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以詩明誌
字數:7520 加入書籤
“國公此十字,字字千鈞!‘封公非我意’,見其淡泊名利、不慕榮華之心胸;‘但願海波平’,更顯其心係社稷、誌在安邦之宏願!寥寥十字,國公之誌、國公之忠,已昭然若揭!”
賈元春似時開口,而後頓了頓,目光灼灼地看向賈玌,語氣帶著一絲期許:
“此等胸襟抱負凝成的驚世之句,豈可僅有半闕?今日天時、地利、人和皆備,本宮亦甚盼國公能揮毫潑墨,補全此詩,以成完璧,亦讓我等一窺這承載家國大誌的全篇風采!”
賈玌看著眼前這群眼巴巴望著自己的兄弟姐妹們,甚至貴妃賈元春眼中也帶著期待,心中那點“存貨告罄”的無奈感更重了!
他臉上露出一絲顯而易見的無奈,輕輕捏了捏眉心。
感受著水榭內幾乎凝成實質的期待目光——探春的熾熱、惜春的嬌憨、寶釵的含蓄、迎春的真誠,甚至小懷瑾都似懂非懂地揪著他的衣襟,仿佛在無聲催促。
而當他目光轉向身側的林黛玉時,隻見她眸子裏漾著追憶。
林黛玉朝著賈玌頷首,唇邊噙著一抹淺笑,顯然想起了昔日藕香榭畔那場因殘詩而起的詩社雅集。
這份無聲的期待,比任何言語都更讓賈玌難以推拒。
賈元春鳳眸含笑,靜待他的回應。
賈玌深吸一口氣,終是迎著眾人灼灼視線,起身,坦然開口:
“娘娘謬讚,諸位兄弟姐妹厚愛,實令賈玌汗顏。方才迎春所言十字,確係當日園中偶得心緒,有感而發。”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一張張年輕而熱切的臉龐,
“玌乃一介武夫,雖非目不識丁,於詩詞一道,終究是粗通文墨,難登大雅之堂。此十字,已是搜腸刮肚,靈光乍現之果,胸中實無全篇錦繡腹稿。”
水榭內瞬間安靜下來,期待的目光中難免掠過一絲失望。
賈玌話鋒一轉,語氣鄭重:
“然今日娘娘垂詢,兄妹殷殷期盼,玌雖才疏,不敢藏拙。既蒙不棄,便鬥膽將當日偶得此句時,心中所思所感之全貌,誦與諸位一聽。
現——借前賢之句,以明吾誌!”
他豁然起身,袍袖在微風中輕拂,身姿挺立。
目光不再有無奈,緩緩掃過全場,最終投向虛空,仿佛穿越了雕梁畫棟,望見了邊關冷月、萬裏海疆。
渾厚而清晰的聲音,一字一句,如金玉擲地,響徹水榭:
小築暫高枕,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雲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
封公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
四聯詩落,滿堂寂然!
前四句勾勒出武將幕府生活的剪影:
卸甲小憩時的片刻安寧,與誌同道合者憂心國事的盟誓,待客談兵的豪邁氣象,以及文韜武略、兼備的戎馬生涯。
這一切的鋪墊,最終都匯聚、升華於那早已震撼過他們的十字箴言——“封公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此刻,這十字不再是孤懸的斷金之音,而是有了血肉根基、有了精神脈絡的完璧之章!
刹那間,水榭內眾人心神劇震!
這詩中描繪的場景與氣度,竟不自覺的代入了與他們所知的國公爺賈玌的經曆與日常,嚴絲合縫地重疊起來!
他們仿佛親眼看見:
“小築暫高枕”—— 國公爺揮師北上收複故土,而後又不顧身險南下江南救駕護國、終於奉天殿上“弑王歸劍”,主動卸下滔天權柄後,在這遼國公府中,享受那份來之不易、短暫休憩的寫照嗎?
“憂時舊有盟” —— 豈非暗合了他與當今聖上君臣相得、共扶社稷於危難之際的肝膽相照?那份憂國憂時的赤誠,早已刻入骨髓!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 眼前立刻浮現出遼國公府書房內、花廳中,國公爺與心腹部將、謀士們煮酒論道、剖析天下軍機的景象。那份揮斥方遒、運籌帷幄的氣度,是刻在骨子裏的!
