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當年真相4)
字數:4521 加入書籤
命中率怎麽這麽低?
烏桓精騎的騎術太好了。
他們一看到自己無法放箭,隻能單方麵承受對方的箭矢,便有帶隊衝鋒的千夫長打起了呼哨。
千夫長的呼哨一響,百夫長的呼哨也跟著響了起來。
然後馬背上再也見不到一個烏桓騎士。
原來,所有的烏桓騎士都雙手抱著馬脖子,躲入了戰馬的一側。
這一招,騎兵軍團也會。
可騎兵軍團用的是雙馬鐙,自然沒有問題。
烏桓精騎現在是單馬鐙,你說他們的騎術有多精湛。
不過,以神弩遏製烏桓精騎衝擊勢頭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前麵幾排的精騎,甚至是戰馬中箭後,必然能遲緩後麵的烏桓精騎。
隻要中間的那個飛虎師調整好陣形,兩側的任務就算是完成了。
兩側騎兵軍團將士,一邊采用精準射殺,一邊也在調整陣形。
對方都躲到戰馬一側了,隻能采用精準射殺。
很快,他們就變成了幾隊,每隊之間,留下了足夠衝鋒的間隙。
還沒等神弩的五支弩箭全部射空,中間的飛虎師分為左右,分別由關羽和張飛率領,順著左右兩個飛虎師留出的間隙,已經衝殺了出來。
草原上的漢子衝鋒時,喜歡“嗷嗷”怪叫。
可騎兵軍團是沒辦法叫的。
為何?
因為他們在衝鋒前,都要拉下麵罩也稱為麵甲)。
你想叫就叫好了。在麵罩裏麵叫,除了把你自己腦袋震暈之外,別無他用。
此時,烏桓精騎已經損失了近兩三千人。
哪怕烏桓精騎的騎術再精湛,上萬支弩箭,也幹掉了兩三千人。
三個負責指揮的萬夫長看到馬上即將衝入了對方的陣形之中,正想讓傳令兵再次吹響牛角,以鼓舞烏桓勇士的士氣,結果耳邊卻聽到了嘹亮而高亢的聲音。
這是什麽?
當然是護民軍的衝鋒號。
騎兵對戰,戰場拉得極廣。
一般來說,喊話隻能附近的幾人才能聽到。
漢人的騎兵,都是用令旗來指揮大規模騎兵的。
每五十個騎兵中,必然要有一個令旗兵。
令旗兵負責觀看大纛處發出的旗令。看清楚後,便馬上以高喊的方式,向自己負責的五十騎傳令。
而戰場中的百夫長、千夫長和萬夫長,通常是沒辦法傳令的,因為你在廝殺中,根本就沒辦法下令打令旗。
隻有殺透敵陣後,到了指揮大纛看得到的地方,才能讓旗令兵用令旗傳令。
所以,古戰場上,凡是大規模廝殺時,廝殺中的將領完全要靠平常訓練時養成的默契。
或者說,一旦將領入陣,就等於是放棄指揮了。
而蔡成讓兵器工坊打製的衝鋒號,號音變化多端,每個團都有自己獨特的號音,在戰馬奔馳的平地上,可以聲傳二三十裏,再也不用擔心大規模的騎兵廝殺的指揮問題了。
騎兵軍團的衝鋒號一響,三個萬夫長馬上下令再次吹響牛角號。
兩軍對衝,氣勢絕對不能弱。
三個萬夫長看到衝陣的漢騎並不多,左右兩邊各有三千多人,頓時來勁了。
突騎衝陣,雖然是你漢人發明的,可使用最熟練的,舍我烏桓還有誰?
漢人不逃走,竟然傻愣愣地開始突進。
這樣的好事求都求不來!
三個萬夫長不僅讓傳令兵再次吹響了牛角號,而且還命令餘下的騎兵,兩邊各五千人,加入戰場,身邊隻留下最後的五千預備隊。
他們要一舉把漢人殺崩。
聽到牛角聲,正在衝鋒的烏桓精騎,更興奮了。
他們“嗷嗷”怪叫著,也不再張弓了,直接舞動長槍、長矛、長槊,殺向飛虎軍。
東漢末年時,烏桓、鮮卑用的都是仿製大漢的環首刀,但質量卻比大漢的環首刀差了很多,姑且就稱其為直刀吧。
眼看烏桓精騎與飛虎騎相距隻有二十丈了,隻見飛虎騎的士兵猛然揚臂,“嗖、嗖、嗖”,一支支短矛飛出手去。
僅僅一個眨眼間,烏桓精騎便人仰馬翻,衝在最前麵的兩排,不是被短矛刺穿了胸膛,就是被穿透了脖頸,瞬間有無數烏桓精騎落馬。
騎兵軍團沒時間再甩出第二輪短矛了,便都取出了兵器,迎麵撞上了烏桓精騎……
瞬間,慘叫聲、哀嚎聲,在大地上響徹。
天空中,有頭顱和身體在飛舞。
騎兵軍團的兵器,大概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彎刀——這次是漢人先用上的騎兵彎刀,為騎兵近身廝殺所用;
第二種是長柄大刀——向關羽、管亥看齊;
第三種是槍矛——向張飛、太史慈、趙雲看齊。
至於第四種,和第一種一樣,是蔡成硬加進來的,就是花骨朵。
說是花骨朵,實際上就是兵器前麵有個如花朵一般的鐵疙瘩。
掄著這個鐵疙瘩砸下去,無論砸到身體的哪裏,都是骨斷筋折。
如果砸到了腦袋,那一定會腦漿四濺,萬朵桃花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蔡成告訴騎兵軍團,這種兵器是專門對付重騎兵的。
重騎兵的甲胄厚重,刀砍不裂,槍刺不透。
但如果用花骨朵來上一下,強烈的衝擊力,便會透過對方的甲胄傳入體內。
花骨朵敲在腦袋上,直接震暈;
砸在身體上,五髒六腑俱會震傷,然後便會失去戰鬥力。
如果連續來上幾下,對方就可能被震得五髒俱裂,吐出的鮮血都會帶著內髒的碎塊。
所以,蔡成規定,無論是用長刀的,還是用槍的,都要會用彎刀和花骨朵,每人也都配備了一柄砸人利器——花骨朵和一柄馬上切割利器——彎刀。
此次衝陣,沒有人用長矛和槍。
要麽用彎刀,要麽用花骨朵。
所以才能看到頭顱和身體在空中飛舞的奇特景觀。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直接的戰馬衝撞。
這也是騎兵軍團的特殊戰術。
騎兵軍團都是雙馬鐙,戰馬也是全身披甲。
隻要不是馬頭撞馬頭,兩匹馬同時撞暈,其他情況下,騎兵軍團都能夠穩穩地定在馬背上。
反觀烏桓騎士,都是單馬鐙,戰馬相撞後,根本就穩不住身子。
運氣好的,在戰馬相撞後,挨上一記花骨朵,被砸得口吐鮮血掉落馬下。
運氣不好的,戰馬相撞後,對方的彎刀就會一閃而過,然後便會飛起好大一顆頭顱。
喜歡三塑強漢請大家收藏:()三塑強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