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22章 吹響新明州建設元年的號角

字數:6902   加入書籤

A+A-


    寒意料峭的正月十五剛過,明州市委大院裏的年味迅速被緊張的工作節奏取代。
    鄭儀辦公室的燈,總是亮到深夜。
    牆上新換了一幅巨大的明州城市地圖,上麵用不同顏色的記號筆標注著密密麻麻的符號。
    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區域被綠色覆蓋,新建或在建的大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用紅色標記,而藍色的圈則標注著規劃中的新興產業園區和城市新核心區。
    桌子上攤開著一份經過多次修改、厚達幾十頁的《關於全麵推進“新明州建設”的若幹實施意見(草稿)》,旁邊還堆著一疊城投集團呈報的《城市更新第二階段規劃方案》。
    方案內容極為宏大:
    以已經完成改造、提升了基礎承載力和人居環境的舊城區為依托,逐步向外圍具備發展潛力的區域拓展。
    重點不再是縫縫補補的“改舊”,而是有前瞻性地“逐步立新”。
    包括規劃建設現代化的中央商務區、升級改造傳統工業園、打造濱水生態廊道和發展智慧城市管理等四大核心板塊。
    會議室裏,坐著發改、規劃、財政、城投等關鍵部門的負責人。
    鄭儀站在投影屏前,語氣沉穩而有力:
    “過去一年,我們以城投集團為主體,完成了對明州老城區十七個重點片區的改造升級,惠及居民近十萬戶。
    成效顯著,贏得了群眾口碑,也得到了省委的肯定。”
    “但我們絕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改造隻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什麽?是釋放被落後基礎設施和雜亂環境束縛的城市潛力和民生活力!”
    “我們拆除的是危房違建,疏通的是城市脈絡,但最終目的,是要在這片煥然一新的土地上,創造出新的價值!新的增長極!”
    他按動遙控器,投影屏上顯示出新的規劃圖。
    “第二階段,我們的核心任務是:從改造到創造。”
    “怎麽創造?”
    鄭儀的目光掃過全場。
    “就是要利用第一階段改造所釋放出來的土地資源、人口集聚效應和投資吸引力,順勢而為,推動城市功能更新和產業升級!”
    他指著圖中標注為“濱水生態廊道”的藍色區域。
    “比如這裏,原本是混雜的城中村和老舊廠區,基礎設施落後,環境髒亂差。”
    “經過改造,環境提升了,交通便利了,公共服務配套完善了,那麽,接下來,就要在這些‘熟地’上,植入新的產業、新的業態、新的生活方式!”
    “我們不僅要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條件,更要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就業機會、更高的生活品質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他詳細闡述了第二階段的實施路徑:
    以城投集團為主導,引入社會資本,共同開發建設。”
    “城投集團的角色,也要從之前的‘改造主力軍’,轉變成為‘城市綜合運營商’!”
    “城投集團不僅要繼續承擔政府賦予的公共職能,更要探索市場化、可持續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模式”
    “資金方麵,除了之前爭取的上級補助、市財政配套和城投自籌的部分資金外,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商業地產開發、產業園區運營、持有物業租賃等多種方式,實現自我良性循環發展。”
    “我們手裏,現在掌握著大量已經完成改造、價值得到顯著提升的區域。”
    “這些區域,就像一塊塊經過深耕、施肥的沃土,現在,是時候播下新的種子了。”
    他看向坐在前排的陳默。
    “城投集團,有沒有信心?!”
    陳默立刻站起身,朗聲答道:
    “有!”
    “城投集團全體幹部職工,將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決完成好第二階段的任務,為‘新明州’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有!”
    會場內響應聲此起彼伏,氣氛熱烈。
    鄭儀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了鄭重的神色。
    “這第二階段的難度和複雜性,遠高於第一階段。我們要麵對的,可能不再僅僅是物質空間的重塑,更是對城市發展模式、社會治理方式和民生保障體係的深刻變革和創新!”
    “這不是敲敲打打、修修補補就能完成的。”
    “它將觸及更深層次的利益調整,也將考驗我們的智慧、擔當和創新能力!”
    “我們要建設的‘新明州’,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的新城,更是一個發展理念新、產業結構新、城市功能新、生活品質新的未來之城!”
    “這需要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需要我們整個明州上下,同心協力,攻堅克難!”
    “同誌們,‘新明州建設元年’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昂揚的鬥誌,投入到這場偉大的建設實踐中來!”
    初春的陽光灑在明州大地,護城河兩岸新栽的垂柳已抽出嫩芽。
    城投集團二期規劃的啟動,就像在剛剛深耕好的沃土上,撒下了一把生機勃勃的種子。
    這些種子很快破土、開始成長,
    首先是活力。
    二期規劃不再是單純的住宅改造,而是重點引入“社區生活圈”,除了改善民生,更要激發市場。
    最典型的例子是老棉紡廠家屬院片區。
    這裏曾是明州最典型的“老、破、小”區域,房屋老舊,道路狹窄,配套設施嚴重不足。
