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商丘:火起中原,商源之地,在古城廢墟中追尋文明的初光
字數:3772 加入書籤
從亳州出發,往東南不遠,列車緩緩駛入商丘。晨曦正好,霧氣未散,車窗外的麥田濕潤如洗,隱隱可見一座古老卻堅韌的城市在薄霧中展開。
這是商丘,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一個承載著“商代起源”與“火文化搖籃”的地方。她不像洛陽、西安那般顯赫,也不似開封那樣繁複,但她低調、古拙、卻堅定地守著自己的源頭敘事——一段文明的初光,一粒文明的火種。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豫東平原深處、商文明發端之地、烈火照耀過的土壤中鄭重落筆:
“第206站:商丘。
她不是帝國的終點,
她是文明的起點——從火光中走來,從大地上走遠。”
一、火神台與閼伯台:一把火點亮的文明起筆
我第一站,來到古火神台。
這是一座建在高土台上的廟宇遺址,相傳是商族先祖閼伯“以火紀時”的祭壇。火台上,殘存的石柱斑駁依舊,香煙已散,草木瘋長。
一位本地老人說:“我們這地,祖祖輩輩拜火,燒的不隻是香,是希望。”
我在火神台邊點了一枝長香,看著它在晨風中升起的青煙,腦中竟閃過文明初啟時的畫麵——人類圍坐火堆、仰望星空、彼此取暖,彼此信任。
我寫下:
“商丘的火,不是燒盡一切的烈焰,
是穿越寒夜的光,是點亮未來的種子;
她不是戰火,她是炊煙。”
二、商丘古城:城中套城,牆下埋史
第二日,我來到商丘古城。
這是一座奇跡般保存完整的“城中三城”結構:外有護城河,中有磚城牆,內還有夯土古城。城牆高大厚實,石階斑駁,仿佛每一塊磚下都壓著一頁史書。
我走進一戶老宅,主人正在磨豆腐。他說:“我們家就在城牆根下住了四代人,孩子出去讀書了,我留著這鍋磨漿的聲音。”
我端起他遞來的豆漿,溫熱,醇香。
我寫下:
“商丘的城,不是景區化的布景,
而是時間裏住著人的牆;
她看過兵火,看過安寧,但從沒搬家。”
三、商祖陵與亳都故址:文字未成前的帝王史詩
我第三日拜訪商祖陵。
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商”的開創者——契的陵園,也是商族“立國”的精神標記。陵前古柏蒼勁,碑銘肅穆,祭壇之上,供桌陳列祭品,人不多,香火不斷。
講解員告訴我:“契是輔佐大禹治水的賢臣,也是一位‘教民稼穡’的先人。”
我在碑前默念他被稱作“民祖”的理由,忽然明白,所謂開國者,並不是以武力立國,而是以耕耘築國。
我寫下:
“商丘的祖,不靠權力封號,
靠一鋤一鋤種出的莊稼;
她不崇拜帝王,而尊重播種。”
四、應天書院與朱子講學遺風:儒風未散的書聲餘響
走出商祖陵,我步入應天書院。
這是北宋時期文教興盛的象征之一。書院中的講台已舊,竹林風聲中仍隱隱似有朗朗之音。一位白發老人在牆邊寫字,他的筆下,是《大學》的開篇。
我問他:“您怎麽還在寫?”
他答:“我年輕時候沒讀過書,現在年紀大了,想陪這書院一起老。”
我寫下:
“商丘的書,不在考試排名,
在晨讀之中,在紙墨之間,在白發之上;
她的儒,不高高在上,而日日在生活。”
五、南湖濕地與民間故事:古水之地的溫柔留白
最後一天,我走向南湖濕地。
這一湖水,古稱“泗水之源”。水麵鋪滿浮萍,天鵝低翔,野鴨戲水,一群兒童在岸邊嬉戲捉螺。附近還有農人曬魚幹、織漁網、插秧苗。
我在湖邊遇見一位說書人,正講述著“火神化龍、娶妻於湖”的古老傳說。他說:“我們這地,有火有水,有神也有你。”
我聽完故事,給了孩子們一人一塊糖,他們說:“叔叔,你也講一個吧。”
我說:“我講的,是你們長大的樣子。”
我寫下:
“商丘的水,不是鏡麵般的妝容,
是故事裏泡大的童年,是日子裏泛起的溫柔;
她不是驚豔,是恒久。”
六、火與城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周口
五天商丘之行,我從火神台走進古書院,從商祖陵走入城牆根,從烈火走到軟水,從祭祖走到日常。
這是一座內斂的城市,
她沒有豎起金戈鐵馬的大旗,
卻在泥土、紙頁、磚牆、爐火中,一點一點鋪展開了我們文明的底色。
她不喧嘩、不閃耀、也不矯飾,
她隻是輕輕點燃一盞火,然後守住那盞燈——直到今天。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商源聖地、火文化根脈、漢儒遺風之間鄭重落筆:
“第206章,商丘已記。
她是一把文明點燃的火,
也是千年傳承未散的光。”
下一站,是周口。
我要繼續沿著中原文化的核心脈絡前行,去那座被稱為“中華姓氏祖庭”的地方,聽聽伏羲女媧的神話餘韻,看看太昊陵下,河流如何講述關於‘人’的起源。
我合上筆記,輕聲說:
“火已傳人,姓將歸根——周口,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