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萬國衣冠拜冕旒
字數:4879 加入書籤
臘月三十,寅時正刻。
紫禁城還籠罩在除夕的夜色中,但承天門外已是火把通明。
八百錦衣衛持繡春刀列隊,從承天門一直排到奉天殿。金吾衛的鎏金鎧甲在火光映照下泛著冷光。
乾清宮內,燭火通明。
皇後親手為慶帝整理十二章紋袞服,指尖撫過日月星辰的繡紋。
"陛下今日氣色極好。"皇後為他係好玉帶,"這身朝服襯得陛下越發威嚴了。"
慶帝張開雙臂,任由內侍為他戴上十二旒冕冠。珠玉輕響間,他轉向銅鏡:"皇後看朕今日這身打扮,可還鎮得住那些藩王?"
皇後含笑為他撫平衣袖:"陛下是萬乘之尊,天下共主。那些藩王見了陛下,自然都要屏息凝神。"她稍稍停頓,"隻是今日大朝會要見數十國使臣,陛下還需保重龍體。"
慶帝輕笑:"有太子在一旁輔佐,朕倒是省心不少。"
說到這,他語氣忽然一轉,帶著幾分玩笑卻又透出十分的篤定,
"再說了,若那幫藩王真有什麽不安分,太子若鎮不住,朕還有天戈在嘛。有朕的遼王執戟立於階下,何懼之有?哈哈哈。"
皇後聞言,忍不住笑著輕捶了一下他的手臂,眼波流轉間盡是了然與親昵:
"陛下又來了!天戈那孩子自然是好的,忠心耿耿,武略超群,您就恨不得天天把他掛在嘴邊誇!知道的說是君臣相得,不知道的,還以為那是您親生的手足兄弟呢!有他在,臣妾看您這底氣是足得很!"
慶帝被皇後這番笑罵說得龍顏大悅,撫須大笑:
"知朕者,皇後也!"笑罷,才轉向門口侍立的內侍,"太子呢?可已在候著了?"
內侍連忙躬身,臉上也帶著笑意:"回陛下,太子殿下已在門外候旨,朝服冠冕均已齊整,隻待陛下宣召。"
"傳太子進來。"
片刻後,太子身著九章袞服進殿,恭謹行禮:"兒臣參見父皇、母後。"
慶帝打量太子片刻,而後滿意頷首:"今日大朝會,你隨朕一同接受萬國朝拜。記住,無論見到什麽,都要保持天家威儀。"
"兒臣謹記。"
此時司禮監太監在殿外唱喏:"吉時已到——請陛下升殿——"
慶帝最後整了整冠冕,對皇後微微一笑:"待朕回來用團圓飯。"
帝輦起駕,太子緊隨其後。
......
承天門外,各國使臣依序列隊等候。寅時的寒風卷著細雪,吹得火把忽明忽暗,映照著一張張神色各異的麵孔。
朝鮮國王李懌站在隊列最前方,身著絳紗袍,雙手攏在袖中。
他望著巍峨的城門,而後感慨的輕聲對身旁的世子說道:
"記住,待會兒獻貢時,務必將《朝鮮貢賦冊》舉過頭頂。大慶皇帝最重禮數。"
稍後處,西遼國主阿剌木沙汗披著白狼大氅,手指不耐煩地敲著鑲寶石的腰帶。
他的目光掃過前後隊列,而後對隨從低語:"蒙古人獻的是什麽貢品?吐魯番那邊呢?"
"回大汗,蒙古獻九十九匹白馬,號稱"九白之貢"。吐魯番......"隨從壓低聲音,"究竟送了什麽......根本查不到一點頭緒。"
阿剌木沙汗嗤笑一聲:"烏力罕倒是會巴結。至於吐魯番......"他瞥了眼隊列末尾那個孤零零的身影,語氣輕蔑,"連個正經冊封都沒有,也敢來湊熱鬧。真是不知所謂。"
這時蒙古大汗烏力罕正好走過,聞言腳步微頓。
他麵色平靜,看不出喜怒,隻淡淡掃了阿剌木沙汗一眼:"西遼國主倒是關心得很。"
阿剌木沙汗揚起下巴,故意提高聲量:"本汗隻是好奇,某些人明明將手伸到不該伸的地方後被打斷了爪子,怎麽還笑得出來?"
