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政治智慧

字數:4325   加入書籤

A+A-


    張海峰走上台的那一刻,眼前的世界仿佛突然發生了變化。
    金碧輝煌的會場消失了,那些西裝革履的領導、學者、記者統統不見了。
    他看到的,是自己熟悉的場景。
    城南物流園那塊破舊的廣場,斑駁的水泥地上佇立著一排排沾滿油漬的塑料凳,下麵坐滿了身穿工裝的工友。
    老李頭的安全帽還帶著撞痕,小王手上纏著繃帶,劉小雨,那個他暗戀的紡織女工,站在人群最後,朝他靦腆地笑著。
    耳邊傳來鄭儀的聲音,似乎從很遠的地方傳來:
    “……很榮幸今天能和我朋友張海峰一起,向各位匯報基層法治的真實狀況。”
    張海峰的手指觸碰到了話筒,冰涼的金屬觸感讓他微微回神。
    會場還是那個會場,王振國依然坐在第一排,程安書的目光若有所思地投來,徐永康教授衝他鼓勵地點頭。
    但此刻的張海峰,已經感覺不到緊張了。
    鄭儀站在講台側方,看著張海峰挺直的背影,心中的大石終於落地。
    他的工人兄弟不再顫抖,聲音不再遲疑,那雙粗糙的手穩穩握住話筒,講述著最真實的基層困境。
    “我是張海峰,城南物流園的一名普通搬運工。今天站在這裏,不是作為一個學者,而是作為一個被法律照耀過,也摔打過的人。”
    台下,王振國的身體微微前傾,目光專注;程安書若有所思地摩挲著下巴;徐永康教授露出欣慰的笑容。
    而鄭儀,卻在眾人注意力都集中在張海峰身上時,悄無聲息地攥緊了拳頭。
    他以為自己不會緊張。
    重生以來,他曾以為憑借前世的經驗,這一世的每一步都能走得遊刃有餘。但此刻,站在命運的轉折點上,他的掌心竟已經滿是冷汗。
    因為這場發言,不僅僅關乎一個論壇的成敗。
    它是投石問路的試探,
    是向王振國展示能力的舞台,
    更是向程安書證明自己的機會。
    前世的他蹉跎半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卻最終一事無成。而今天,他終於站在了命運的杠杆上,隻待一個支點,便能撬動整個未來。
    張海峰的發言結束,台下反應微妙。
    工友們的故事、維權過程的艱辛、某些部門的推諉……這些尖銳的現實讓會場陷入短暫的沉寂。前排領導的臉色各異。
    王振國若有所思地記錄著,徐永康教授微微頷首,而程安書則表情平淡,看不出喜怒。
    掌聲響起,但遠不如前幾位學者那般熱烈。顯然,張海峰的大實話觸動了某些敏感神經。
    該鄭儀上場了。
    他緩步上前,輕輕拍了拍張海峰的肩膀,低聲說:
    “講得很好,接下來交給我。”
    站到話筒前,鄭儀沒有急著開口,而是環視全場,目光沉穩地掃過每個人的臉,尤其是前排那些掌握權力的人。
    他太清楚了——政治不是隻要講真話就行,要有手段、有規矩、要動腦子。
    現在,輪到他善後。
    鄭儀清了清嗓子,溫和而堅定的聲音在會場響起:
    “感謝張海峰同誌帶來的基層視角。正如他所展示的,我們法治建設的最後一公裏,仍然麵臨著許多現實的困難...”
    他沒有直接否定張海峰的觀點,而是巧妙地將其轉化為政策優化的切入點。
    這正是鄭儀前世為官積累的政治智慧,既要為底層發聲,又要給決策者台階。
    “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
    鄭儀的話術開始轉折。
    他列舉了幾項具體的惠民政策,將問題從“體製問題”轉化為“執行過程中的銜接不到位”。這樣既保留了張海峰發言的核心價值,又避免了過於尖銳的矛盾。
    “...這讓我們更加堅信,在現有製度框架下,通過優化執行細節、加強基層法治隊伍建設,完全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台下,程安書緊繃的眉頭已經舒展開來。王振國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著什麽。
    鄭儀用餘光掃過全場,繼續道:
    “建議建立"基層法治觀察員"製度,讓更多像張海峰這樣的同誌能夠及時反映問題...”
    這個提議既呼應了張海峰的發言,又給出了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更重要的是,它為高層提供了一個既能了解真實情況,又不會動搖體製的緩衝帶。
    鄭儀的聲音沉穩有力,每一句話都精準踩在政策與現實需求的平衡點上。
    “基層法治的關鍵不在於立法有多完善,而在於執行有多到位。”
    他拿出了一份詳盡的數據分析,這是前世他任基層公務員時整理的痛點,更是重生後走訪物流園的實證研究。
    “建議建立‘農民工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由司法部門聯合工會、律協,定點派駐法律顧問。”
    “推動勞動仲裁程序簡化試點,對事實清楚的欠薪案件,實行‘48小時受理’製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
    每一句話都切中要害,每一條建議都直擊現行體製下可優化的空間。
    他既沒有否定張海峰反映的問題,又給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讓領導既看到了問題,又看到了政績的可能性。
    會場的氣氛逐漸熱絡起來。
    前排,王振國停下記錄的筆,抬頭看向鄭儀的眼神已經帶上欣賞;徐永康教授摸著胡子,眼中滿是欣慰;程安書雖然表情依舊平靜,但微微前傾的身體語言暴露了他的興趣。
    周慕雲坐在台下,表情不再是那般的不在乎。
    他本來隻是例行公事來參加這個論壇,畢竟林家和新誠集團都需要掌握政策風向。
    在他眼裏,這種場合不過是學者們的清談,政客們的表演,真正關鍵的東西從來不會在這種公開場合討論。
    可鄭儀的發言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年輕人。
    那不是書呆子的空談,也不是馬屁精的奉承,而是紮根現實的政治智慧。
    他想起林誌遠曾不屑地評價鄭儀:
    “一個會抱大腿的鳳凰男罷了。”
    但現在看來,這個評價顯然太過膚淺。
    台上,鄭儀正在總結:
    “法治建設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基層實踐。正如我和張海峰同誌的經曆所證明的,學者與工人、政策與執行、理想與現實,從來不是對立麵,而是法治進步的一體兩麵。”
    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周慕雲也跟著鼓掌,但嘴角的笑意卻逐漸轉冷。
    看來,林誌遠這次遇到的,不是個簡單的對手。
    喜歡權勢巔峰:分手後,我青雲直上請大家收藏:()權勢巔峰:分手後,我青雲直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