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77章 難以質疑,也質疑不了

字數:9548   加入書籤

A+A-


    三天後,明州市委常委會會議室。
    橢圓形的紅木會議桌擦得一塵不染,每個座位前都擺放著名牌、茶杯和會議材料。
    上午九點整,市委常委們陸續抵達。
    走在最前麵的是市長張林,他依舊是一副沉穩幹練的樣子,與相熟的常委點頭致意。
    緊隨其後的是市委副書記,但這個位置目前空缺——自從鄭儀由副書記晉升書記後,省委尚未任命新的專職副書記,相關工作暫時由鄭儀和張林共同承擔。
    這個空缺,也讓常委會的格局多了一絲微妙的變數。
    接著進來的是市紀委書記趙慶隆。
    他身材高大,麵容嚴肅,眉宇間自帶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
    他是紀檢係統出身,辦案鐵麵無私,空降到明州擔任紀委書記,顯然是省委看重其原則性和執行力,意圖借助他的力量,整飭明州吏治。
    他進來後隻是微微頷首,便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不多言語。
    然後是市委組織部長秦勝。
    他顯得更為儒雅一些,長期在省委組織部工作的經曆,讓他熟悉幹部政策,精於人事布局。
    被放在明州組織部長這個關鍵位置上,使命就是為鄭儀接下來的施政,配備一支得力可靠的幹部隊伍。
    他臉上帶著慣有的溫和笑容,與幾位常委寒暄了幾句。
    政法委書記、宣傳部長、統戰部長、市委秘書長等常委也相繼入座。
    秘書長姓王,是位經驗豐富的老同誌,主要負責市委機關日常運轉和協調,為人低調務實。
    此外,還有兩位非常委的副市長列席會議。
    整個班子,呈現出一種“新舊搭配、以新為主”的格局。
    鄭儀、張林、趙慶隆、秦勝這幾位核心成員,都是上次市委換屆時,由省裏精心選派下來的“新血”,是推動“新明州建設”和未來改革的中堅力量。
    而其他幾位常委,則多是明州本地成長起來的幹部,或是在明州工作多年的“老明州”,他們熟悉情況,但也可能帶有一定的本土色彩和固有思維。
    這種結構,既保證了市委班子的戰鬥力和執行力,也麵臨著如何進一步凝聚共識、減少內耗的挑戰。
    九點零五分,會議室側門打開,鄭儀邁著沉穩的步伐走了進來。
    全體常委立刻停止了交談,目光齊刷刷地聚焦到他身上。
    “書記!”
    眾人紛紛起身。
    “同誌們請坐。”
    鄭儀走到會議桌頂端的主位坐下,雙手虛按了一下,語氣平和卻自帶威嚴。
    會議室內安靜下來。
    鄭儀環視一圈,目光掃過每一位常委的臉龐,算是無聲的問候。
    他的視線在空缺的副書記位置上略作停留,隨即移開。
    “現在開會。”
    鄭儀開門見山,聲音清晰。
    “今天常委會的議題主要有三項……”
    他照例先通報了幾項需要常委會知曉或履行程序的一般性議題,這些議題討論得很快,大家都沒有太多異議,順利通過。
    很快,會議進入了核心議題——研究幹部調整方案。
    組織部長秦勝拿起早已準備好的材料,開始匯報。
    他先介紹了一下本次幹部調整的總體考慮,主要是結合班子建設和工作需要,對部分崗位進行優化配備。
    然後,他開始逐一介紹具體擬調整人選。
    “……考慮到清江區區長崗位空缺時間較長,區政府工作亟待加強,根據工作需要和幹部表現,建議由市委辦公室副主任周揚同誌,任清江區區委委員、常委、副書記,提名為清江區區長候選人……”
    秦勝的聲音平穩,但在念到周揚的名字時,會場裏還是出現了一絲極其細微的騷動。
    幾位常委的表情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周揚?
    鄭書記的秘書?
    直接放到清江區當區長?
