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孝感:百善之先,孝義之城,董永傳說到現代人文的情感章

字數:3460   加入書籤

A+A-


    離開隨州,向東南而行,地勢漸平,城鄉連綴。我抵達了一座名字中便帶著溫度與教誨的城市——孝感。
    這是一個以“孝”命名的城市,也許是中國最具倫理色彩的地名。
    這裏既有“董永賣身葬父”的傳說,也有廟宇禮製、孝義家風傳承數百年的記憶。
    但今天的孝感,已不隻是道德教條的代名詞,她在城鄉建設、教育文化、產業發展中,試圖賦予“孝”一個新的時代內核。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江漢平原東部、武漢以北、倫理與現代並行之地鄭重落筆:
    “第164站:孝感。她是情感的符號,是倫理的化石,
    也是一座讓古訓生出新芽的溫柔之城。”
    一、董永故裏:一段傳說,一種執念
    我第一站去的是董永公園。
    這是一處以“孝”文化為主題的園林,園中塑有董永與七仙女相會的雕像,亭台水榭中遍布“忠孝仁愛”四字。
    我站在傳說雕像前,看著年幼孩子跟著老師誦讀古文:“董永賣身葬父,感天動地,仙女下凡……”,感慨萬分。
    一位年輕的母親牽著女兒從我身邊經過,她輕聲說:“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愛不是索取,而是先懂得付出。”
    我寫下:
    “孝感不是教人順從,而是提醒人們情感的來處;
    她不以規訓為本,而以感知為根。”
    二、孝南舊鎮與家風世澤:巷子深處的風骨
    我第二天走訪孝南區的老街。
    這裏磚瓦斑駁,老井仍在,牆上還留著民國時期書寫的“家訓五則”。一位耄耋老者在曬書,他邀請我入內喝茶。
    他說:“這房子傳了四代,風吹雨打,但書櫃不能倒。”
    我問:“您的家風是什麽?”
    他一笑:“三代人不講髒話,四代人不欠人錢。”
    我寫下:
    “孝感的街道不說大道理,卻自有一股不言自明的清風;
    家的定義,不是幾口人住在一起,而是幾代人信在一處。”
    三、應城鹽礦與黃灘鎮:厚土之下的沉積記憶
    第三天,我來到了應城市的鹽礦遺址區。
    這裏曾是中原地區重要的產鹽地,井口深邃、軌道殘留。我進入地下鹽洞時,腳下濕滑,耳邊隻有回聲。
    隨行講解員說:“鹽是白的,但它背後藏著黑夜、體力、和汗水。”
    回到地麵,我前往黃灘鎮老街吃了一碗熱幹麵配醬牛肉。老板是礦工之子,他說:“我爸一輩子隻幹井下,臨終前說:‘地底有鹽,人得有義。’”
    我寫下:
    “孝感的地下,不隻藏鹽,還藏著對勞作的致敬;
    她教人明白,真正的供養,從不在語言裏。”
    四、大悟山與烽火遺跡:忠孝並舉的山魂
    我驅車登上大悟山。
    這是孝感最高峰,也是曆史上無數次抗戰的前線。山中仍有紅軍舊址、抗戰洞穴、烈士紀念碑。
    一位山中小學的老師帶著學生清掃紀念碑前的落葉,他對孩子們說:“你們讀的書,有人為之犧牲。”
    我問他:“你覺得孝與忠能共存嗎?”
    他答:“忠是大孝,為了更多人守護更多家。”
    我寫下:
    “孝感的山,不隻養人,也埋魂;
    她以山體立碑,讓後人知情,知本,知義。”
    五、夜歸漢川:燈下的歸人,橋上的願景
    最後一晚,我返回漢川市區,夜色中沿漢江步道行走,遠處是燈火下的漢江大橋。
    江邊聚集著夜市、人群、歌手與騎車少年,我在橋頭小攤買了杯薑茶,一位攤主大哥與我攀談:“我們這兒沒大事,但小日子特別講情。”
    我問他:“你覺得孝是什麽?”
    他說:“是心裏有別人,不光有自己。”
    我寫下:
    “孝感的夜,不靠霓虹取勝,靠的是燈下每一雙歸家的腳步;
    她教人回頭看,也教人抬頭走。”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武漢
    五天孝感之行,我從董永雕像前的孩童歌聲走到鹽礦深井的汗水軌跡,從山中忠魂紀念走到夜市燈火中的歸人背影。
    這是一座把“孝”與“感”二字拆開又融合的城市。
    她教人行孝,也教人知感,知感恩,知感情,知感義。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漢江之北、江漢平原腹心、人文傳承與新時代語境交錯之處鄭重落筆:
    “第164章,孝感已記。
    她是古訓的回聲,是人心的向暖,
    是一座用溫柔傳承鏗鏘的城市。”
    下一站,是武漢。
    我要走入這座九省通衢的中部重城,看長江漢水如何交匯城市命脈,看黃鶴樓如何遙對時代風雲,也看現代化進程中,人們如何不忘源頭。
    我收好筆記,對著燈火熠熠的江麵輕聲說:
    “溫情未盡,潮流已起——武漢,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