荊州府,到襄陽府,到河南南陽府、開封府,進入北直隸大名府、真定府、保定府、順天府,就到京師了,沿途要經過幾十個州縣。
    行軍第三日,還未到施州,便遇上了大雨。
    湖廣西部進入春季後,雨水就特別多,淋雨都是常事。
    白杆兵們扛著特製的長矛也就是他們的專武白杆槍,這是石柱營特有的兵器。
    杆長一丈八尺,頂端裝有鐵鉤和環刃,既可遠刺,又能近戰。
    雨水順著竹製的杆身流下,浸透了軍士們的衣衫。
    \"加快步伐!天黑前必須翻過這座山!\"秦良玉的聲音穿透雨幕。
    作為帶兵多年的老將,在這樣惡劣的天氣裏停留,隻會讓士氣更加低落,然後大家就都不想走了。
    入夜,部隊在一處村落紮營,秦良玉安排所有軍士將衣服脫下來烤幹,以免生病。
    巡視完營地後,回到臨時搭建的軍帳時,發現張鳳儀正在燈下縫補秦良玉的一件毛衣。
    \"鳳儀,這些事交給你的丫鬟做便是。\"秦良玉脫下濕透的外袍,在火盆旁坐下。
    兩人都是女性,因此身邊都帶了幾個丫鬟使喚,有些私密事男人不太方便幫她們。
    張鳳儀抬頭微笑:\"兒媳閑著也是閑著。再說了,丫鬟們事也多,早日縫補上,母親便能快些穿上,湖廣這邊春寒還是有點冷。\"
    秦良玉望著兒媳年輕卻已略顯滄桑的麵龐,心中一陣酸楚。
    張鳳儀出身山西的書香門第之家,嫁入馬家後,隨她這個婆婆經常出征鎮壓山上的蠻子,鞍馬勞頓,一年也得不到多少歇息時間。
    此次出征前,她剛失去腹中胎兒不久,本該好好休養,卻堅持隨軍出征。
    \"你身子......\"秦良玉欲言又止。
    \"母親不必掛心。\"張鳳儀放下針線,為婆婆倒了杯熱茶,\"兒媳雖不比您當年入敵陣廝殺,但隨軍趕路還是撐得住的。\"
    秦良玉接過茶碗,熱氣氤氳中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
    她輕歎一聲:\"當年隨你公公出征時,我也如你這般年紀,疆場廝殺,再想愛美就做不到了。
    你才二十多,麵容就像四十歲一樣了,你真的不後悔嗎?\"
    \"兒媳不後悔。自小我就不愛紅妝愛練武,大哥父親他們都將就我,能指揮大軍作戰是我的願望。\"
    帳外雨聲漸歇,隻餘下火盆中木炭偶爾的爆裂聲,婆媳二人相對無言。
    \"鳳儀,休息去吧,明日繼續趕路。\"
    湖廣這裏一陣雨一陣熱,很快,軍中卻開始流行疫病。
    每日都有軍士倒下,行軍速度不得不放緩。
    這日傍晚,秦良玉正在帳中查看地圖,張鳳儀匆匆進來:\"母親,又有十幾個軍士發熱不退,醫官說恐怕是瘴氣所致。\"
    秦良玉眉頭緊皺:\"傳令下去,明日休整一日,派人去附近村鎮收購艾草和雄黃,再宰殺幾頭病弱的騾馬,給病號熬些肉湯。\"
    \"可咱們這都出發十幾天了,還在湖廣境內,不會耽擱時間吧?\"
    \"沒有健康的軍士,趕到山西也是送死!\"
    \"鳳儀,為將者當知"欲速則不達",去安排吧。\"
    次日,秦良玉親自去探望病號,軍士們見主帥親臨,紛紛掙紮著要起身行禮。
    \"都躺著別動。\"秦良玉按住一個年輕士兵的肩膀,\"你們為朝廷抱病遠征,是我該向你們行禮才是。\"
    她真的向這些病榻上的士兵深深一揖,帳內頓時響起一片哽咽聲。
    離開病帳後,張鳳儀低聲道:\"母親如此體恤士卒,難怪他們願效死力。\"
    秦良玉搖頭:\"不過是盡本分罷了。當年戚繼光大帥有言,"將不知兵,與無將同;兵不知將,與無兵同"。
    這些兒郎離鄉背井隨我出征,我若不愛惜他們,還有何顏麵當這個主帥?\"
    一個多月後,部隊終於抵達京師郊外。時值四月,京畿地區已是春意盎然。
    遠遠望見北京城巍峨的城牆時,疲憊不堪的白杆兵們爆發出一陣歡呼。
    \"傳令下去,在城外二十裏紮營。\"秦良玉吩咐道,\"不得擾民,違者軍法處置!\"
    安營次日,便有太監前來宣旨:\"聖上口諭,石柱宣慰使左都督秦良玉即刻入宮覲見,不得延誤!\"
    秦良玉匆忙換上朝服,隨太監入城,穿過重重宮門,她被引至平台——這是崇禎皇帝經常召見大臣的地方。
    遠遠地,她看見一個身影站在欄杆旁,正眺望遠方。
    \"臣石柱宣慰使秦良玉,叩見陛下!\"秦良玉在十步外跪下行大禮。
    \"秦愛卿平身。\"崇禎帝轉過身來,他比秦良玉想象中還要年輕,麵容清瘦,但眉宇間凝結著化不開的憂愁。