“雲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 —— 更是國公府日常最真實的剪影!書房內,案幾上堆積如山的兵書戰策、輿圖奏報,即便深藏功名,依舊心懷天下的明證!
而那柄曾飲盡叛王血、如今靜靜懸於書房壁上的寶劍,在星夜微光下散發著凜然寒芒,無聲訴說著主人雖處“小築”,然枕戈待旦,從未懈怠!
這一切的鋪墊,所有的文韜武略、憂國憂民、藏鋒斂銳與枕戈待旦,最終都指向那十字真言——
“封公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這十字,不再僅僅是詩中的結句,它化作了國公爺賈玌一生的注腳!
是他南下救駕、血戰平叛、劍定奉天殿時,心中所持的信念!
是他功成身退、深藏功名,卻依舊在遼國公府內日日研讀兵書、關注海疆局勢的動力源泉!
是他不求爵祿顯赫,唯願四海升平、萬民安泰的畢生宏願!
水榭之內,落針可聞。
“國公......” 賈元春的稱呼帶著前所未有的鄭重,仿佛在呼喚一個超越爵位的存在,“此詩......字字珠璣,句句肺腑,非大忠大勇、心懷天下者不能言!其意已明,其誌已彰。然.....”
她微微一頓,鳳眸中帶著探詢與一種近乎渴求的光芒,“本宮尚有一問,懇請國公解惑!”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於賈玌身上。
賈元春的聲音清越,帶著認真:“此等承載國公畢生宏願、赤膽忠魂之詩篇,可有名目?其名為何?”
一首無名的詩,終究少了份歸屬與重量。
而一首承載著如此份量、注定要傳誦天下的詩,豈能無名?
賈玌迎上賈元春的目光,那眼眸中,方才誦詩時的激昂已然沉澱,複歸於一泓深潭般的平靜。
他微微躬身,聲音沉穩,沒有絲毫猶豫,仿佛那個名字早已鐫刻於心:
“回稟娘娘。此詩,乃賈玌借前賢之句,澆胸中塊壘,明心之所向。其名——韜鈐深處”
“——韜鈐深處——”
一邊念叨著,賈元春緩緩從鳳座上站起,鳳眸中早已蓄滿晶瑩的淚水,目光穿越眾人,緊緊鎖在那身姿挺立的身影上。
她的眼神裏,再無貴妃的矜持,隻剩下濃得化不開的震撼、心疼與無上的敬佩!
“十二齡稚子,束發從軍,遠赴遼東苦寒之地!兩年半風霜刀劍,戍守邊關,枕戈待旦,終斬敵酋,平靖烽煙!凱旋封侯,少年得誌,爾心何曾片刻懈怠?!”
她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卻異常清晰,響徹寂靜的水榭,仿佛要將眼前這位族弟兼國之柱石的一生功業與心誌,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上: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之前,兩宮聖駕當麵,爾以弱冠之齡,慨然立下‘五年複遼’之血誓!何等氣魄,何等擔當!而後,爾以武銜之身,親提王師,東出山海關,浴血奮戰,終克複遼東故土,還我河山!!”
賈元春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穿透靈魂的力量,目光灼灼,直指那首詩的核心:
“今日!今日聞此詩!
‘小築暫高枕’?爾何曾安枕!‘憂時...有盟’?爾心念念,唯國唯民!
‘呼樽...揖客,揮麈...談兵’?爾之府邸,門庭肅然,賓客所論皆為國是民生,拒聲色犬馬於千裏之外!!
‘雲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爾之心血,盡付文韜武略;爾之神兵,隻為護我山河永固!”
她深吸一口氣,淚水終於滑落:
“而這一切!這一切的出生入死,這一切的嘔心瀝血,這一切的......所求為何?所求者何?!!”
她的目光掃過下方早已聽得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的一眾賈家子弟姐妹,最終,帶著無比的鄭重與尊崇,重新落回賈玌身上:
“所求者——唯此詩也!唯此一生之誌——‘封公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話音落下,滿堂肅然!
所有賈家子弟,無論文武,無論長幼,無不挺直了脊梁,望向賈玌的目光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源自血脈深處的崇敬與自豪!
——這才是他們賈家的族長!
——這才是他們賈家的魂!
賈元春的目光在族中長輩賈敬、賈政、賈母、賈梁氏等人飽含欣慰與激動的臉上短暫停留,最後,落在了賈玌身上。
在所有人的注視下,這位當朝貴妃,賈家最尊貴的女兒,竟斂衽垂眸,對著賈玌——她的族弟、帝國的遼國公——盈盈屈膝,行了一個福禮!
