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駐馬店:驛路千年,山川有聲,在豫南大地上寫下腳步與詩

字數:3632   加入書籤

A+A-


    我是吳阿蒙。
    當列車穿越沙澧平原,進入豫南丘陵的邊緣,一座被譽為“中原糧倉”“華夏驛都”的城市,緩緩映入眼簾。
    駐馬店。
    她沒有宏大的城牆遺址,也不以古都聞名;她沒有高聳的地標樓宇,也不以潮流引人目光。但她有曆史,有脈絡,有腳印,有回音。
    這是一座曾為“驛站之都”的城市,是中原腹地的運輸重鎮,是嵖岈山下的自然之鄉,是詩人餘光中筆下“低處的中國”,更是一座深藏故事、緩慢開卷的城。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山水相依、農耕為本、驛路交織之地鄭重落筆:
    “第209站:駐馬店。
    她是一座沒有喧囂的驛站,
    卻承載著萬千過客的沉靜與歸心。”
    一、板橋故裏:詩與田的縫隙中落筆
    我第一站,去了板橋鎮。
    這不是一個景區,卻是一塊詩意生活的土壤。這裏是中國著名書畫家鄭板橋的先人居地,也是餘光中祖上的原鄉。
    小鎮沿河而建,院落深深。我在一戶姓鄭的人家門前停下,老人正打掃庭院,牆上貼著一副對聯:“咬得菜根香,坐看雲卷舒。”
    他笑著對我說:“我們這地,不富,但從來不懶。”
    我坐在他家院子裏,喝了一碗熱茶,窗外的麥田正綠。
    我寫下:
    “駐馬店的根,不在宮殿樓台,
    在一口老井,一片菜園,一段家史;
    她不炫才,卻有底蘊。”
    二、嵖岈山:奇石中的柔與剛
    第二日,我登上了嵖岈山。
    這座因奇峰怪石而聞名的山,被譽為“中原盆景”。山不高,卻極富韻律,石林如畫,洞天成趣。
    登頂時我遇見一對情侶,正在拍婚紗照。他們說:“來這兒拍,是因為想把‘日子像山一樣穩’留在照片裏。”
    我望向遠方,山間風過,石林無語,卻有一股厚重的安靜。
    我寫下:
    “駐馬店的山,不是雄偉壯麗的張揚,
    而是一步一步走出的踏實;
    她不為震撼而生,卻為陪伴而立。”
    三、驛城印跡:馬蹄未息,石道未斷
    駐馬店得名於“古驛馬之地”,是千年前驛路係統的核心樞紐之一。
    我來到市內“驛城遺址”舊地,一段殘存的驛道鋪著青石,路旁有驛亭遺跡。導覽員輕聲講述,這裏曾是八方來信、百國通關的必經之地。
    我閉上眼,仿佛能聽見馬蹄聲、郵吏呼號、卷簾聲響。
    我寫下:
    “駐馬店的曆史,不用高聲講述,
    她是石板路上的每一道轍痕;
    她讓你明白,‘送信’也是文明的一種。”
    四、農耕博物館與驛城區田野:泥土裏的時間記憶
    第三日,我來到駐馬店農耕文化博物館。
    館中陳列著古老的農具、犁耙、鐵鋤、車轅,以及老照片中的黃牛、水車、穀場。講解員說:“我們這兒是糧倉,泥土比黃金還值錢。”
    我隨後走入驛城區的一片麥田,田埂上站著一位正播種的農民,他說:“你說發展發展,可咱總得種地,不種,誰吃?”
    我寫下:
    “駐馬店的地,不是計劃中的資源,
    是被人一鍬一鍬翻熟的命脈;
    她不講浪漫,但教人紮實。”
    五、西平縣黃淮書屋:鄉土裏的文字種子
    最後一日,我去了西平縣。
    這裏有一處“黃淮書屋”,由當地教師義務建成,專為村裏孩子提供圖書與朗讀空間。我抵達時,正趕上一位年輕女教師在講《詩經》。
    孩子們圍坐在小木凳上,安靜聆聽。教室牆上貼著一行字:
    “讀書的人,不會被地名困住。”
    我寫下:
    “駐馬店的書,不在高校圖書館,
    而在田埂邊、豆腐攤後、雞鳴狗吠之間;
    她的詩,不高冷,卻能改變命運。”
    六、山石與麥粒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信陽
    五天駐馬店之行,我從農耕走進書香,從驛站走向茶館,從石頭走到泥地,從送信走進收心。
    這座城市不說宏圖偉業,
    但卻在時間的山脈中穩穩站住腳;
    她不爭高光,但她的土地、她的人、她的步調,
    把“日子”兩個字,寫得沉實可信。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豫南平原、嵖岈山麓、千驛交匯之地鄭重落筆:
    “第209章,駐馬店已記。
    她是一條路的延續,
    是一顆糧的成熟,
    是一種中國鄉鎮的踏實之美。”
    下一站,是信陽。
    我要南下,走進那片茶山疊翠、水氣溫潤的江淮之地,去看看“信陽毛尖”的香氣,能否穿透時間,溫暖每一個清晨未醒的夢。
    我提起行囊,輕聲說:
    “驛已留,茶將來——信陽,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