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走向末路的衛國
字數:2997 加入書籤
太子蒯聵在姐姐文子夫人的幫助下,成功的混進孔府,劫持孔悝,逼他訂立盟約。家臣欒寧正準備飲酒吃烤肉,就聽說了動亂,欒寧獨立難支,便派人報告子路。
子路在衛國做官,聽到了孔府有動亂,便駕車前往孔府。子路到了孔府,看見了子羔慌慌張張從孔家逃出。子羔說:“門已關閉了,不要去了。”
子路說:“我得先去看看。”
子羔說:“來不及了,不要去招惹災禍了,還是留下這條生命吧。
子路說:“亨受了他給的俸祿,怎麽能看他受難而不相救。”
子羔見子路執意要進門,就逃走了。
子路來到門前,公孫敢關上大門說:“不要進去了!”
子路說:“你公孫敢怎麽能這樣,拿了人家的俸祿,人家有難理應相助,怎麽可以逃避責任呢?”
“我享用了人家的俸祿,就一定要挽救人家的危難。”
這時正好有使者出來,子路才得以進入。子路說:“太子怎麽用得上孔悝幫忙呢?即使你殺了他,也一定有人接替他。”
子路接著說:“太子缺乏勇氣,如果火燒高台,一定會救下孔叔。”
太子見子路來了,很是擔心,讓石乞、盂黶下台阻擋子路,用戈擊打子路,砍掉了子路的帽子。子路說:“君子就是死,也不能讓帽子掉在地上。”
子路將帽子綁好後便死了。孔悝被挾持,隻好同意立太子蒯聵為君,便是衛莊公。衛莊公蒯聵即位後,國內局勢並未如他所想般穩定。
孔悝雖表麵臣服,但心中對被挾持一事耿耿於懷,暗中聯絡一些舊臣,企圖尋機推翻蒯聵。而蒯聵也深知孔悝並非真心歸附,時刻提防著他。
莊公蒯聵是出公的父親,這次政變是跟兒子爭君位,真是權力麵前無父子呀!
莊公蒯聵在逃亡在外時,記恨大夫沒有迎立他為國君,現在已坐上國君之位,他想殺死所有的大臣。他說:“我在外麵很長時間了,你們難道沒有聽說過嗎?”
大臣想發動叛亂,莊公害怕了,才停下來了。
與此同時,衛國周邊的諸侯聽聞衛國內亂,都蠢蠢欲動,欲從中謀取利益。齊國更是派出使者來訪,實則窺探衛國虛實,尋找可乘之機。
莊公蒯聵一方麵要應對國內的潛在威脅,一方麵又要警惕外部諸侯的侵擾,整日憂心忡忡。他開始反思自己奪權的行為,意識到子路臨死前的一番話或許是對的,自己的魯莽之舉雖讓自己登上了王位,但也給衛國帶來了動蕩不安。
衛莊公三年,莊公登上城牆,遙望戎州說:“戎州人為什麽要修建城邑?”
戎州人聽了十分擔心,戎州人將這件事告訴了趙簡子,趙簡子出兵包圍了衛國。衛莊公見趙簡子的軍隊將城圍得水泄不通,心中有些害怕了。
他忙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可大臣們各懷心思,爭吵不休,始終拿不出一個可行的辦法。此時,國內那些心懷不滿的舊臣也趁機煽動百姓,城中人心惶惶,局勢愈發混亂。
趙簡子的軍隊開始攻城,衛莊公親自登上城樓指揮防禦。然而,士兵們士氣低落,根本不是趙簡子精銳之師的對手。戰鬥中,城牆多處被攻破,趙簡子的軍隊如潮水般湧入城中。
衛莊公見大勢已去,匆忙換上便服,帶著幾個親信從後門逃出城去。他在逃亡的路上,想起自己在位時的種種行徑,不禁悔恨交加。最終,衛莊公在一個偏僻的小村莊被趙簡子的兵追上,被亂兵殺死。
衛大夫商議立公子斑師為國君。趙簡子剛撤離,齊國又出兵攻打衛國,俘虜了斑師,又改立公子起為國君。公子起即位後,起雖為國君,卻並無足夠威望與能力掌控局勢,大臣們各懷鬼胎,表麵臣服,實則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謀劃。
此時,流亡在外的出公聽聞國內局勢混亂,便在一些舊部的支持下,企圖奪回君位。出公暗中聯絡國內不滿公子起的勢力,準備裏應外合發動政變。衛君起元年,衛大夫石曼尃驅逐了公子起,起逃到齊國。
衛出公輒從齊國返回,再度登上君位,然而衛國經此幾番折騰,早已元氣大傷,在諸侯紛爭的曆史洪流中,如同風雨飄搖的小舟,不知還能撐多久。此時是出公繼位十二年後逃亡,在外漂泊四年後重新返回。
出公回到衛國後,一心想要重振朝綱。他深知國內大臣們各懷心思,便開始著手整頓朝堂,提拔忠誠能幹之士。賞賜了跟他一起逃亡的人,國內經濟因多次戰亂而破敗不堪,百姓生活困苦,怨言頗多。
出公召集大臣商議如何重振衛國的對策,大臣們分成兩派,一派主張施仁政,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另一派則主張增加商人的賦稅。國家要強盛,得有強大的軍隊,而養兵需要錢。出公猶豫不決,覺得怎麽做都不對,會議沒有結果。
出公前後執政共二十一年,去世後他的兒子繼承了國君之位,但即位沒多久,就被他的叔叔子黔趕走了,子黔自立為君,就是衛悼公。
此時晉國的趙、魏、韓開始強大起來,衛國就像一個小諸侯,從屬於趙國。衛悼公即位後,深知衛國已淪為趙國附庸,處境艱難。他一麵努力維持與趙國的關係,一麵暗中積蓄力量,企圖恢複衛國往昔的榮光。
他重用賢能,推行改革,鼓勵農桑,加強軍事訓練。然而,衛悼公的一切努力,不但沒有使衛國強大起來,反而引起趙國對衛國反感。衛國的一舉一動都受到趙國密切監視,稍有異動便施加壓力。衛悼公徹底失望了,不久就去世了。
趙國對衛國不斷蠶食,爵位不斷降低,衛成公十一年,衛國被貶為侯爵,衛成公改稱為衛成侯。成侯不久就去世了。沒過幾年,衛國又被貶為伯爵,土地僅剩下濮陽一地,用於祭祀祖先。衛國名存實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