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天下之辯(6)

字數:4036   加入書籤

A+A-


    荀彧微微一笑。
    “這也是內閣迫不得已之舉。無論‘新製派’的讀書人,還是‘舊製派’的讀書人,都是我大漢的讀書人。
    “新製派的讀書人,真的能理解大漢新製的精髓?我看未必。他們內心中維護的是成公子。成公子製訂的新製,在他們看來,就一定是好的,是對的。
    “舊製派的讀書人也是一樣,他們不了解大漢新製,更談不上理解。
    “所以,吾成為丞相的第一天,便想組織一場這樣的‘天下大辯論’了。
    “如此規模的‘天下大辯論’,無論是新製派,還是舊製派,都必須既苦修大漢舊製,又鑽研大漢新製。
    “有天下讀書人共同來分析大漢新製,並與舊製對比,由此幫內閣和各部找出大漢新製的弊端,何其幸也!”
    聽著荀彧如此宣告一般的語言,大家都默然了。
    大家都聽出來了,原來如此高明的策略是荀彧提出的。
    難怪成公子不顧天下人的鄙視,把這個從未有過官身的年輕人,一舉推上大漢第一人的丞相高位。
    荀彧之智,果然非常人能及。
    他竟然把一場可以動搖大漢根本的“讀書人大分裂”,潛移默化地變成了讓天下讀書人共同校訂大漢新製的“天下大審核”。
    真不愧“王佐之才’之美譽。
    荀彧隨之說道“四年多的‘大辯論’,共發現了新製弊端三百七十二處,完全不合適的七處。這些,現都在由各部自行修正和改善。”
    “看來丞相早對大漢新製有十足的信心。可丞相又是如何對大漢新製產生的信心?”湊過來的荀爽問道。
    哪怕是荀彧的親叔叔,此時此刻,他也得口稱丞相。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曆經近四百年,構建了大漢的道德規範。
    大漢之人的平均道德水準,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曆朝曆代最高的,沒有之一。
    而“尊卑”的禮數,便是構成大漢道德規範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荀彧親叔叔的荀爽自是嚴格遵守。
    “吾於青州近年半的時間,幾乎讀遍了青州包括新農體係在內的眾多機製,並時刻以實踐的過程、成果進行驗證。
    “吾去漆垣與成公子相見,便與成公子徹夜長談數個日夜,盡解吾心中之惑。再回到青州,便持公子手令,拿到成公子撰寫的《大漢新製》,又苦研近半年。
    “期間,吾擔心青州一地無法明證,便一路苦研,一路奔赴冀州、幽州考察。
    “吾對大漢新製的信心,便是來自於此。”
    眾人默然。
    蔡成卻在一旁悠悠地來上一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眾人一愣,然後便紛紛向蔡成拱手為禮。“受教了!”
    “不敢言教,此乃入京之前,我的切身體驗。”蔡成還禮道。
    蔡成有點恬不知恥。
    這明明是宋代陸遊的詩句,結果說成了他自己的體驗了。
    不過,蔡成此時也不知道,他能冒出這一詩句,便是因為在函穀關城頭上,大腦的自我保護機製,幫他打開了“詩詞歌賦”封印所致。
    但因為隻是打開了一道小小的裂隙,偶爾有感能冒出那麽一句兩句之外,再無其他。
    隻是聽到眾人的耳中,卻覺得驚才絕豔,不愧仙人弟子、才華蓋世。
    但荀爽的問題可不僅如此。
    荀爽,“荀氏八龍”之一,天下名士,所提的問題,絕對不會這麽簡單。
    “汝一人有信心,不等於各位閣老有信心,亦不等於大漢官吏有信心,更不等於天下人有信心。”荀爽馬上甩出了“王炸”。
    表麵上看,是在詢問荀彧是如何讓天下人皆有信心的,實則是暗問荀彧以無官身之背景,一下子坐到了天下第一人的寶座,是如何坐穩的。
    可這“王炸”怎麽聽起來,像是給荀彧歌功頌德呢?
    眾人從內心裏鄙夷荀爽。
    你要歌頌你的侄子,也不至於如此堂而皇之吧?
    你就住在相府中,難道你會不知道這些年荀彧是怎麽過來的?
    其實,荀爽還真是不知道。
    荀彧有時候也陪他喝茶,可喝茶是喝茶,卻從不談政事。
    而荀爽這些年來一直很好奇,荀彧到底是如何在內閣站穩腳,並穩住內閣及天下的。
    可當著這麽多人,讓荀彧怎麽回答?
    無論怎麽答,都是自誇。
    一旁聰明的蔡成給荀彧解了圍。
    “其實,根本無需要求對大漢新製有信心。隻要在內閣的詔令下,按照執行就行了。”
    荀爽一聽蔡成給荀彧解了圍,老小孩的脾氣又上來了。
    “既然如此,吾等為何還要陪陛下巡察天下?”荀爽沒好氣地開始噴蔡成。
    蔡成笑了笑,沒和老爺子計較什麽。
    反倒是荀彧開口說道
    “巡察天下勢在必行。”
    這可不是荀彧在為蔡成找補,而是離京這幾天來,荀彧獨自思考的結果。
    盡管初始時荀彧對蔡成逼迫閣老離京巡視有些不滿,但當他想到自己及閣老們,確實對各地推行大漢新製的過程及結果知之甚少時,內心卻突然有了一些緊迫感。
    內閣執掌天下,卻對天下實情知之甚少,這會出大問題的。
    荀彧看到大家都在看他,便解釋道
    “盡管已經修正了大漢新製那麽多的偏差之處,也取消了不合時宜的七項政策。可諸公皆知,不同的人對大漢新製的理解,都必然有所偏差。
    “理解有偏差,執行起來便一定有偏差。這些小的偏差集腋成裘,就可能在某個方向上積累隱患,而地方主官卻並不知情。
    “最重要的是,當前大漢北方十三州,地理條件不同,氣候條件不同,習俗不同,就連土壤都不相同。
    “‘一刀切’的大漢新製,是否在各州郡都有不適宜之處?
    “所以,吾等陪陛下巡察大漢北方,便是為了發現這些問題,然後再逐步解決這些問題。”
    荀彧抓過水囊喝了口水,然後便張嘴“嗞嗞”個不停。
    現在可是冬天,水囊中的水沒凍成冰塊就不錯了。
    如此冰涼的水入口,差點沒把荀彧的嘴給凍住,隻能張嘴不斷“嗞嗞”哈氣了。
    喜歡三塑強漢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三塑強漢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