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內江:甜水潤骨,丹青藏心——畫裏人間的柔光之章

字數:3263   加入書籤

A+A-


    離開鹽與光的自貢,車沿沱江北行,雨輕輕打著車窗,空氣開始變甜——不止味道上的甜,是一種更細膩的、被時間慢慢熬化的城市氣息。
    這就是內江。
    一座被稱為“甜城”的地方,卻從不主動“賣甜”。它不是糖精式的迎合,而是陳年老糖罐那種自然發酵的溫柔:不黏、不膩、不烈、不冷。
    它有畫家的墨痕,也有糖廠的煙囪;有河畔的書聲,也有巷口的麻辣粉;它不爭名,卻總有人想起。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四川盆地中段、川南文化的緩衝地帶輕輕落筆,寫下:
    “第144站:內江。她不是用來驚豔的城市,是用來回憶的城市;
    她不在風口,卻總在心頭。”
    一、沱江水邊:城從水起,意在水中
    我第一站去了內江沱江兩岸。
    與岷江的寬、長江的闊不同,沱江在內江段更像一條綢緞般蜿蜒的溫柔溪流,它從城中穿過,橋梁、屋簷、老牆與水影相互倒映,像一幅未幹的水墨畫。
    我站在大洲廣場看江,幾個釣魚老人靜坐江邊,一隻老船正緩緩穿橋而過。
    旁邊一位中年男子在吹口琴,曲子慢,像江水,像城裏人說話的節奏。
    我問他:“你天天來這兒嗎?”
    他說:“二十年了,吹風,看水,順便看看自己有沒有變。”
    我寫下:
    “內江的江,不是地理,是心鏡;
    它讓這座城安靜,卻不沉悶;讓人回頭,卻不沉溺。”
    二、張大千故居:一筆丹青,一脈歸來
    第二天,我去了張大千故居。
    這位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國畫大師,出生在內江東興鎮。故居不大,但幽靜樸素,一筆一紙皆有“未刻而自顯”的氣度。
    我站在他的畫室舊址,眼前是他臨摹敦煌的草圖,是他晚年潑墨潑彩的遺痕,是一張張“在世界流浪而終生思鄉”的畫稿。
    解說員說:“大千先生常說,他一輩子畫山水,其實是畫家鄉的水。”
    我望著那幅《長江萬裏圖》,忽然明白:他的畫再遠,線條再狂,色彩再烈,都沒離開過這裏的一筆一線。
    我寫下:
    “內江不是大千的故鄉,而是他創作之源;
    每一筆水墨的留白,都是這座小城的靜默呼吸。”
    三、甜城由來:糖不是味道,是一種城市性格
    第三天,我走訪了內江老糖廠舊址。
    過去這裏是西南最重要的甘蔗糖生產基地,如今廠房大多已改建為文創園、展廳、社區廣場,但空氣中依然有淡淡的甜香殘存。
    一位退休老糖工帶我看老爐台,他說:“那時候我們叫‘熬命糖’——三班倒、無空調,但沒人想走。”
    我問:“你們怎麽熬過來的?”
    他說:“因為甜嘛,總覺得吃苦是應該的。”
    我笑了。
    我寫下:
    “內江的‘甜’,不是調味劑,是一種性格基因:
    吃得苦,不喊苦,嘴上說鹹,心裏是熱的。”
    四、街角日常:粉蒸牛肉、書畫小攤與無聲的熱情
    第四天,我在老城區街頭閑走。
    小巷裏一家粉蒸牛肉店飄著香氣,我剛推門,老板娘已熱情招呼:“嚐嚐我們內江的‘甜辣’,又麻又鮮不傷胃。”
    對麵有位老書法家支著攤子,給人寫“福”字,幾個孩子在一旁玩“跳房子”,地上粉筆字是:“祝奶奶永遠不老”。
    我買了一張書法“靜”字,老人遞給我說:“內江人吵不起來,天生聲音小,脾氣也軟。”
    我寫下:
    “這座城市不靠高音吸引人,
    她靠的是回音,是你走遠之後還在耳邊的回音。”
    五、地圖落筆·下一站眉山
    五天內江之行,我從沱江水畔走到張大千畫前,從糖廠舊址走到街邊粉鋪,從城市的細枝末節裏,一點點地嚐出她的“低調與定力”。
    這是一座沒有強烈標簽的城市,卻有極其分明的體溫。
    她不熱,但不冷;她不強,但有骨;她不爭,但始終在場。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川南人文溫帶、丹青之根緩緩落筆:
    “第144章,內江已記。
    她是甜味之下的柔光,
    是不張揚中的長情,
    是畫筆未幹、水聲未停的靜美之地。”
    下一站,是眉山。
    我要北上進入“詩書傳家”的古地,走進蘇東坡的故鄉,聽三蘇祠的廊下風,聞東坡肉的湯汁香,去看一座城市如何用詩詞與家教,抵擋世間風雨。
    我輕撫紙角,輕聲說:
    “甜過之後,是雅至——眉山,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