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天下之辯(5)
字數:3881 加入書籤
在內閣如此巧妙的引導下,天下讀書人的大分裂,大辯論,很快變成了探討“治理天下之道”的大討論。
《治理之道》明確規定
第一、兩派的觀點均可書寫成稿,送於《漢報》社發表。
第二、任何文章都必須實名。沒有具名者,一律不予發表。
第三、文章上可以暢所欲言,《治理之道》均會給予發表,還有稿費。
第四、任何文章,《漢報》社都會在文章之後,寫出簡短的點評。點評隻代表《漢報》社的觀點,不代表朝廷的觀點。
第五、不得評價大漢軍製。妄評大軍軍製者,人頭落地。
朝廷在這場大辯論中,采取中立態度,並從所有文章中汲取有益之處。
第五、任何文章隻能闡述觀點,不能做人身攻擊和無端謾罵。
《漢報》社屬於大漢禮部,禮部會對天下文士進行定期評價。
一旦被禮部評為劣士、文痞或文賊,其名單皆會公布於《漢報》之上,嚴重者禮部可要求刑部出麵調查並定罪。
這些人被大漢禮部分為了三類
最低是“劣士”。以口頭或文章,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無端謾罵。
此類人,將身背“劣士”之名,亦會受到永遠不能參與科考,永遠不能為官為吏的懲處;
然後是“文痞”。以罵人為己任,以駁斥一切為宗旨者。
此類人除施以劣士之懲處外,還會被朝廷單設農莊,不得攜帶任何仆人,隻能自行耕種,自食其力,親自踐行大漢新製的優劣。
踐行期限三年起步,上不封頂。
最高為“文賊”。罔顧事實,造謠傳謠,惡意誹謗,肆意抹黑他人,以文而亂大漢者。
此類人將入河州勞改營,期限五年起步,上不封頂。
以漢代文人注重名聲的習性,不要說背上“文賊”的名號了,哪怕是背上“劣士”的名號,他們可能都會羞於見人,甚至是一死了之。
漢代的文人真有不怕死的。
想想因觸怒曹操而被直接或間接殺害的那些文人,孔融、邊讓、崔琰、禰衡、荀彧、楊修、許攸……個個都是頭鐵的很。
可當朝廷真的砍了幾個覺得自己頭鐵而妄評軍製的文士之後,評價軍製的人便銷聲匿跡了。
內閣的策略便是,隻要你不觸及底線,不被評為劣士、文痞或文賊,你就不會因言獲罪。
有標準在,如果你再沒有底線,懲戒也好,治罪也罷,也都有了依據。
當然,禮部對文士的評價不僅有嚴格的標準,還必須有實證。
這方麵真不能任意而為。
總之,內閣的詔令及《漢報》社的措施,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
你可以隨意指出新製或舊製的弊病,但要保持文士的修養。
天下讀書人來勢洶洶的“大抨擊”,變成了“大辯論”,又逐漸變成了討論……
進入了公曆396年後,由於大漢民眾的生活越來越好,於是這場天下大討論,又逐漸朝著讚頌大漢新製的方向在轉變。
直到蔡成醒來之前,《治理之道》上,已然很少看到反對大漢新製的文章了。
在眾人隨陛下出巡之前,《治理之道》上文章的風向,又有了新變化。
由於朝廷工程署下屬的工程隊,在這些年間不斷興修水利、鋪路搭橋,百姓也在努力農耕、植樹造林,對於“治理之道”的讚揚,轉向了對某個工程利弊的評價。
於是,荀彧在離京前,已經通知禮部,停止發行《治理之道》,轉而將《漢報》擴大到八版,其中一版專門刊登那些評述大漢重大工程的文章。
聽到這裏,一直在旁聽的崔烈驚歎道“高!實在是高!不知此策為內閣何人提出?”
崔烈怎麽在這裏?
自離開函穀關後,這些前朝舊臣便提出一個要求,那便是他們也要聽荀彧與蔡成之間的交談。
荀彧說,所聊之事,皆為成公子沉睡後發生的事情,諸公盡知。
可楊彪、崔烈、馬日磾、陰修等人卻說,對這些年發生的事情,他們多數隻知道一個結果,哪怕探知一些過程,仍然對過程不甚了了,更不要說內閣的決策過程了。
所以,荀彧這麽一說,他們就更想聽了。
而蔡成和荀彧也起了籠絡這些前朝舊臣之心——畢竟當前朝廷重要職位,還有著很大的缺口,總不能指望大學堂的農家學子短短數年間,就能成長到擔任朝堂重臣吧?
從蔡成入京算起至今,也僅僅是五年時間,從低級官吏成長到能立於天下之巔,現實嗎?
荀彧一直想著把這些閑置的前朝舊臣用起來,可這事兒牽一發而動全身。
以這些前朝舊臣與北方世家大族的聯係,荀彧必然投鼠忌器。
更何況這些人大多都參與了當年“兗徐犯青州”的謀劃……
如今蔡成醒來,荀彧突然之間有了主心骨,仿佛什麽擔心都沒有了。
用不用這些人,成公子說了算。
反正成公子有無數手段製衡這些人。
於是,荀彧和蔡成商議了一下後,便同意了他們旁聽。
隻是蔡成與荀彧乘坐的車廂太小,哪怕把車廂給卸了下來,也隻能允許兩三個人旁聽。
如果是劉協的那座龍輦,所有人均能坐於龍輦頂部,一邊欣賞風景一邊旁聽。
今天來旁聽的便是崔烈、楊勳和陰修三人。
不過,荀彧這輛車卸掉車廂後,其他人也有樣學樣,都把車廂給卸掉了。
他們說,恰好初冬的第一場雪已停,沒了車廂,正好可以一路看雪景,還免得憋在車廂中難受。
反正他們都有棉衣、棉褲、棉鞋、棉大衣,根本就凍不著。
荀彧與蔡成阻止不了,也隻好聽之任之了。
這些人年輕點的,總會借著坐車腿麻了,便湊到蔡成所在的這輛車旁邊,一邊跟車而行,一邊聽荀彧為蔡成介紹這些年的情況。
道路上都是積雪,馬車行進的速度與步行無異。
聽到崔烈的讚揚聲,周邊同樣響起一片頌揚之聲,都是湊到荀彧、蔡成車輛旁邊的人。
喜歡三塑強漢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三塑強漢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