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馬鞍山:鐵火之下的詩魂餘韻,一座煉鋼之城的柔軟與不朽
字數:3692 加入書籤
我是吳阿蒙。
沿長江東去,列車穿越晨霧中的灘塗與田野,宛如一條穿針走線的銀蛇,輕盈卻不失力量。當車緩緩駛入馬鞍山站,我下意識吸了一口氣——空氣中彌漫著鋼鐵廠區特有的微熱與礦物味,夾雜著晨風與江水的潮意。
馬鞍山,這名字中帶著“鞍”與“山”的城市,自古就有一種粗獷與奔放。它是中國的“鋼城”,但在一座巨大的煉鐵高爐旁,我卻更常想起李白。
這裏不僅有鐵,也有詩。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長江南岸、鋼鐵爐旁、詩與鐵共鳴之地鄭重落筆:
“第192站:馬鞍山。
她不是冷硬的機器之都,
而是藏著千年詩魂的煉火城市。”
一、馬鋼廠區:鋼鐵之心的跳動節奏
我第一站便走進馬鞍山鋼鐵廠——馬鋼。
高爐如山,輸送帶如龍,轟鳴聲震耳欲聾。廠區內井然有序,每個工人都像一顆螺絲釘,卻又帶著精密機器般的尊嚴。
我戴上安全帽,跟著一位老工人進入熱軋車間。爐火熊熊,鐵水奔流,如同一條流動的太陽河。
他說:“你看到的不是鐵,是人心。沒人比我們更懂熱。”
我寫下:
“馬鞍山的鋼,不是冰冷的工業產品,
它是火,是汗,是堅持,是祖輩留下的背影;
是城市心髒跳動時,發出的最有力回響。”
二、李白祠:一杯詩酒醉江南
第二日,我來到當塗縣,李白紀念館坐落於此,周圍鬆柏靜穆,古意盎然。館中一塊碑上刻著《將進酒》的片段,墨痕蒼勁,宛如李白醉中揮筆的風采猶在。
講解員說,李白在晚年常遊此地,飲酒作詩,也許正是在這座江畔小城,他與廟堂終究決裂,隻求一紙江湖、一壺清酒。
我坐在館外的石凳上,看著遠方江水悠悠,輕聲吟起: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我寫下:
“馬鞍山的詩,不在廟堂,而在爐旁;
她不是錦繡堆砌,而是鐵石心腸裏開出的花;
在轟鳴與烈焰之間,有人仍願把句子寫成輕雲。”
三、采石磯:長江回首處,天地一肩擔
第三日清晨,我登上采石磯。
這裏是長江拐彎的地方,江流衝刷岩壁,濤聲如鼓。岩石蒼勁,鬆柏挺立,有一塊石碑上寫著“天下第一磯”,下方刻有曆代文人題詠。
我佇立崖邊,看江水滾滾而來,在此轉身,心中突然生出一股說不出的敬意。
一位當地老人笑著對我說:“這水啊,拐彎不代表退縮,是懂得選擇方向。”
我寫下:
“馬鞍山的水,是直中的曲;
她教你如何在不退讓中找到柔軟,
如江心拐角,藏著勇氣,也藏著智慧。”
四、雨山湖公園:鋼城中的溫柔綠意
午後,我來到市中心的雨山湖公園。
湖麵寧靜,微波蕩漾,仿佛這裏並不屬於一座重工業城市,而是江南某個尋常小鎮。兒童在噴泉旁奔跑,老人在樹蔭下打牌,青年情侶在湖邊練琴唱歌。
一位大媽熱情地邀請我喝一杯自帶的桂花茶,“年輕人多來走走,別老盯手機,看看我們這湖,多解乏。”
我笑著接過,竟也覺得這一杯溫水,勝過咖啡無數。
我寫下:
“馬鞍山的柔,不是刻意掩飾的軟,
而是勞作之餘,仍願為家人為愛人,為生活留出餘地。
她用湖水浸潤機器的燥,用綠意療愈鐵鏽的深處。”
五、濮塘森林:鋼火背後的生態心跳
第四天,我前往郊區的濮塘森林。
這裏是馬鞍山的“綠肺”,成片的森林與茶山交織,鳥鳴與溪流相伴。走在林中小徑,我不禁感歎這座城市的另一麵——她並不隻是鋼筋水泥的冷酷,而是懂得生態平衡的溫存。
我在一塊寫著“古樹群”字樣的石碑前停下,聽導遊講述一棵千年楠木的故事:“它什麽都不爭,隻是活得久。”
我寫下:
“馬鞍山的綠,不是化妝品;
是工業之外,城市真正的呼吸;
她告訴我:強不一定要硬,韌性更可貴。”
六、爐火與詩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南京
五天馬鞍山之行,我見證了一座城市如何在鋼火中保持溫度,在詩魂中延續鋒芒。她是江南工業化的典範,卻也讓人看見“江南”並不是隻能柔,而是能剛柔並濟,能熱烈也能清醒。
馬鞍山是一把錘,也是一支筆;
是一口爐,也是一壺酒;
是鋼軌盡頭的遠方,也是江邊小舟的出發地。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鐵與火的回響處、詩與水的回聲間鄭重落筆:
“第192章,馬鞍山已記。
她是一座火在心中、詩在舌尖的城市,
是一封寫給未來的鋼鐵情書。”
下一站,是南京。
我要橫渡長江,進入這座曾九朝古都、六代王氣之城,去看看曆史與現實如何在鍾山與秦淮之間交匯,聽一聽這座“金陵”古都如何繼續書寫當下的回響。
我撫摸鐵軌邊的路標,輕聲說:
“詩未終,史將啟——南京,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