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南充:嘉陵江畔,千年人和——一座川北重鎮的古今交響章

字數:3887   加入書籤

A+A-


    我是吳阿蒙。
    從重慶出發,我沿著嘉陵江一路向北。列車穿越崖岸、翻越淺丘,穿過雨霧之中的田野與老站台,終於抵達這片“北山南水,文武兼修”的城市——南充。
    這座城市給人的第一印象並不驚豔,卻讓人很快生出熟悉感:它不招搖,卻溫暖;不喧囂,卻生動;不奢華,卻處處有細節。
    南充有山有水、有才有魂、有市井煙火氣,也有曆史大格局;她既是三國舊土,又是現代川北的交通節點;既出布匹,又出將才;既能文,又能武。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嘉陵江緩流處、川東北的曆史褶皺之間落筆,寫下:
    “第151站:南充。她是江水中升起的爐火,是百姓日子裏的智慧;
    她不爭光,卻照人;不搶戲,卻有場;不高調,卻有骨。”
    一、嘉陵江:柔水之下藏鋒芒
    我第一站去了嘉陵江畔的濱江路。
    雨剛停,江麵波光粼粼。兩岸柳樹低垂,晨練的老人正在慢跑,一條老式渡船緩緩靠岸,船夫赤著腳跳上碼頭,咧嘴笑著與我點頭。
    江水不急,卻始終有方向,像南充人給我的第一印象:心裏有數,不必張揚。
    我在岸邊亭子裏遇到一位讀報的大爺,穿著洗白了的中山裝,戴著老花鏡。他見我發呆,說:“嘉陵江這水啊,千年沒改過路,城就在它懷裏長。”
    我問他南充的性格是什麽?
    他說:“不是重慶的辣,也不是成都的軟,是一個字:穩。”
    我寫下:
    “嘉陵江不是用來奔跑的,是用來沉澱的;
    它像南充人:走得不快,卻從不繞路。”
    二、三國印跡:臥龍尚在,烽火已遠
    第二天,我去了南充市閬中區的漢桓侯祠——這是一處為紀念張飛而建的廟宇,地處嘉陵江支流環抱處,院牆斑駁,古柏參天。
    張飛、諸葛亮、龐統……那些熟悉的名字,在南充這片土地上留下過無數腳印與傳說。這裏雖不如成都聲勢浩大,卻多了幾分真實的鄉土味。
    在廟外茶館,我遇到一位中年教師,他說:“我們南充人講三國,不是‘仰望’,而是‘對照’。你看張飛勇,龐統奇,諸葛穩——這些性格都藏在這城市骨子裏。”
    我笑著問他:“那你覺得你像哪個?”
    他摸了摸頭:“我?也許像魏延吧,幹活實在。”
    我寫下:
    “南充的三國,不是景點,是基因;
    她把將才的膽、謀士的氣、百姓的實,一點點磨進血裏。”
    三、紅色血脈:張瀾的筆,朱德的槍
    第三天,我去了南部縣的朱德故居。
    竹林掩映中的院落極其樸素,磚瓦屋舍、低門閾、土灶台,一切都保留著最初的模樣。牆上一幅舊照片,朱德年少時端坐在書桌前,神情清澈又倔強。
    講解員說:“他當年從這兒出發,先是讀私塾,再是投軍,最後成了共和國的脊梁之一。”
    我站在門前,忽然想到不遠處的張瀾故裏。一個是用槍保國的軍人,一個是用筆救民的文士,他們都出自南充,都代表著這座城市的兩麵:
    剛與柔、文與武、守與變。
    我寫下:
    “南充不是一個人的故鄉,而是兩種精神的交匯地:
    一個敢衝鋒,一個懂克製;一個握槍不顫,一個提筆不虛。”
    四、絲綢與綢都:針腳裏藏著整個城市的溫度
    在城北的中國綢都博物館,我第一次了解到“南充是中國絲綢工業的發源地之一”。
    這裏曾有過幾百家絲綢廠,是川東北千千萬萬家庭的“飯碗”。我走過一排排老織機,聽見那種節奏——“哢噠、哢噠”,像一座城在咬牙前行。
    一位年近八十的老紡織女工在講解區當誌願者,她輕撫著織機說:“這是我三十年在崗的搭檔,它不聲不響,卻從不出錯。”
    我問她:“你現在還會織嗎?”
    她說:“隻要你給我線,我就能織出布。”
    我寫下:
    “綢都的美,不在於顏色,而在於紋理;
    它像南充人——不是張揚的亮,而是經緯交錯下的結實。”
    五、南充人的日常哲學:煙火底下,有思考
    在南充的街頭,我吃了四天小吃:牛肉麵、鱔魚粉、鍋盔、幹拌麵……每樣都辣得透,卻有種川北特有的“鹹辣掛魂”。
    與我拚桌的是一位送外賣的小夥子,他讀過大專,學過設計,後來回鄉。他說:“我不覺得留在南充比去北上廣低一等。我在這兒可以畫畫,也能養活爸媽。”
    我問他:“你覺得南充怎麽樣?”
    他一邊吃一邊笑:“南充不管你多大誌氣,都會給你留一碗熱飯。”
    我寫下:
    “南充不是實現野心的地方,卻是安放心氣的地方;
    她不逼你飛,卻養得起你慢慢走。”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達州
    五天南充之行,我從嘉陵江邊走到綢布機旁,從三國舊夢走入紅色記憶,從老巷子的鍋盔攤走進一代代手藝人的微笑中。
    這不是一座轟動的城市,而是一座溫而不弱、實而不鈍、細而有光的城市。
    她像一匹絲綢,不掛在展台,而包在生活;她不是流行,卻是傳承;她不是標簽,而是體溫。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嘉陵江柔處、川東北人文高地緩緩落筆:
    “第151章,南充已記。
    她是將才的底盤,是匠人的搖籃,
    是一份沉穩與深情共織的川人交響。”
    下一站,是達州。
    我要越過米倉山的餘脈,走進巴渠古地,去聽巴人戰鼓、看渠江雲水,去觸摸一座在東西板塊之間靜靜站立、卻始終向前的能源之城。
    我收好筆記,對嘉陵江輕聲說:
    “文夠了,也該出征了——達州,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