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吉安:井岡血脈,廬陵文心——紅與儒交匯處的脊梁之章

字數:3409   加入書籤

A+A-


    離開宜春,我沿著贛江一路南行。列車穿越連綿起伏的丘陵,車窗外是蒼翠山林與小鎮街景交錯的畫布。天色漸深,我抵達了江西南部一座承載厚重曆史與文化的城市——吉安。
    這是一座有兩個靈魂的城市。
    一個在井岡山上,是中國革命的紅色源頭;一個在廬陵文化中,是才子輩出的儒學重地。她是理想之火的初燃點,也是文脈綿長的發酵地。吉安,沒有喧嘩,卻早已寫進時代的脊梁。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贛中南的紅土地之上,於廬陵山水之間鄭重落筆:
    “第170站:吉安。她是血脈與書卷的交響,
    是信念與文思共同點燃的脊骨之城。”
    一、井岡山:紅色的起點與精神的歸處
    我第一站前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舊址。
    山道蜿蜒,綠林如海,紀念館肅穆高峻。那一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講解員口中再次響起,不是口號,而是誓言。
    我站在烈士陵園前,看著鬆柏環繞的墓碑,心中無比沉靜。
    一位來自湖南的誌願講解員說:“他們沒有想過能不能贏,隻知道不能不開始。”
    我寫下:
    “吉安的山不止高,不止綠,
    更因血與信念而不朽;
    她不是戰場,而是靈魂出發的地方。”
    二、廬陵書院與白鷺洲書院:才子之鄉的文火未熄
    回到市區,我參觀了白鷺洲書院與廬陵文化陳列館。
    白牆黛瓦、古木蒼蒼,廬陵書風自唐宋流傳至今,這裏曾走出歐陽修、文天祥、解縉等數不勝數的士子。
    書院中一副楹聯寫道:
    “文起廬陵,德播天下。”
    我問一位在碑廊抄經的女孩:“你喜歡這裏嗎?”
    她說:“我不求考中狀元,隻想寫得一筆好字。”
    我寫下:
    “吉安的才子不是名利場的角逐者,
    而是用心行文、用德立言的燃燈人。”
    三、贛江之畔:水映鄉愁,舟行人世
    第三日清晨,我在贛江邊漫步。
    江水東流,江岸老樹低垂,幾位漁民正在整理漁網。一位老者在河堤石階上獨坐,喂著身邊的一隻白狗。
    他望著江麵說:“我們這江,不喧鬧,適合想事情。”
    我點頭。江水不言,卻是千年廬陵人內心最深的延展。
    我寫下:
    “吉安的水,是文人靜思的鏡,
    是戰士出征的背影,
    是不動聲色地,載著一個民族前行的默河。”
    四、青原山:道禪交匯處的靜默時光
    我前往東郊的青原山淨居寺。
    這是佛教曹洞宗的重要發源地,寺廟坐落在雲霧繚繞的林間,鍾聲悠長。
    在山門外,我與一位老居士相識。他說:“吉安人信理智,也信因果。”
    我問:“你在這住了多久?”
    他答:“三十年,從紅塵到青山,也不過一念。”
    我寫下:
    “吉安的靜,不是脫離塵世,
    而是將理想、文化、信仰三者收束於一念之間。”
    五、廬陵老街夜色:人間煙火的另一麵
    最後一晚,我走入廬陵古街。
    街上鋪滿青石板,兩旁小樓錯落,燈籠搖曳,食攤林立。叫賣聲中,有一位賣粿的老婦人遞給我一碗熱騰騰的廬陵糍粑。
    她笑著說:“你不是本地人吧,吃了這個,你也算半個吉安人。”
    我望著她滄桑卻溫和的笑容,忽覺千年文化不是文字,不是典章,而是這樣一句隨口而出的認同。
    我寫下:
    “吉安的夜,不需煙花烘托,
    因為每一盞燈火都在講述溫柔而堅強的廬陵。”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贛州
    五天吉安之行,我從井岡山上聽見火種之聲,在書院之內看到文心綿延,在街巷夜色中遇見普通人如何活成一座城的注腳。
    這是一座不張揚卻堅定、不浮華卻深情的城市。
    她以革命打下骨架,以文化注入血脈,以人民點亮靈魂。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贛中南丘陵之間,於信仰與詩書並存之處鄭重落筆:
    “第170章,吉安已記。
    她是井岡山的回聲,是廬陵文脈的延續,
    是一座將信念與才情並肩前行的城。”
    下一站,是贛州。
    我要走入客家圍屋的世界,走進一座有“宋城”之譽的南國重鎮,看一座曆史名城如何在時間中醞釀出骨子裏的厚重與風骨。
    我收好筆記,仰望青原山頂微亮的晨光,輕聲說:
    “信念已立,路仍在延——贛州,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