    經過一期的改造,道路拓寬了,管線入地了,樓房外立麵翻新了,還增加了社區食堂、養老院、兒童樂園……
    這些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本身就能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如廚師、護理員、圖書管理員等。
    更重要的是,這些新建的沿街店鋪和社區商業中心,吸引了眾多商家入駐,創造了持續的稅收。
    城投集團利用自身優勢,成立了專門的社區商業運營公司,統一規劃、招商、管理。
    在避免了改造後商業無序發展的問題的同時又形成了良性的商業生態。
    一個煎餅攤的大媽笑著說:
    “以前這地方,鳥不拉屎!現在好了,人多,生意也好做了!”
    其次是消費。
    城投集團在一期改造中,就特別注意保留和提升商業價值。
    在二期規劃中,這一點更是被提升到戰略高度。
    比如,在改造後的和平路步行街,引入了不少知名連鎖品牌和老字號,同時,也扶持了一批本地的特色小吃、手工藝品店。
    甚至,他們還聯合文旅部門,打造了幾條特色商業街區,比如“明州老味兒”美食街、“匠人工坊”文創街……
    這些特色街區,不僅吸引了本地的居民回流消費,也成為了周邊縣市區,甚至少量外地遊客的打卡地。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
    根據城投集團的統計,一期改造完成的十七個重點片區,光是新增的商業麵積就超過了二十萬平方米。
    這些商業設施的繁榮,極大地活躍了周邊區域的經濟。
    城投集團牽頭,整合周邊的商業資源,打造了“夜食”、“夜購””夜遊”等項目。
    “夜間消費”帶來的收入,在城投集團的總營收中占比越來越高。
    不僅彌補了之前的投入,甚至開始為集團貢獻持續的利潤。
    最後,就是文化。
    在鄭儀的理念之中,文化與歸屬是緊密相連的。
    城投集團在推進改造時,不是簡單地推倒重建,而是有意識地保留和挖掘地域文化特色。
    比如在紅星巷改造時保留了原有的青石板路和部分老建築風貌,隻是內部做了現代化升級。
    比如在青漢街道的改造中,城投集團不僅保留了老戲台,還將其修葺一新,並聯合市文化館,定期組織民間劇團、曲藝社前來表演。
    起初是免費的。
    慢慢地,隨著人氣的聚集,竟然有外地的遊客慕名而來。
    他們覺得,這種“修舊如舊”的手法,加上引入的確實地道的本地小吃和文化體驗,比很多千篇一律的商業街更有吸引力。
    特別是那個民間“草台戲班”,原本隻是在鄉間紅白喜事上表演,現在竟然成了“固定節目”。
    每周末,戲台前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唱的是明州本地的老戲,雖然很多年輕人聽不懂,但那熱鬧的鑼鼓點,演員們色彩鮮豔的行頭,咿咿呀呀的唱腔,雖然不是陽春白雪,卻是真真切切的煙火人生,是一地方獨特的人文底蘊,是讓漂泊者找到根的感覺。
    這種文化歸屬感,才是維係一座城市長久活力的靈魂。
    而且,這種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成為獨特的商業品牌和旅遊看點。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打鐵花”。
    這在古代是祭祀祈福的儀式,後來演變成民間節慶的表演項目。
    但因為有一定危險性,加上後繼乏人,幾乎已經失傳了。
    但在鄭儀的授意下,城投集團通過各種渠道,竟然真的找到了一個還會這門手藝的老人家,組織年輕人學習、排練。
    首次公開表演是在城投集團新改造完成的和平廣場。
    當燒紅的鐵水被奮力擊打到空中,化作漫天流星般璀璨的鐵花,在夜空中綻放、熄滅,如此反複,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
    廣場上擠滿了觀看的人群,喝彩聲、驚歎聲此起彼伏,氣氛熱烈。
    “打鐵花”的視頻和照片,迅速在網絡上刷屏。
    “太震撼了!這才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
    “這才是有根的城市!”
    各種讚譽紛至遝來。
    省裏的媒體,甚至中央的媒體,都對明州的城市更新和文化傳承相結合的模式,進行了深度報道。
    明州,這個以往在外界印象中有些“土氣”、發展滯後的城市,仿佛在一夜之間,成了“城市更新兼顧文化傳承”的典範。
    有慕名而來的投資商,竟然看中了這看似“老舊”的文化價值,提出要與城投集團合作,打造一個以“明州非遺文化”為主題的產業園區!
    將那些瀕臨失傳的技藝,變成看得見、摸得著、能體驗的商品和服務!
    這種結合,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文化傳承得到了活態保護和發展,同時催生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甚至帶動了文創、旅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看到城投集團的模式取得成功,並且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那些原本持懷疑態度或暗中阻撓的聲音,也漸漸消失了。
    實力麵前,一切魑魅魍魎,在絕對的力量麵前都無從施展。
    隨著明州城市麵貌的改善、文化品牌的打響、商業繁榮度和美譽度的提升……
    鄭儀的威信,也隨之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他現在不僅是名義上的市委第一副書記、實際上的接班人,更是明州發展事實上的“掌舵人”。
    他的施政理念、他的城市經營哲學,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明州的方方麵麵。
    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這座古老而又重新煥發生機的城市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