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撫州:才子之鄉,夢境之城——湯翁戲夢的人文沉章

字數:3278   加入書籤

A+A-


    我是吳阿蒙。
    離開南平,我穿越武夷山脈西段,再次踏上江西大地。綠野鋪展,群山轉為丘陵,稻田閃著光,風吹雲卷。
    我抵達了一個與“文”字緊密相連的地方——撫州。
    這裏是臨川的所在地,是“才子之鄉”,王安石、湯顯祖、曾鞏、晏殊等文宗皆出自此地;這裏是“夢的故鄉”,一出《牡丹亭》,便將撫州寫入千古戲夢。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贛東腹地、臨川水畔、文風鼎盛之處鄭重落筆:
    “第175站:撫州。她是筆墨所向,是文章所生;
    是一座將才情種進稻香與市井中的城市。”
    一、臨川才子:筆墨之間的骨與魂
    我第一站前往王安石紀念館。
    園林雅致,碑林林立。我站在王安石銅像前,看他手持書卷,神情肅然。
    館內陳列著他的《答司馬諫議書》手抄本、一頁頁古籍,一位老講解員說:“臨川出才子,但才子不止於才,而在於擔當。”
    我問:“你最喜歡他的哪一句話?”
    他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句,足以震人心膽。”
    我寫下:
    “撫州的才,不是炫技,
    而是清醒的鋒芒,是敢於喚醒時代的醒筆。”
    二、湯顯祖故裏:夢中戲,戲中人
    我來到湯顯祖紀念館與臨川古城戲台。
    館內陳列著《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等“臨川四夢”,戲台前遊客如潮,講解員穿戲服登台解說。
    一段昆曲唱腔在午後響起,仿佛時光倒轉,杜麗娘在幕簾之後輕喚夢魂。
    我在院中獨坐,一位年輕戲曲誌願者端茶給我,說:“我們這兒的人,從小聽《牡丹亭》長大。”
    我寫下:
    “撫州的夢,是戲台上唱盡的生死離合,
    也是現實中仍願為情執筆的那份執拗。”
    三、臨川書院與文昌閣:舊時學風仍在
    第三天,我沿青石巷走入文昌閣與臨川書院遺址。
    這裏曾是古時育才重地。院內靜謐,香樟掩映。幾位學生正在亭中背誦《千字文》,一位年長者循循善誘講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站在長廊盡頭,看古牆斑駁,忽覺這書院不是廢墟,而是一座精神燈塔。
    我寫下:
    “撫州的教,不在於傳科舉之術,
    而在於點亮文字背後那根‘立人’的燭芯。”
    四、夢湖之畔:戲夢人間,水潤文章
    午後,我在市區東部的夢湖邊走了一圈。
    湖水清澈,倒映柳影,湖心亭中,幾位老者正在撫琴對吟。我靠在石欄邊,耳邊傳來《遊園驚夢》的旋律。
    一位白發老人說:“夢湖之夢,不是睡夢,而是文夢。”
    我問:“夢有盡頭嗎?”
    他說:“夢不盡,隻要有人相信它。”
    我寫下:
    “撫州的湖,不靠景勝,而靠神韻;
    她是一場對人間真情的慢敘,不斷演,不肯散場。”
    五、黎川縣古鎮:民間筆墨與戲台延續
    最後一日,我前往黎川縣。
    古鎮保留著大量清代街巷和徽派建築。石橋之上是舊日郵驛,古巷之中藏著民辦的“臨川小戲班”。
    一位年輕戲子正化妝待場,我問他:“你為何不去城市大舞台?”
    他說:“因為我們這兒,觀眾雖少,但都懂戲。”
    我寫下:
    “撫州的戲,不是為了喝彩,
    而是為了讓某些古老的情節、人物、唱段,不被忘記。”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鷹潭
    五天撫州之行,我從王安石的理想主義走進湯顯祖的詩夢人間,在書院中看見學統傳承,在戲台下聽見鄉音未散。
    這是一座將文字變成土地的城市。
    她以才氣為根骨,以夢境為枝葉,以書聲為雨露,育出一個又一個敢想、敢言、敢夢之人。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贛東才鄉、臨川水畔、文夢交織之地鄭重落筆:
    “第175章,撫州已記。
    她是文章的母體,是才子的搖籃,
    是一座願將戲夢融進現實的城市。”
    下一站,是鷹潭。
    我要追尋道教名山龍虎山的蹤跡,看道家哲思與大地山水如何相遇,又如何引我更進一步望內心澄澈。
    我收好筆記,仿佛仍聽見杜麗娘的一句輕唱,輕聲說:
    “夢未醒,筆未停——鷹潭,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