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悄然離京
字數:4096 加入書籤
蔡琰馬上湊了過去,小聲地與劉協說著什麽,很快便將劉協哄得滿臉堆笑。
王越看著更是心驚。
這陛下已與大帥身邊之人相處得如魚得水了嗎?
蔡成卻看向李進,說道:“子賢是如何籌措的盤纏,是否會影響家中生活?”
李進恭敬一禮。“有勞大帥掛懷。沛國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吾隻是利用農暇之時,應官府征召,參與修路建渠獲得工錢,並未從家中拿錢。”
蔡成一聽,大感興趣。馬上問道:“家中幾人?生活如何?”
“家中七人,爺爺、奶奶、父母及一弟一妹。現農家樂按人頭分配糧食,可保一日三餐。小妹於工坊中,可月進近百錢。家中生活比過去,好了不知多少倍。”
蔡成又問:“那同莊之農戶,皆是如此嗎?”
“相差不大。都餓不著,是否能多賺一些五銖錢,便是看家中人口多寡。人口多者,農閑之時便可多人去為官府做事,工錢亦多。女子多者,入工坊者亦多,工錢自是不少。”
蔡成笑著點了點頭,心中卻已經起了波瀾。
家中人口多,賺錢便多。
如此下去,豈不是富者愈富?
如此,會不會再次拉開貧富差距?
在此時蔡成的記憶中,推行新農體係就是為了“均貧富”。
他認為富者皆不仁,總是會盤剝窮者。
失去了穿越者的記憶,他突然之間,已然不知道如何麵對這一問題了。
而今天李進所言,恰恰是他戰略司的根本任務之一:發現隱患,並製定相應政策。
王越不知這位名震大漢的青州成公子,為何會對農戶生活如此感興趣。
這算是體察民情嗎?
不過,王越隻是個劍客,哪裏懂治理天下?
這些想法也隻是在腦海中閃現了一下,然後便拋之腦後,隻是默默地喝茶。
他是來保護陛下的,又不是來考察大帥的。
至於蔡成,也拋下剛剛想到的問題。
這個問題雖然重要,卻是不急。
出巡路上,盡可與荀彧、前朝舊臣共同商議。
蔡成已然確定,隻要深入體察民情,必然能發現很多大漢新製的不完善之處。
此事,他需要在閣老們出巡前,與大家通通氣,或許可以給閣老們一定的啟示。
同時,蔡成還決定,戰略司之人,亦要年年出巡,體察民生民情。
隨後,蔡成便與王越商議如何保護陛下和皇後。
這皇後自然是伏壽。
雖然目前還沒有與伏壽成親,但無論是劉協,還是劉虞等皇室宗親,甚至所有閣老,都認可了伏壽。
皇後,母儀天下,乃天下女子之典範,自然不是劉協一人所能決定的。
傍晚時,荀彧又來了。
蔡成很是鄙視,認為他就是來蹭飯的。
荀彧帶來的消息,卻讓蔡成錯愕。
包括楊彪、崔烈等人在內的所有三公九卿,甚至還有一些閑置的官員,全部願意陪同陛下巡察大漢北方。
當然,他們並不知道蔡成已經醒來。
他們幾乎一致地認為,這是陛下要親政的前奏。
陛下親政,是否意味著會逐步推翻君主立憲製?
至少也得是帝製與君主立憲製並行吧?
他們自然不知道,蔡成推行的“君主立憲製”本就是帝製與君主立憲製並行的。君主掌祭祀權、兵權、科考權、外交權和監察權,內閣掌治國權。
在他們看來,後漢兩百年,攪亂朝綱的,便是因皇帝壽短而導致的外戚、內侍專權。
他們可不認為他們這些作為士族代表的朝臣,對前些年的天下亂象有什麽責任。
那是靈帝荒淫,那是十常侍專權,那是外戚……總之,所有的一切,皆沒有他們的責任。
即便有一點,那也僅僅是一點,並不重要。
這些年中,他們也看到了君主立憲製的優點,那就是在皇帝不能親政前,便可以君主立憲製替代之。
也就是說,有了君主立憲製,便永遠都不會再有內侍、外戚專權的機會了。
何況,隨著小皇帝逐漸長大,難道皇帝就不想拿回皇權?
待陛下親政後,自然要恢複帝製。
隻有在帝製下,才會有士權,也就是能與皇帝分權。
皇權、士權共治天下,這可是老祖宗傳下來的。
而陪同陛下出巡,不正是給小皇帝心裏埋下“奪回皇權”種子的最好時機嗎?
荀彧、蔡成,包括所有閣老,自然不是知道那些前朝臣子的險惡用心。
不過,即便內閣知道了,也不會為此有太多的擔心。
畢竟,五年過去,從大漢北方十三州收集的信息來看,民心已全部歸於內閣。
有強大的護民軍,又有民心所向,成公子也醒了過來,那些前朝舊臣還能鬧出什麽幺蛾子嗎?
五日後,除黃琬、賈琮之外的所有閣老,均身著毛衣毛褲、帶上棉衣棉褲和棉鞋,施施然地離京而去。
而在這些閣老離京後,特戰隊、紫金衛、龍鱗衛,同樣開出了京都,沒人知道他們要去哪裏。
大家的目光都被特戰隊、紫金衛、龍鱗衛吸引之際,一支不大不小的車隊,也悄然離京,出西城門而去。
這支車隊自然是劉協、蔡成、荀彧以及一些前朝舊臣。
蔡成就躲在車廂中,那些前朝的三公九卿,並不知道蔡成已經醒來,並還與他們一路同行。
等離京都遠一些,這些人無法傳訊後,再與他們相見不遲。
典韋與許禇二人,一人領十個龍鱗衛車隊開道,一個領十個龍鱗衛為車隊押後。
王越則充當劉協的車夫,李進與史阿兩人,一個坐在副轅,一個坐在車尾。
三大劍客齊出,護持劉協與伏壽的安全。
可這麽多朝堂重臣離京,就不擔心京都起什麽波瀾嗎?
還真不怕。
內閣有黃琬、賈琮坐鎮,張紘、張昭二人很快便會進京。
兵部有何山、朱儁、戲忠坐鎮。
關鍵是厲誌、公孫瓚等人留在京都,有兩萬青州禦林軍在,而前朝舊臣中的那些頂梁柱也都跟著陛下出巡了,京都鬧不出什麽幺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