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賈門列戟冠蓋簇,萬民爭睹天將軍

字數:6705   加入書籤

A+A-


    申時正刻,大朝會終畢。
    光祿寺賜宴亦散,百官並諸國使臣自宮門魚貫而出。
    賈玌當先步出宮門,玄色王袍,金冠玉帶,按劍而行。
    夕陽恰鍍其身,凜凜然如天神降世。
    賈敬、賈赦、賈政緊隨其後,再後是賈璉、賈琮、賈蓉、賈薔、賈芸等一眾有爵有職的賈家子弟。
    甫一出宮,離了那肅穆之地,賈家眾人麵上壓抑不住的激動神色頃刻間奔湧而出,個個屏息凝神,目光灼灼隻盯在那前方挺拔的背影之上。
    宮門外尚有眾多官員未曾散去,見賈玌現身,立時圍攏上前。
    忠順親王搶先拱手,滿麵堆笑:“恭喜遼王!賀喜遼王!神策上將,實至名歸!”
    北靜王水溶亦上前,語氣誠摯:“遼王今日,真可謂光耀門楣,彪炳史冊。陛下信重,千古罕有。”
    賈玌駐足,執禮甚恭,一一還禮:
    “親王爺謬讚、北靜王爺過譽。全賴皇帝器重,將士用命,玌不敢居功。”
    見此,忠順親王的目光在賈玌年輕卻已威儀天成的麵龐上停留一瞬,又落在那按劍的手上,眼中閃過一絲極複雜的情緒。
    眼前這人,武功赫赫卻謙衝自牧,權傾朝野而忠心不二,在滿朝文武眼中,幾已是個完人,風評直追那“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範文正公。
    他忽然沒來由地想起太上皇,每每提及邊患難平、朝中乏人之時,常捶榻慨歎的那句:
    “......恨此等棟梁,為何不早生二十年!”
    這念頭如電光石火,在他腦中一閃而過,隨即被他笑著搖搖頭拋諸腦後,再次向賈玌拱了拱手,語氣更添幾分真切:
    “陛下得遼王,真乃如虎添翼,我大慶之福!”
    賈玌微微欠身,神色謙和:“親王爺言重了。玌不過盡人臣本分,皆是為陛下分憂,為大慶效力。”
    北靜王水溶亦含笑點頭:
    “遼王過謙了。今日大殿之上,陛下親口所言"半壁江山,皆係卿身",此等殊榮,古來罕有。”他頓了頓,語氣中帶著幾分感慨,“更難得遼王居功不傲,心係將士,真乃國之柱石。”
    這時,又有幾位勳貴重臣圍攏過來,紛紛向賈玌道賀。
    ......
    好一陣,諸王公方散去。
    賈玌轉身,目光掃向自家人。
    那一張張臉上再無遮掩,崇敬、狂熱、激動幾乎要溢出來,目光灼灼,幾乎要在他蟒袍上燒出洞來。
    賈玌將眾人情狀盡收眼底,不再壓抑,唇角緩緩勾起,露出一個清晰無比的笑容。
    “走。”
    他聲音不高,卻斬釘截鐵。
    “上馬。”
    “回府——”
    “祭祖!”
    “是!”
    眾人轟然應諾,聲震宮牆,引得遠處未散的官員紛紛側目。
    賈家子弟頃刻間動了起來,侍從牽過駿馬。
    賈玌翻身上了那匹神駿的禦賜白馬“玉逍遙”,賈敬、賈赦、賈政亦是坐上馬車,餘者紛紛躍上馬背。
    賈玌一抖韁繩,駿馬揚蹄,當先而行。
    賈家眾人簇擁其後,馬蹄踏在青石板上,發出整齊脆響。
    隊伍行出宮前廣場,轉入禦街。
    消息早已傳遍京城!
    “天可汗!”
    “神策上將!”
    “遼王千歲!”
    禦街兩側,早已人山人海,萬頭攢動。百姓擠擠挨挨,翹首以盼,議論聲、歡呼聲如同鼎沸。
    “快看!出來了!遼王出來了!”
    “那就是遼王千歲!哎呀!總算有機會目睹其真容了,真真天神模樣!”
    “八年了!整整八年啊!遼王十二歲從軍,到如今二十歲,一年都未歇過!”
    “可不是麽!聽說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北伐、江南平亂、東征......哪一處不是遼王率軍踏平的?”
    “十二歲的娃娃兵,八年戎馬,未嚐一敗!愣是殺成了如今的國之柱石!”
    “陛下成了天可汗!遼王爺做了神策上將!老天爺!咱們大慶這是要真正的迎來太平啊!”
    “聽說遼王爺在殿上,嚇得那些番邦蠻子屁都不敢放一個!”
    “何止!是那些國王自個兒跪下來求著陛下當那天可汗的!”
    “遼王爺威武!”
    人群躁動,許多百姓下意識想往前擠,又被巡街的五城兵馬司兵丁攔回。
    賈玌端坐馬上,目不斜視,唇角仍帶著那絲笑意,坦然受之。
    身後賈家眾人何曾見過這等陣仗,隻覺熱血上湧,與有榮焉,將胸膛挺得更高。
    歡呼聲浪一波高過一波。
    “遼王千歲!”
    “神策上將威武!”
    馬蹄聲、歡呼聲、議論聲交織,匯成一片,直上雲霄。
    隊伍穿過條條街道,終至寧榮街口。
    黑油大門早已洞開,林之孝帶著一眾管事仆役站滿門前。
