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信陽:雲上茶山,淮水春光,在翠意與書香之間舒展的篇章
字數:3635 加入書籤
我是吳阿蒙。
從駐馬店南下,列車翻越丘陵,穿過水渠與竹林,抵達信陽時,正值清晨。雲霧繚繞在遠山之間,淡白色的水汽仿佛一幅未收筆的水墨畫,暈染在這片江淮之地的肩頭。
這是信陽。
她是河南南部的一枚“綠紐扣”,連接著中原與江南,北望黃河文明,南接長江水脈。這裏盛產毛尖,水氣溫潤,群山環抱,是一座溫和、清秀、有記憶的城市。
茶香、書香、山水之香,一重重飄來,令人未飲先醉。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南北過渡、山河緩語、茶煙嫋嫋之地鄭重落筆:
“第210站:信陽。
她不是傳奇,卻是緩緩流淌的人間真意;
她不驚豔,卻能讓人安頓靈魂。”
一、南灣湖:霧起水落間的城市脈搏
我第一站,來到了信陽南灣湖。
這是淮河上遊的一片人工湖,但湖麵開闊如海,晨光照在水麵,金波閃動。沿岸楊柳低垂,遊船緩緩行駛。遠處山巒起伏,近處水鳥掠空,偶有茶農在岸邊提水洗葉。
一位釣魚人笑著對我說:“你要寫信陽,得從水寫起,我們的日子,全靠這水有滋有味。”
我坐在湖畔,喝了一口他用湖水泡的信陽毛尖,甘中帶微澀,入口回甘。
我寫下:
“信陽的水,不是奔騰咆哮的英雄詩,
是清晨一盞茶的溫柔敘述;
她不驚動世界,卻潤澤山河。”
二、溮河港毛尖茶山:霧氣之間的翠綠誓言
第二日,我登上溮河港的茶山。
這裏是信陽毛尖的核心產區。山路蜿蜒,梯田層疊,霧氣未散,茶樹如浪。一位年邁的采茶婦正在山坡間忙碌,她笑著說:“早上露水重,茶香足。”
她手法嫻熟,每摘一芽都帶著一種虔敬。我蹲下與她並排,看她將嫩芽投進竹簍,手上的動作像是千百年來不曾變過的禮儀。
我寫下:
“信陽的茶,不是奢華品鑒的標簽,
是風吹過山頭的聲音,是水氣入骨的味覺;
她不是姿態,是土地深情的一種回應。”
三、雞公山:中西並蓄的幽居歲月
我第三日登上了雞公山。
這是一座不高卻充滿傳奇的山,山中竟藏著一座曾經的“避暑療養區”,中西合璧的老別墅依山而建,青磚紅瓦,藤蔓纏繞,仿佛一個被時光封存的小世界。
我走進一棟廢棄的老別墅,牆上還有斑駁的英文標語和舊照殘跡。一位守山老人告訴我:“以前這裏是‘河南的小瑞士’,來住的人多了,山就有了故事。”
我寫下:
“信陽的山,不靠高度贏得敬意,
她靠每一棟房、每一棵樹,存下人的居與走;
她不做風景,而是安放故事。”
四、新縣將軍縣紀念館:革命血脈的低聲回響
信陽還是一座有“紅色血緣”的城市,尤其是新縣,被稱為“將軍縣”。
我去了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烈士紀念館,展廳裏一幅幅照片、一排排烈士名錄,密密麻麻如林如海。我站在一尊青年烈士雕像前,感受到一種無聲的重量。
一位講解員低聲說:“信陽的紅,不是宣傳口號,是走出來的。”
我寫下:
“信陽的血,不濃不烈,
她藏在靜默的山林裏,也藏在回鄉的清風中;
她不奪目,卻直指人心。”
五、信陽老街與書局:午後紙墨,傍晚炊煙
最後一日,我在信陽老街閑逛。
這裏沒有高樓遮天,卻處處是生活的痕跡。豆腐坊、布鞋鋪、老茶館、小書局……一切不招搖,安然生存。夕陽斜照,孩童嬉戲,書局裏一位老先生正撫著線裝書翻閱。
他看我進來,遞給我一本《淮南子》,說:“咱這裏的書,也有古意,你別嫌土。”
我接過書,覺得手心都有了溫度。
我寫下:
“信陽的書,不在出版量和榜單裏,
她在晨曦照進的書架上,在黃昏燈下的一盞茶;
她不博學術之名,隻講讀書之實。”
六、水與茶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南陽
五天信陽之行,我從湖邊走入茶山,從別墅走入祠堂,從烈士園走進書局。她不像繁城那般層層疊疊,但每一步都踏實;她不強調特色,卻自有清香。
這是一座被綠氣與霧氣包圍的城市,
她不大聲喧嘩,卻日日言說;
她讓人放慢腳步,卻不拖慢前行,
她是中原的出口,也是南國的前庭。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雲水之間、茶與火並重的江淮之地鄭重落筆:
“第210章,信陽已記。
她是一壺毛尖的回甘,
也是一份文明走南望北的溫度。”
下一站,是南陽。
我要西行,進入那片被稱為“諸葛臥龍地”的城,去看伏牛山的沉靜,聽臥龍崗的低語,再探一探中醫與武侯如何在一座城中並行千年。
我合上茶杯,輕聲說:
“茶已溫,策將起——南陽,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