烏力罕眼神一沉,但很快恢複如常:
"西遼國主說笑了。大慶陛下詔書一到,本王自然遵旨。"他語氣平淡,卻暗藏鋒芒,"總比某些人,被打得抱頭鼠竄才來求援強些。"
兩人目光交鋒片刻,各自冷哼一聲別開臉。
阿剌木沙汗整理著狼裘領口,對隨從低語:
"讓他們得意去。待會兒獻禮時,叫他們知道什麽才是真正的重禮。"他唇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朝鮮國主與本汗聯手準備的這份大禮,足以讓他們的白馬和活物都成了笑話。"
隨從會意點頭:"大汗英明。隻是吐魯番那邊......"
"跳梁小醜罷了。"阿剌木沙汗不屑地擺手,"連朝貢資格都沒有的蠻夷,也配與本汗相提並論?"
隨從見狀有些語塞......不知何時,他感覺自己的王變了......竟然會因為吐魯番不是大慶的附屬國而對此鄙夷起來!!!
而吐魯番使者哈裏克獨自站在隊列末尾,深目高鼻的麵容隱在陰影中。
不遠處,安南使臣阮文紹正與暹羅使者低聲交談。"聽說大慶水師新造的戰艦,比我們最大的船還要大三倍。"阮文紹憂心忡忡地說。
暹羅使者點頭:"待會朝會,務必請求陛下準許我們購買造船圖紙。否則..."他話未說完,就被占城使臣打斷。
"你們安南人倒是會盤算。"占城使臣冷笑,"別忘了三年前你們還與大慶水師在南海交鋒。"
阮文紹麵色一僵:"此一時彼一時。如今我們安南可是真心歸順。"
占城使臣麵露不屑,“你們當然真心歸順了,要知道如今的大慶天朝,可是用了幾個月不到就滅了倭寇......你要是在放肆,小心滅的就是你們安南了!!!”
更遠處,呂宋、蘇祿等南洋小國的使臣聚在一處,既羨慕又不安地看著那些大國的君主。
"聽說今日朝會要重定朝貢規矩,"呂宋使臣低聲說,"但願別增加我們的貢賦。"
蘇祿使者塔吉克聞言挑眉,略帶詫異地看向他:
"巴朗圭大人這是從哪裏聽來的?大慶皇帝陛下向來以仁德治天下,體恤我等遠藩,怎會無緣無故增加貢賦?"他說著向皇宮方向拱了拱手,"去歲南洋風災,陛下還特旨減免了暹羅一年貢賦,這事你我都知道的。"
渤泥使臣阿卜杜拉點頭附和:
"塔吉克大人說得在理。我在鴻臚寺打聽過,這次重定規矩,似乎是要明確各邦貿易口岸,讓往來更加便利。"他眼中露出期待之色,"若是真能多開放幾個口岸,對我們這些小邦反倒是好事。"
巴朗圭仍有些疑慮:"可是如今大慶水師如此強盛,新造的寶船據說能載數百人。若是他們要劃定海疆,控製貿易..."
"你這是多慮了!"塔吉克笑著打斷,"海疆越大,商路才越通暢。去年我們蘇祿的商船在泉州港獲得優待,關稅減了三分,這可是實實在在的好處。"
阿卜杜拉忽然想起什麽:"對了,你們可聽說倭國的事了?"
眾人臉色一白。巴朗圭下意識地摸了摸脖子:"聽說...聽說遼王東征,倭國三島已經...已經沒了。"
"何止是沒了。"塔吉克聲音壓得極低,"我在鴻臚寺聽人說,倭國的金銀礦現在全歸了大慶。男丁為奴,女子...唉。"他搖了搖頭,"所以今日咱們還是乖乖的,千萬別觸怒天威。"
這時,一隊錦衣衛邁著整齊的步伐從他們麵前經過,冰冷的眼神掃過這群南洋使臣。
幾人立即噤聲,低下頭做恭順狀。
午門那邊,百官隊列中,一位老臣捋須對著使臣方向微微搖頭,對身旁的同僚低語:“蠻夷終究是蠻夷,聚於宮闕之下,仍不免喧囂之氣。”
同僚則頷首回應:“幸賴陛下聖明,遼王威德,方能令其懾服,來朝拜謁。”
忽然,鍾鼓齊鳴,莊嚴的樂聲響起。
承天門、午門次第洞開。
禮炮九鳴,聲震九城。
司禮監太監高亢的唱喏聲從層層宮門內傳來:“陛下升殿——百官、諸使——入朝覲見——!”
文武百官立即整肅衣冠,手持笏板,開始按嚴格的品級次序,邁著莊重的步伐,緩緩通過午門。
各國使臣則在鴻臚寺官員的高聲指引下,依其國王、汗王、使臣的不同等級,排成班次,跟隨在百官隊伍之後,向著最終的朝會大殿——奉天殿行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