    雖然隻是“提名為候選人”,還需要經過人大程序,但誰都知道,這基本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這個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是,周揚畢竟缺乏基層主官經驗,一步到位擔任區長,步子邁得不算小。
    情理之中的是,作為市委書記最信任的秘書,得到重用是必然的,清江區雖然基礎差,但正因如此,安排過去阻力也小。
    大家的目光不約而同地投向了鄭儀。
    鄭儀麵色平靜,看不出任何情緒,隻是專注地聽著秦勝的匯報。
    秦勝匯報完畢,按照程序,需要與會常委發表意見。
    會議室裏出現了短暫的沉默。
    這種涉及重要人事安排的議題,尤其是像周揚這樣敏感的人選,第一個發言的往往很重要,會定下基調。
    市長張林清了清嗓子,率先開口:
    “我談點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作為市長,他的意見分量很重。
    “周揚同誌長期在市委機關工作,政治素質過硬,組織協調能力強,特別是在鄭書記身邊工作期間,表現出了很高的綜合素質,大家都是看到的。”
    張林先肯定了周揚的優點,這是必要的鋪墊。
    “清江區目前的發展確實麵臨一些困難,需要一位有幹勁、有思路的年輕同誌去打開局麵。派周揚同誌去,體現了市委對清江區工作的高度重視,也是對我們年輕幹部的信任和培養。”
    他話鋒一轉,語氣變得謹慎。
    “當然,周揚同誌缺乏基層主官的經驗,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短板。到了清江之後,需要盡快轉變角色,深入基層,虛心學習,也希望清江區委特別是區委書記錢大勇同誌,能夠多幫助、多支持他。”
    張林的發言,總體上是以支持為主,但也委婉地指出了周揚的不足,表達了期望。
    這符合他一貫的風格,也給了其他常委表態的空間。
    張林說完後,會場又安靜了幾秒鍾。
    紀委書記趙慶隆扶了扶眼鏡,聲音洪亮地開口:
    “我同意張林市長的意見。”
    他說話向來直接。
    “周揚同誌我是了解的,原則性強,守規矩,是個好苗子。清江區情況複雜一點,正好可以磨練磨練。我們紀委也會關注那邊的政治生態,為發展保駕護航。”
    趙慶隆的表態,簡短有力,重點是強調紀律和監督,這也符合他的身份。
    組織部長秦勝自然是完全讚同,他又補充了幾句關於周揚考察情況的說明。
    接下來,其他幾位常委也陸續發言。
    大多數人都表示了讚同,畢竟這是書記提議的人選,隻要沒有原則性問題,通常不會有人明確反對。
    但也有人在表示同意的同時,提出了一些希望和建議,比如希望周揚注意工作方法,處理好與區委書記的關係等等。
    整個過程,鄭儀始終沒有插話,隻是認真地聽著每個人的發言,偶爾在筆記本上記錄一下。
    他知道,這種程序上的“一致通過”,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真心認同。
    有些意見,是放在桌麵上的;有些想法,是藏在心裏的。
    但這本身就是政治生活的常態。
    隻要大方向一致,具體問題可以在工作中逐步解決。
    “大家對周揚同誌的任職安排,還有其他意見嗎?”
    鄭儀見眾人發言完畢,環視一圈,緩緩開口。
    會場無人應答。
    “好,那就原則通過。請組織部按程序辦理。”
    鄭儀一錘定音。
    周揚的任職,就此敲定。
    秦勝繼續匯報接下來的幾個人事調整方案,都比較常規,討論得很快。
    所有人事議題結束後,鄭儀喝了口茶,將會議引向了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議題。
    “下麵,我們討論一下關於謀劃設立‘明州高質量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初步構想。”
    此言一出,會場的氣氛頓時變得更加凝重。
    所有人都知道,這才是今天常委會的重頭戲。
    是決定明州未來幾年發展方向的關鍵一役!
    鄭儀沒有讓秦勝匯報,而是親自來闡述。
    他簡要介紹了這個構想提出的背景,主要是基於國家“十五五”規劃導向、省委特別是徐誌鴻書記的指示精神,以及明州自身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
    然後,他重點闡述了試驗區的戰略定位、主要目標和需要探索突破的重點領域。
    常委們都聽得非常認真。
    “……關於試驗區的空間布局和實施路徑,我初步有一個想法,提出來請大家討論。”
    鄭儀走到了掛在牆上的大幅市地圖前。
    “我們是否可以考慮,采取‘核心區+聯動區’的模式?”
    他的手指,精準地點在了地圖上的兩個區域。
    “將‘核心區’,劃定在臨川新區和市高新區這兩個板塊!”
    “理由主要有幾點:”
    “第一,高新區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和創新氛圍,是現成的引擎;臨川新區空間廣闊,土地資源豐富,具備承載大項目、實現產城融合的優勢。兩者相鄰,可以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第二,臨川縣委書記劉航同誌,大局意識強,執行力強,能夠有力保障核心區建設的順利推進。”
    說到這裏,鄭儀特意停頓了一下,目光掃過眾人,最後落在了組織部長秦勝的臉上。
    “第三,陳匣同誌在臨川掛職副書記期間,表現突出,展現了很強的改革意識和操作能力。我的想法是,可以考慮由陳匣同誌兼任這個即將設立的試驗區管委會主任,依托臨川新區平台,統籌核心區建設,並輻射帶動高新區發展。”
    “這樣一來,可以充分發揮陳匣同誌的長處,也便於與劉航同誌形成合力。”
    鄭儀的話音落下,常委們的臉上,表情各異,但眼底深處,都迅速閃過一抹了然的光芒。
    陳匣,那個從市委政研室下去、被鄭書記寄予厚望的年輕人,兼任試驗區管委會主任。
    劉航,那位在臨川深耕多年、作風強硬的縣委書記,全力配合。
    這一連串的安排,環環相扣,意圖明確,指向清晰。
    這哪裏是什麽“初步想法”或者“提請大家討論”?
