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恩施:霧藏山魂,歌染溪聲與大山深處的民族之章
字數:4159 加入書籤
我是吳阿蒙。
從宜昌離開,列車沿著蜿蜒的崖壁駛入群山腹地,江水漸窄,天光也被山巔雲霧遮掩。進入恩施,像進入了一座有生命的山。
這裏是鄂西的心髒,是武陵山脈的明珠,更是土家族和苗族的重要聚居地。恩施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神秘與親切,像一聲山民的呼喚,又像一場雲霧繚繞的夢。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群山疊翠之間、清江之畔、民族文化與自然奇觀交錯之地,重重落筆:
“第161站:恩施。她是被山遮住臉的姑娘,是被歌聲喚醒的土地;
她不以城廓立名,卻以魂魄立世。”
一、清江水語:穿過族群,潤透百年
我第一站來到清江。
這條江像是從山裏唱出來的。水色青碧,曲折蜿蜒,兩岸青山倒影其中,宛如一條流動的國畫長軸。沿江而下,我在宣恩與巴東的分界處停留。
江畔漁夫正修補漁網,幾個孩子在木舟旁嬉戲。
我與一位姓向的船夫交談。他說他是土家人,祖輩三代都在清江打魚。
我問他:“這水對你來說是什麽?”
他想了半天,說:“是脈。”
“什麽脈?”
“人脈,根脈,活脈。”
我寫下:
“恩施的江不是路,是血;
她穿過村寨,繞過山峰,灌溉了語言、舞蹈、歌謠與信仰。”
二、土司城影:王權之外的民間權力結構
第二天我去參觀了恩施土司城遺址。
這是一座仿建的清代土司王府,卻以土家原木、吊腳樓、鼓樓形式呈現。不同於中原的宮廷,土司城是實用與儀式的結合體,是山中權力的象征。
講解員說:“在這裏,‘王’的權力不是高壓的,而是與族群共生的。百姓能進廳堂,祭祖能入官廳。”
我在廳前的石階上坐了很久,閉上眼睛仿佛聽到祖先從山中走來的腳步。
我寫下:
“恩施的政治不是京師的複製,而是山寨的變奏;
她的製度像河流,有方向,卻隨地勢而彎。”
三、女兒會場:節日裏的隱秘柔情
第三天我參加了利川舉辦的女兒會。
這是一個屬於土家族的傳統節日,起初源於相親,後逐漸演變為歌舞、祈福與民俗技藝的綜合盛會。
少女們身穿銀飾滿身的彩衣,在山野田疇間唱響對歌,男孩們則以竹竿舞和獅子鼓迎接心儀之人。
我被一位紮著羊角辮的女孩邀請對歌,她唱的是山戀,我回應一段平仄押韻的漢語。她聽完咯咯笑:“外地人,也懂情。”
我問:“這節日最重要的是什麽?”
她說:“是能說出心裏的話。”
我寫下:
“恩施的愛,不藏在詩裏,而藏在歌裏;
愛是喊出來的,是跳出來的,是看得見的情感。”
四、梭布埡石林:風從石縫中記事
我驅車前往梭布埡石林,那是一片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天然石陣。
巨石如柱、如陣、如鎖,仿佛天兵布陣,又似古人未竟的雕刻。
當地一位白發導遊說:“你看那塊像戰鼓,那塊像鷹嘴,那邊像兩口親嘴的石人。”
我問:“你小時候害怕這石林嗎?”
她說:“小時候在裏麵迷過路,現在知道,那些不是迷,是提醒。”
“提醒什麽?”
“提醒我們腳下有老祖宗。”
我寫下:
“恩施的山不靠險峻出名,而靠寓意;
石林是字典,每塊石頭都是一個音節。”
五、下鄉訪寨:屋簷下的舊歌與新事
第四天,我走入鶴峰縣的一個苗寨,在一戶人家借宿。
木屋裏鋪著青石板,灶台還燒著柴火。女主人是位織布高手,她邊織邊講,她的丈夫在深圳打工,兒子在縣中讀書,隻有她守著家與布。
“你覺得還值嗎?”我問。
她抬頭看我一眼,說:“等他們回來,有布可穿,有飯可吃,有話可講,那就值。”
夜裏,我坐在吊腳樓的廊下,聽她哼起苗歌,那調子婉轉回旋,像水纏石。
我寫下:
“恩施的留守不是孤獨,而是一種信念;
家,不是等誰歸,而是為誰留。”
六、夜歸恩施城:霧中燈火如畫
我最後一晚回到恩施城區。
夜晚的恩施沒有大城市的耀眼燈牌,卻有一種山中獨有的溫和光芒。
我在鳳凰山公園俯瞰整座城,星星點點的燈光像藏在雲霧中的煙火。
幾個年輕人坐在草地上放著音樂,唱著民謠。我坐過去,他們也不問我是哪裏人,隻遞來一罐汽水。
我寫下:
“恩施的城市,不是去抵抗山的約束,而是學會與山共眠;
燈光不需要亮到刺眼,夠看清路就好。”
七、地圖落筆·下一站荊州
五天恩施之行,我從清江走到石林,從苗寨走進土司城,從古歌走入現代夜市。
這是一座不爭不搶的城市。
她用山的寬厚包裹民族的柔軟,用水的清音流轉生活的節奏。她不站在曆史顯赫之上,卻用日常、節令、語言、歌聲編織出獨一無二的文明織錦。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武陵山心髒、巴楚之西、溪穀密語之地鄭重落筆:
“第161章,恩施已記。
她是雲中藏情的女兒,石中刻夢的山魂,
是我腳下最溫柔的一塊土地。”
下一站,是荊州。
我要走出山地,返回江漢平原,去那座三國古都、楚文化核心的水城,聽楚歌楚辭,重走荊州八景之路。
我收好筆記,向東望去,輕聲說:
“我從山裏走出,帶著歌與霧——荊州,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