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眉山:詩書傳家,風骨入味——東坡故裏的江南雅章

字數:3156   加入書籤

A+A-


    離開內江的溫柔甜水,我沿沱江支流向北,進入一座“讀書可以代耕、詩意可以當飯”的城市——眉山。
    如果說內江是一碗慢熬的糖水,那麽眉山,就是那抹點在湯盅之上的東坡紅——不烈,卻雅;不俗,卻濃。
    這是蘇東坡的故鄉,是三蘇之地,是“家教”“詩書”“君子”“美食”的交匯點,也是川西文化地理脊線上的一塊溫潤石板。它不靠規模,而靠氣質;不靠喧嘩,而靠氣場。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岷江中遊、川西平原東側落下紅點,寫下:
    “第145站:眉山。她不是在告訴你‘我是誰’,
    而是反問你‘你是否還記得該如何做人’。”
    一、三蘇祠:家風不老,書香猶在
    我第一站去了三蘇祠。
    這是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的故居,如今已是眉山最重要的文化聖地。
    庭院不大,竹影斜斜,字畫盈牆,石碑沉默。一座牌坊上刻著八個大字:“讀書正業,忠孝傳家。”導覽員說,這是東坡先生少年時期抄寫萬遍的句子。
    我站在蘇東坡的青銅像前,他神態溫潤,目光微抬,仿佛在說:“此身不係名與利,願你也能隨風行遠。”
    我走進祠堂深處,翻看刻於石上的家訓與詩文。蘇洵教子以禮,蘇軾勸世以寬,蘇轍持己以穩。
    我寫下:
    “三蘇之所以偉大,不因文章光芒四射,
    而因他們把做人這件事,寫在了骨頭上。”
    二、蘇東坡精神:一個人的氣質,撐起一座城
    離開三蘇祠,我走入東坡區街頭,處處可見蘇東坡的雕像、浮雕、畫像、文引。
    在市圖書館牆上,我看見他那句名聯:“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旁邊塗鴉牆上一行醒目的字則是:“最難風雨故人來。”
    我在一處書店讀到他寫的詩句:“也無風雨也無晴。”腦海忽然閃現他在黃州種菜,在海南講學,在密州寫詞,在烏台詩案中幾度起伏……他一生經曆仕途坎坷,卻未曾沉溺怨憤,反而用豁達回應蒼生。
    我寫下:
    “眉山教養出的不是一個文學天才,而是一個精神原型。
    蘇東坡,不是曆史的陳跡,是人格的範本。
    他不隻是眉山人的榮耀,更是中國人該有的底氣。”
    三、東坡味道:一塊肉如何煮出風骨與溫度
    第三天,我在眉州東坡宴館吃午飯。
    菜單上寫著:東坡肘子、東坡豆腐、蘇堤鹹菜、清燉鴨掌、青衣江鮮魚……每一道菜旁都標注著出處或傳說,有的出自詩,有的出自傳,有的甚至來自東坡的信劄。
    我點了最經典的東坡肘子,紅亮酥軟,入口即化,香而不膩。服務員小妹笑著說:“我們這兒的每一口,都是一首小詩。”
    我問她:“這道菜你吃膩了嗎?”
    她搖頭:“不會的。吃的是肉,想的是人。”
    我寫下:
    “東坡菜不是菜,是一套溫潤而有骨的生活哲學。
    在眉山,吃飯也要帶點風度,說話也不能失了節氣。”
    四、岷江畔:慢風、淺橋、讀書聲
    午後,我走到岷江邊,這裏沒有成都那樣的熱鬧江岸,也沒有重慶那樣的轟鳴江流,有的隻是一種“把時間煮茶喝”的城市節奏。
    幾位老人坐在長椅上下棋,少年在樹蔭下讀《古文觀止》,一位小女孩正背著《念奴嬌·赤壁懷古》。
    我靠在石欄邊,聽江風吹來一陣遙遠的讀書聲,像是三蘇書房裏灑出的餘音,又像是整座城市輕輕誦讀的低調獨白。
    我寫下:
    “眉山是岷江水邊的一盞長明燈,
    她不是刺眼的光,而是照亮人心那個最不願被擾的角落。”
    五、地圖落筆·下一站資陽
    五天眉山之行,我從三蘇祠走到街頭書攤,從一盤東坡肘子吃到一句古人遺訓,從岷江夜風裏,聽見了一座城市真正的分寸與溫度。
    這是一座不爭的城市,卻總被人想起;一座不搶鏡的地方,卻始終在文化中居中有位。
    她是“厚”而不“重”,“遠”而不“冷”,“雅”而不“虛”。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詩書與田園並存的岷江南岸落筆:
    “第145章,眉山已記。
    她是蘇氏家風之源,
    是一城風骨之母,
    是四川文脈的穩重心音。”
    下一站,是資陽。
    我要穿越東坡的背影,進入成渝中線之上的田野之地,去看一座“既像成都鄰居,也有自己誌氣”的小城,如何在時代夾縫中守住真實和樸素。
    我收起筆記,對眉山輕聲說:
    “文脈之後,是根氣——資陽,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