    這分明是市委書記經過深思熟慮後,已然成型的戰略布局!
    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在官場摸爬滾打多年的精英,瞬間就洞悉了鄭儀這番話語背後蘊含的真實意味。
    這不是商量,是定調。
    不是征詢意見,是宣告方向。
    所謂的“常委會討論”,更多是履行一個必要的民主決策程序,是為了統一思想,凝聚共識,而不是真的要推翻或者大幅度修改一把手的核心意圖。
    這就是現實。
    一把手的權力和權威,在常委會這種最高決策場合,是難以質疑,也質疑不了的。
    尤其是像鄭儀這樣,剛剛經過黨校深造、被省委寄予厚望、正式執掌一方權柄的強勢書記。
    他的意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就代表著市委的意誌。
    短暫的沉默之後,市長張林率先打破了沉寂。
    他輕輕咳嗽了一聲,臉上露出恰到好處的讚同之色,語氣沉穩地開口:
    “鄭書記的這個構想,我認為非常好!”
    他首先定了性。
    “將核心區放在臨川新區和高新區,定位精準,優勢互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由陳匣同誌來牽頭負責試驗區的具體推進工作,人崗相適,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專業特長和改革銳氣!”
    “劉航同誌在臨川根基深厚,有他坐鎮保障,核心區的建設一定能順利推進!”
    張林的表態,幾乎是完全複述並肯定了鄭儀的核心思路,沒有提出任何實質性的修改意見。
    這就是一種高明的政治智慧。
    既然無法改變,不如順勢而為,積極支持,將自己與書記的決策綁定,共同承擔責任,分享可能的政績。
    張林說完,目光掃過其他常委,像是在引導氣氛。
    紀委書記趙慶隆緊接著發言,言簡意賅:
    “我同意鄭書記和張市長的意見。試驗區建設是大事,紀委將堅決履行職責,為改革保駕護航,確保在陽光下運行。”
    他的表態,重點在於強調紀律和監督,符合身份,也表明了對這項工作的支持態度。
    組織部長秦勝自然是全力擁護:
    “鄭書記的布局高瞻遠矚!陳匣同誌在臨川的表現有目共睹,由他來擔此重任,有利於試驗區的快速啟動和高效運轉。組織部堅決支持,並會做好相關的幹部保障工作。”
    其他常委見狀,也紛紛跟進發言。
    政法委書記表示要為企業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宣傳部長表示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改革創新氛圍;統戰部長表示要調動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的積極性……
    幾乎所有人都從自己分管的角度,表達了支持和配合的態度。
    整個討論過程,呈現出一種罕見的“高度一致”。
    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甚至沒有人提出需要“再研究研究”或者“謹慎考慮”之類的緩衝性建議。
    大家心照不宣,都明白在這個關鍵問題上,與一把手保持高度一致,是最明智的選擇。
    鄭儀靜靜地聽著眾人的發言,臉上始終保持著平靜的神色。
    對於這種局麵,他早有預料。
    他提出這個方案,本身就經過了充分的權衡和準備,具有相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並非一時興起的空想。
    再加上他作為市委書記的權威,獲得常委會的支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他要的,就是這種“統一思想、快速決策”的效果。
    改革不等人,機遇稍縱即逝。
    他需要的是一個能夠高效執行他戰略意圖的班子,而不是一個爭論不休、議而不決的論壇。
    等到所有常委都發言完畢,鄭儀環視全場,做了總結性發言。
    他的語氣沉穩而有力:
    “感謝同誌們的支持!大家的意見很中肯,也很有建設性。”
    “設立‘高質量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是明州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省委交給我們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也是明州實現轉型升級、浴火重生的關鍵一招!”
    “核心區的布局和人事安排,隻是第一步。接下來,任務更重,挑戰更多。”
    “希望同誌們切實扛起責任,按照分工,密切配合,主動作為,共同把這項事關明州長遠發展的大事辦好、辦實、辦出成效!”
    “市委辦要牽頭,盡快根據今天常委會討論的意見,完善方案,形成正式文件,報省委審批。”
    “各相關部門要提前謀劃,主動對接,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
    “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