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河源:萬綠之城、客家之源與水天之間的清響晨鍾
字數:3372 加入書籤
離開中山的那天,天氣格外晴朗,空氣裏帶著淡淡的果香,我搭乘一輛跨省長途車,穿過珠三角的鋼筋水泥與高速立交,向著粵東北緩緩駛去。
河源——這座地圖上似乎總被忽略的小城,卻在我靠近的過程中,越來越像一塊沉靜的青玉。它沒有深圳的高樓,也沒有廣州的燈火,但它有山、有水、有霧氣蒸騰的早晨,也有一群默默生活著的人們,在煙火背後延續著屬於嶺南、屬於客家的靜謐詩篇。
我翻開那本厚重的《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廣東腹地的清澈地段畫下紅圈,寫道:
“第115站:河源。若問嶺南山水何處最靜,請入萬綠湖聽風聲”
一、東江水暖:一座城與一條江的相守
河源,被稱作“東江之源”。
我第一站就去了東江源頭公園。那裏山林茂密,泉水潺潺,一塊石碑安安靜靜地躺在清水邊,刻著“東江源”三個大字。陽光透過樹縫,灑在石碑上,像是一位老朋友的手輕輕拍著肩膀。
我蹲下身捧了一捧水,清涼、甘甜,不帶一絲雜質。水流順著石縫湧出,在山間低吟不止,最終向南匯入珠江係統,滋養了無數廣府與客家人世代居住的土地。
當地一位老人告訴我:“東江水,溫柔似母。我們世代飲此,養心也養命。”
我在江邊坐了很久,看著溪水繞石而行,忽快忽慢,仿佛在給整座城市低聲講述一個不被打擾的故事。
我寫下:
“河源之水,不爭不搶,卻潤物有聲。
城因水而定,水因人而淨,在這緩慢的流動裏,藏著最深的中國”
二、萬綠湖上:山中碧海的低語
第二天,我去了萬綠湖。
那是一處人工水庫,卻在幾十年的歲月中長出了天然的靈魂。湖麵遼闊,水色碧綠,船隻在水麵緩緩穿行,仿佛是行走在鏡子裏。
我坐上了遊船,船工姓藍,是土生土長的客家人。他指著遠處一個島嶼說:“那是鏡花島,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是我們家鄉的山水秘境。”
我問他在湖上生活是什麽感覺。
他說:“水是我們心裏的鏡子,看見外麵,也照見自己。”
湖風吹拂,水波微漾。我望向湖岸邊那些隱於樹梢的村莊,青瓦白牆,雞犬相聞,像是小時候畫冊裏的故鄉。
我寫下:
“萬綠湖像一麵沉默的銅鏡,把客家人的忍耐、堅韌、厚重,一層層折射給你看,
你若聽不懂,是你太浮;你若聽懂,便會動容”
三、客家圍屋:一磚一瓦的生根術
河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我前往紫金縣,那裏的客家圍屋星羅棋布,大者如寨,小者似堡,皆為石基土牆,屋脊翹起,古意盎然。行走其間,仿佛穿梭進一段千年不息的民族記憶。
我走進一座保存完整的圍龍屋,門樓高聳,廳堂寬敞,牆上掛著祖輩畫像,香火嫋嫋。屋主姓曾,是家中第十三代。他端茶給我,慢慢講述圍屋的故事:“我們客家人,祖上從中原南遷,一路被趕,被戰,被風雨壓著往南走。能留下來的,就在山腳建屋、種田、修路,把根紮進石頭縫。”
我問:“你們還會繼續住在這嗎?”
他淡淡一笑:“圍屋不隻是住的地方,它是家族的形狀,也是祖先的回聲。”
我站在天井中央,望著屋頂天光投下的一方光影,心中忽然生出一種莊重而柔軟的情緒。
我寫下:
“圍屋,是流亡的終點,是命運的回音壁。
在這一磚一瓦之間,我看見客家人的悲歡,也看見中國的堅韌之骨”
四、河街舊影:嶺南一巷的溫柔餘韻
我最後一站,是老城區的河街。
河街不長,兩邊的騎樓保留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格局。磚縫間長出青苔,屋簷下掛著晾曬的臘肉、幹菜和老舊紙燈籠。街上小販賣著河源豆腐、鹽焗雞、甜粄,香氣彌漫,不驚不擾。
我走進一家小食鋪,老板娘是四十來歲的中年婦人,見我一身風塵,熱情地招呼:“來一碗紅粄粥吧,清甜又頂飽。”
我笑著坐下,望著窗外慢慢流動的行人和來往的摩托車,心中莫名安定。那一刻我意識到,河源不是一個目的地,而是一個讓你“想停一下”的地方。
老板娘端來粥,我接過,熱氣氤氳,我不再說話,隻靜靜吃完。
走出鋪子,我寫下:
“一座城,不一定要喧嘩出名,
隻要她能讓你在旅途中,放下行囊,吃一碗粥,就值得銘記”
五、地圖上的落筆,山水間的再啟
第三天清晨,我從旅館出發,站在萬綠湖岸邊的高台上,最後一次眺望這座城。晨霧尚未散盡,湖光隱約閃動,遠山若隱若現,像一幅未完全展開的卷軸。
我攤開那張地圖,紅筆穩穩落在“河源”一處,旁邊寫下:
“第113章珠海,114章中山,115章河源——已記。
河源教我:真正的遼闊,不是空間的鋪展,而是心靈的沉靜”
下一站,我將前往梅州。
那裏是客家文化的精神中樞,是中國南方最深的一道文化根基。我想去看看那裏的圍屋是否更沉默,河流是否更緩慢,人與土地的連結是否更濃重。
我拎起背包,心中念道:
“萬綠湖畔水未幹,梅江之畔等我還”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