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南平:武夷茶道,閩學本源——山水禮學與千年對話的回響

字數:3299   加入書籤

A+A-


    離開三明,我繼續北上,穿行於閩北重巒疊嶂之間。
    從車窗望去,山勢漸高,林木愈密,一股茶香似乎從土地深處緩緩升騰。我終於抵達了福建的最北部——南平。
    這是一座被森林包圍的城市。
    她是武夷山的懷抱,是閩學的本源,是朱子理學的發祥地,是一盞香茗的故鄉。這裏沒有喧鬧的廣場,卻有千年未散的書聲與茶霧。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武夷山脈之心、九曲溪畔、儒道佛匯的文化深穀鄭重落筆:
    “第174站:南平。她是閩北山水寫下的一筆正經;
    是理學的根脈,是茶道的真味,是一方人文養成之地。”
    一、武夷山:九曲清流與問道之地
    我第一站直奔武夷山。
    九曲溪水繞山而行,竹筏輕蕩,雲霧繚繞。
    我乘筏漂流而下,兩岸丹霞壁立,石刻斑駁。一位船夫吟道:“武夷仙山一萬重,不如你眼中這一重。”
    我笑問:“你怎麽每天都這麽有詩意?”
    他說:“因為這水天天都能照出人的心。”
    我寫下:
    “南平的水,不流俗氣;
    她繞山而行,卻不從眾;她看似曲折,其實一路通往心裏。”
    二、朱子故裏:理學之源,山水為證
    第二天我前往五夫鎮朱子故居。
    朱熹曾在此講學,修文論理,其“存天理,滅人欲”之說傳遍士林。故居低矮樸素,講堂四壁皆為木製,庭院中央一口井清冽見底。
    一位身著漢服的講解員說:“朱子不是隻講道理,他也愛山水,他覺得人要像水,澄澈,不爭。”
    我閉眼靜坐井邊,忽然理解了“格物致知”的含義。
    我寫下:
    “南平的理,不是冷冰冰的邏輯,
    而是茶香中的自持,是溪流中的曲直,是人心未泯的清明。”
    三、建陽書坊:雕版遺墨與書香傳世
    第三日我來到建陽區。
    這裏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雕版印刷地。老街上,木牌高懸:“宋版古籍”“建本留香”。我走入一家雕版博物館,一位手藝人正在拓印《道德經》。
    他說:“我們這兒出的書,不圖快,隻求不誤一字。”
    我寫下:
    “南平的書,是紙上有山有水的回聲;
    她不是為了看,而是為了被記住;
    一字千金,是一代又一代人對文字的敬意。”
    四、茶山問道:岩骨花香與人間煙火
    第四天,我前往桐木關茶園。
    武夷岩茶“岩骨花香”名揚天下。采茶女提籃上山,茶農穿行於密林茶壟之間。我在一位老茶人家中坐下,他泡了一壺“大紅袍”。
    我問:“為什麽叫‘岩茶’?”
    他說:“山水在茶裏,喝下去,不是味,是脊梁。”
    我寫下:
    “南平的茶,是山的沉靜、水的寬容、人心的溫度;
    她不教你醉,隻教你懂。”
    五、夜歸延平:燈火江城與隱世煙霞
    最後一晚,我住在延平區。
    夜晚沿閩江岸邊散步,燈火映水,江上漁船燈如星。
    在一座書吧中,我偶遇幾位文藝青年正在舉辦讀書分享會,題目是:“南平不是一座城,是一種修養。”
    我問:“你們為什麽不去大城市?”
    他們說:“因為這裏不需要喧嘩,也不需要證明。”
    我寫下:
    “南平的夜,是燈下的一句詩,是靜水深流的信念;
    她不熱鬧,但有人願意在此生根,開花。”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撫州
    五天南平之行,我在朱子的井邊照見理性之光,在九曲溪中看清內心的流動,在一杯茶裏品出文化的溫度,也在閩北山林間找到自己更深的沉靜。
    這是一座自帶高度的城市。
    她有山之骨、水之韻、文之深,也有一代代在安靜中建樹的人的影子。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武夷山下、九曲溪畔、茶與書並生之境鄭重落筆:
    “第174章,南平已記。
    她是理學的井,是茶香的魂,
    是一座真正用文化與山水合譜而成的城市。”
    下一站,是撫州。
    我要重新踏入江西,在臨川的風雨中回望才子的足跡,在文化與現實的交叉口,聽一座城市怎樣把文章寫成生活。
    我收好筆記,深吸山間最後一縷清香,輕聲說:
    “山回路轉,文氣不絕——撫州,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