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衛太子政變奪權
字數:2811 加入書籤
衛獻公因寵幸宮女,而鞭打曹樂師,曹樂師聯手寵臣孫林父,將衛獻公趕出衛國,衛獻公逃亡齊國,齊國把衛獻公安置在聚邑,而孫林父擁立定公的弟弟公子秋為國君,就是衛殤公。
獻公在外逃亡十二年,再次回國為國君,獻公殺死了寧喜。衛獻公最想殺的是孫林父,孫林父才是衛國動亂的始作俑者。但國內局勢並未就此安定。那些曾支持寧喜的勢力蠢蠢欲動,暗中謀劃著複仇。朝堂之上,人心惶惶。為了穩定政局,獻公隻好作罷。
衛獻公重登君位三年後去世,他的兒子公子惡繼承君位,就是衛襄公。衛襄公有很多夫人,但襄公卻寵愛一個地位低下的小妾。小妾不久就懷孕了,在夢中有位長者對她說:“我是康叔,一定會讓你的兒子成為衛國君,給你兒子取名"元’。”
小妾醒來很詫異,便詢問大夫孔成子。孔成子說:“康叔是衛國的祖先,先祖關注,可見這個孩子不一般。”
等到孩子出生後,果然是個男孩,小妾便將這個夢告訴了衛襄公。襄公說:是上天的安排。便給男孩取名元。襄公的夫人沒有生兒子。就立元為太子。不久衛襄公去世了,公子元被立為國君,就是晉靈公。
衛靈公五年,靈公前往晉國,拜見晉昭公。晉昭公設宴款待,酒過三巡,晉昭公忽然笑道:“聽聞貴國曾有內亂,如今局勢可還安穩?”
衛靈公心中一緊,麵上卻不動聲色,拱手道:“托貴國之福,如今衛國上下一心,局勢平穩。”
晉昭公微微點頭,目光卻在衛靈公身上打量。宴罷,晉昭公身旁的謀士悄聲道:“主公,衛國內亂雖平,但舊患未除,且衛靈公新立,根基不穩,此時可趁機施壓,讓其歸附於我晉國。”
晉昭公聞言,眼中閃過一絲算計。第二日,晉昭公便提出讓衛國割讓幾座城池給晉國,以表兩國交好之意。衛靈公心中憤怒,卻又不敢當場發作,隻能強忍著怒火,稱需回國與大臣們商議。衛靈公拜訪晉昭公結束了,平安的回到衛國。割讓城池的事,晉國沒有再提。
這個時期各諸侯國都有權臣專權的問題,國君成為傀儡,權臣說了算。不少國君不甘心做傀儡,便與權臣爭鬥,結果國君被殺,再換一個公子做國君。
衛靈公三十八年,孔子周遊列國到了衛國。衛靈公聽聞孔子到來,心中一動,久聞孔子賢名,便以厚禮相待,將孔子迎進宮中。衛靈公恭敬問道:“夫子遠來,可有安邦定國之策教我?”
孔子拱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國君當守君道,臣子當守臣道,如此則國可治。”
衛靈公點頭稱善,卻又麵露難色:“如今我衛國權臣當道,政令難行,如何是好?”孔子道:“當以禮義教化,使權臣知君臣之禮,若仍不從,再以法治之。”
衛靈公深以為然,遂請孔子留在衛國,輔佐自己。然而,衛國的權臣們聽聞孔子主張削弱他們的權力,心中不滿,暗中聯合起來,排擠孔子。他們在衛靈公麵前進讒言,說孔子有野心,不可輕信。衛靈公本就猶豫不決,經此挑撥,對孔子的態度逐漸冷淡。
孔子見自己的主張無法施行,無奈之下,隻好離開衛國,繼續他的周遊列國之旅。
衛靈公寵幸南子夫人,漸漸疏遠了太子蒯聵,太子蒯聵怨恨南子夫人。太子蒯聵與他的家臣戲陽商量,朝會時讓他殺了南子夫人。戲陽後悔了,朝會時沒有動手。蒯聵幾次使眼色暗示戲陽,被南子發現了。南子很害怕,大聲呼叫說:“太子想要殺我!”
靈公大怒,太子蒯聵逃往宋國。蒯聵逃亡後,衛靈公並未就此罷休,他欲立庶子郢為太子。郢卻推辭道:“太子雖逃亡,但他的兒子輒還在,我不敢僭越。”
衛靈公無奈,此事便擱置下來。不久後,衛靈公病重,臨終前,他再次提及立郢為君,郢依舊不從。靈公一死,大臣們便立輒為國君,即衛出公。
此時,逃亡在外的蒯聵並不甘心,他投奔晉國的趙簡子,企圖回國奪回君位。趙簡子正欲在諸侯中樹立威望,便欣然答應相助。蒯聵在晉國的支持下,兵臨衛國城下。
衛出公得知消息,趕忙派兵攻打太子蒯聵,蒯聵沒能入城,退入宿地自保,衛軍也停止了進攻。太子想入主都城沒有成功。
當年孔文子娶了蒯聵的姐姐,生子悝。孔文子的仆人渾良夫英俊瀟灑。孔文子去世後,渾良夫與文子夫人私通。太子蒯聵被困在宿地,進退兩難。文子夫人便派渾良夫到宿地見太子,太子對渾良夫說:“如果你能幫助我回國,我讓你做大夫,兔除你三次死罪,讓你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
於是二人簽訂了盟約,並答應把姐姐嫁給渾良夫做妻子。渾良夫與太子簽訂了盟約,這就等於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渾良夫和太子混進了城,住進了孔府的外園。傍晚兩個人穿著夫人的衣服,蒙著頭巾,坐上了車。由宦人羅駕車,到孔家去。
到了孔家大門,孔家的家臣欒寧攔住了車,詢問他們的身份。渾良夫鎮定自若地說:“是夫人的侍妾回家。”欒寧信以為真,便放他們進了門。
他們徑直來到孔悝的住所,此時孔悝正在屋內處理事務。太子蒯聵突然現身,挾持了孔悝,逼迫他支持自己奪回君位。孔悝心中害怕,但也不敢輕易答應。
就在這時,孔家的家臣們聽到動靜,紛紛趕來。他們看到太子蒯聵挾持了孔悝,頓時亂作一團。渾良夫趁機大喊:“太子回來是為了衛國的社稷,你們若順從,日後必有重賞;若反抗,格殺勿論!”
一些家臣被渾良夫的話震懾住,開始動搖。而另一些忠誠於衛出公的家臣則準備拚死抵抗,但知道出公已逃離衛國,便不再抵抗,一場政變就這麽輕鬆的結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