    賈玌勒馬,未看他們,隻抬頭望了望“敕造寧國府”的匾額,翻身下馬,將馬鞭拋給親衛,大步流星直往府內宗祠方向而去。
    賈敬、賈赦、賈政等人急忙跟上,賈璉、賈蓉等年輕子弟幾乎是小跑著才能追上他的步伐。
    穿過一重重儀門,繞過影壁,經甬道,過廳堂,將至那肅穆宗祠院落之前,卻見西路穿堂廊下早已候滿了人。
    以賈母與賈梁氏為首,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李紈等一眾誥命夫人皆按品大妝,肅然而立。
    林黛玉身著王妃冠服,站在賈梁氏身側稍後的位置,其餘姊妹如探春、惜春、湘雲等,並一眾有頭臉的丫鬟婆子,皆屏息垂首,靜候於此。
    她們早已得知宮中盛事。
    從第一個小太監飛馬回府報信,到街麵上震天的歡呼聲由遠及近,每一個消息都讓這些深宅女眷心潮澎湃,卻又不得不恪守禮製,隻能在這內院穿堂處等候家中頂梁柱的歸來。
    賈母手持沉香木拐,站得筆直,滿頭銀絲在夕陽下泛著光。
    她望著甬道盡頭,眼中是難以掩飾的激動與自豪。
    邢王二夫人一左一右略微攙扶,實則自己也激動得指尖微顫。
    林黛玉微微抬眸,目光穿越人群,精準地落在那當先而來的玄色身影上,見他一切安好,唇邊不禁浮起一絲清淺卻安心的笑意,隨即又迅速垂下眼簾。
    賈玌率眾而行,腳步未停,卻在經過穿堂時,目光與賈母、與母親梁氏、與黛玉短暫交匯一瞬。
    他微微頷首,一切盡在不言中。
    隨即,他毫不猶豫,徑直轉向通往宗祠的甬道。
    女眷們目送著他們的背影——
    以賈玌為首,賈敬、賈赦、賈政緊隨,後麵是賈家如今所有能站立於朝堂、有爵位官職在身的兒郎們。
    這一支隊伍,代表著賈家如今的權勢與榮耀,正走向那供奉著先祖英靈的祠堂!
    賈母望著孫兒挺拔如鬆的背影消失在祠堂院門內,眼中驀地湧上熱意,她緊緊攥住了拐杖龍頭,低聲喃喃,聲音哽咽:
    “列祖列宗保佑......我賈門……興望……賈門興望啊!”
    邢夫人王夫人連忙輕聲勸慰,自己的聲音卻也帶著激動後的沙啞。
    林黛玉悄然上前半步,默默扶住了賈母的另一邊手臂。
    祠堂院內,賈玌於祠前駐足,整了整衣冠。
    身後黑壓壓跪了一地賈家男丁,鴉雀無聲,隻聞粗重激動的呼吸。
    賈玌推開沉重祠門,邁過高高門檻,步入那片香煙繚繞、牌位林立的肅穆之地。
    燭火通明,映照著無數賈氏先人之靈。
    他於正中蒲團前站定,抬眼望向最高處那代表著寧國公賈演、榮國公賈源的神主牌位。
    沉默片刻,他撩袍,屈膝,鄭重跪下。
    “列祖列宗在上。”
    “賈家四世孫賈玌......”
    “今日,攜賈氏滿門男丁......”
    “告慰先祖之靈!”
    聲音朗朗,回蕩於寂靜宗祠之內,穿透繚繞香煙,直上梁宇。
    身後院內,以賈敬為首,所有賈家子弟齊齊俯首,叩拜於地。
    院外穿堂下,以賈母為首的所有女眷,亦朝著祠堂方向,無聲地深深拜下。
    夕陽金光,透過高高窗欞,斜斜灑入祠堂,正好將跪於祠內的那個挺拔身影,以及院外黑壓壓跪伏一地的賈氏子孫,籠在一片輝煌光暈之中。
    遠處穿堂下的女眷們,也沐浴在這片金色的餘暉裏。
    香煙嫋嫋,盤旋上升,帶著無盡的敬意與告慰,縈繞在寧國府宗祠的上空。
    ......
    ......
    【本書完!!!】
    諸位君親,見字如晤
    當敲下“本書完”三字時,心中百感交集,竟半晌無言。
    自去歲季冬提筆,至今歲仲秋擱筆,倏忽十月光陰,恰似一場漫長的“懷胎”與“分娩”。
    賈玌此人,便如我精心孕育的孩子,自十二歲稚齡從軍,至二十歲封王拜將,譽滿天下,其八年戎馬征程,亦伴隨著我近三百個日夜的伏案耕耘。
    我知有讀者言,天戈此人,近乎無情無欲,似聖非人。
    此言不虛,此亦是我刻意為之。
    在這濁世紅樓之中,我偏要塑一尊“完美”的偶像,他忠誠、勇毅、謙衝、智謀,他將一切私心雜念熔於國仇家恨,將個人情長化入山河社稷。
    他是我心中理想主義的投射;或許不近人情,卻是我願傾心守護的一抹亮光。
    感謝你們能容忍他的“不真實”,並一路陪伴至今。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故事終有盡頭。
    然掩卷之後,賈玌仍在那個時空,伴著他的陛下,守著他的大慶,與他的林妹妹安穩度日。
    他們的故事仍在繼續,隻是不必再訴於筆墨......!
    最後,惟願此書能予諸位君片刻歡愉,一絲熱血,幾分感慨,便不負這十月光陰,不負我們於此相逢。
    臨表依依,不知所言,唯剩感謝。
    —— 書於庚子年仲秋 寅時漏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