“此身此誌,感天動地!此心此願,澤被蒼生!本宮代天家,感念國公擎天護國之功,亦代賈氏滿門,謝族弟砥柱中流之德!遼國公......請受本宮一禮!”
這一禮,敬的是擎天護國之功!
這一禮,敬的是赤誠忘私之誌!
這一禮,敬的是“但願海波平”的萬世宏願!
水榭之內,落針可聞,唯餘那十字真言,與這三敬之禮的千鈞之重,在每個人心頭回蕩不息!
短暫的死寂之後,水榭內嗡然一聲!
貴妃娘娘!當朝皇妃!待天家對遼國公行此鄭重大禮!
這已非僅僅是家族情誼,更是天家對擎天巨柱功勳與誌向的至高認可!
反應過來的眾人,無論是賈政、賈母等長輩,還是探春、惜春等姐妹,乃至賈璉、賈蓉、賈環、賈蘭等子弟,無不慌忙起身!
動作雖因震驚而略顯倉促,卻又無比的肅穆與莊重!
賈政、賈敬等長輩,率先朝著賈元春的方向深深一揖,表達對皇妃行禮的敬重,隨即轉向賈玌,亦是鄭重長揖!
他們眼中含著淚光,是為家族有此麒麟兒而激動,也是為這撼動心魄的一幕而感懷。
探春、寶釵、迎春、惜春、邢岫煙等一眾姐妹,更是齊齊斂衽垂首,對著賈元春盈盈福身,而後同樣轉向賈玌,行以最莊重的女子之禮!
她們的目光中充滿了對兄長的無限崇敬。
賈璉、賈蓉、賈琮、賈薔、賈環、賈蘭等一眾男丁,則是在長輩之後,齊刷刷地朝著賈玌的方向,單膝觸地,行以軍中最重的半跪抱拳禮!
他們的動作整齊劃一,眼神堅定,向他們的族長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國公爺(哥哥/族長)!”
不同的稱呼,卻飽含著同樣的情感——那是發自肺腑的敬服與誓死追隨的決心!
一時間,水榭之內,所有人都站了起來,向著賈元春和賈玌的方向,或揖、或福!
場麵壯觀!
而就在賈元春盈盈屈膝、福禮將成未起的刹那!
賈玌沒有絲毫猶豫,已躬身,雙手抱拳高舉過額,行了一個大揖之禮!
“娘娘折煞微臣了!臣惶恐難安!為國盡忠,為民守土,乃臣之本分,何敢當娘娘代天家、代宗族如此重禮!臣,愧不敢受!”
......
水榭內,貴妃行禮,國公遜謝,滿門肅然動容的氣氛尚未散去。
廊廡下陰影裏,幾位身著青袍、手持筆墨簿冊的禮部隨行官,早已屏息凝神,筆尖懸於紙上。
方才那驚雷般的詩句——以及遼國公賈玌隨後誦出的全篇,字字千鈞,猶在耳畔回蕩。這等胸襟抱負凝成的句子,遠超尋常吟詠,直指社稷根本!
領頭的老翰林官,執筆的手穩如磐石,眼中卻難掩震動。
這等格局氣魄,句句貼合自身功業行止,實乃罕見!
翰林官深吸一口氣,再無半分遲疑,手腕沉穩落下,在記錄簿上工整書寫,字跡一絲不苟:
“…遼國公賈玌,應眾請誦詩,辭曰:‘小築暫高枕,憂時舊有盟。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雲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封公非我意,但願海波平。’聞者皆肅然。”
“詩畢,貴妃娘娘感其忠誌,離席......斂衽垂眸,向遼國公行福禮......曰:‘此身此誌,感天動地!此心此願,澤被蒼生!......代天家,感念國公擎天護國之功,亦代......謝族弟砥柱中流之德!’”
“遼國公遽然躬身,抱拳高舉過額,深揖遜謝,對曰:‘惶恐難安!為國盡忠,為民守土,乃臣之本分!’”
“時賈府闔族震動,肅然起敬,禮敬貴妃及國公。”
記錄至此,周翰林筆鋒稍頓,略作沉吟,終在末尾添上一句:
“國公此誌,昭昭如日月,實乃社稷柱石之明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