    秦良玉起身後,崇禎仔細打量這位傳奇女將。
    這是他第一次見到秦良玉,她雖已年近六旬,但腰背挺直如鬆,目光炯炯有神,舉手投足間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
    \"愛卿一路辛苦了。\"崇禎示意內侍賜座,\"從石柱到京師,走了多久?\"
    \"回陛下,差五天就兩月了。\"秦良玉恭敬答道,\"途中遇大雨阻路,又有軍士染病,故耽擱了些時日。\"
    崇禎點點頭:\"朕已命太醫院準備藥材,明日就送去軍營。另外,糧草補給也會盡快到位。\"
    秦良玉心頭一熱,再次跪拜:\"臣代全軍將士,叩謝陛下天恩!\"
    \"起來說話。\"崇禎輕歎一聲,\"如今流寇肆虐,朝廷正值用人之際。
    愛卿以巾幗之身,數十年如一日為國盡忠,實乃百官楷模。\"
    秦良玉正色道:\"臣不過盡本分而已,先夫馬千乘在世時常言"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臣雖女流,亦不敢忘馬氏家訓。\"
    崇禎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讚賞。他突然問道:\"愛卿可會作詩?\"
    秦良玉一愣,隨即答道:\"臣粗通文墨,但於詩詞一道實乃無知。\"
    \"無妨。\"崇禎轉身對隨侍太監道,\"取筆墨來。\"
    不多時,文房四寶奉上,崇禎略一沉吟,提筆蘸墨,在宣紙上揮毫而就。寫罷一首,又續一首,一連寫了四首七言絕句。
    \"這是朕賜予愛卿的。\"崇禎將詩作遞給秦良玉,\"一表朕心,二壯軍威。\"
    秦良玉雙手接過,隻見上麵四首詩寫道: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裏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翦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裏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嘔將心血代胭脂。
    北來高唱勤王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虜胡,一派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她讀罷,眼眶頓時濕潤,這詩不僅讚她功績,更暗含對她身為女子卻建立不世功勳的感慨。
    後麵三首或勉勵或期許,字字句句皆見皇帝用心。
    \"臣......臣......\"向來言辭利落的秦良玉此刻竟哽咽難言。
    崇禎溫言道:\"愛卿不必如此,朕已下旨,為石柱營補充鎧甲一千副,戰馬五百匹,另撥銀兩犒賞三軍,待休整數日後,再開赴山西不遲。\"
    秦良玉肅然拜謝:\"臣定當竭盡全力,早日剿滅流寇,以報陛下知遇之恩!\"
    離開皇宮時,夕陽正將紫禁城的琉璃瓦染成金色。
    秦良玉懷揣禦賜詩作,步履堅定,皇帝如此信任她,隻能拿命報答了。
    回到軍營,張鳳儀早已等候多時,見婆婆歸來,連忙迎上前:\"母親,陛下召見可還順利?\"
    秦良玉點點頭,取出禦賜詩作:\"陛下親筆所題,你且看看。\"
    張鳳儀展開詩卷,讀罷不禁熱淚盈眶:\"陛下如此厚待,我馬家肝腦塗地亦難報萬一!\"
    \"正是此理。\"秦良玉環視周圍聞訊聚來的將領,提高聲音道,\"傳令下去,皇恩浩蕩,賜我營鎧甲馬匹,更有禦詩勉勵,全軍休整五日,之後立即開赴山西!\"
    \"謹遵將令!\"眾將齊聲應諾,聲震四野。
    五日後,補充了裝備給養的石柱營拔寨啟程,臨行前,秦良玉命人將崇禎禦詩謄抄多份,張貼於各營帳內,讓每個軍士都能看到陛下的勉勵。
    張鳳儀騎馬走在秦良玉身側,輕聲道:\"母親,京師有我張家故舊。
    他們告訴我,川撫張論上奏,建昌玀蠻已平,想必夫君很快便能北上了。\"
    秦良玉目視前方,微微頷首:\"好。一家人齊心協力,必能早日平定流寇,不負陛下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