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84章 “二號首長”

字數:7053   加入書籤

A+A-


    定了!
    就這麽定了!
    一場牽動無數人心弦、引發無數人活動的市委書記秘書人選之爭,竟然以這樣一種近乎平淡的方式,落在了一個事前最不被看好的年輕人身上!
    沒有激烈的討論,沒有複雜的權衡,甚至沒有給他這個秘書長太多置喙的餘地。
    鄭書記就這麽幹脆利落地拍板了。
    王秘書長壓下心頭的震動,連忙躬身應道:
    “是,鄭書記!我明白了!我這就安排!”
    “嗯。”
    鄭儀點了點頭。
    “盡快辦理相關手續。讓他……下周一來報到吧。”
    他的語氣依舊平淡,仿佛隻是安排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是!請鄭書記放心!”
    王秘書長不敢怠慢,立刻退出去著手安排。
    幾天後,一紙低調的調令,從市委組織部發出,飛向明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經市委研究決定,趙希言同誌任中共明州市委辦公室副主任(試用期一年),免去其明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職務。”
    沒有提及“擔任鄭儀同誌秘書”的字樣。
    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市委辦公室副主任這個職位,就是為服務市委書記而設的。
    趙希言,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開發區辦公室主任,一躍成為了明州官場最炙手可熱的“二號首長”!
    消息傳開,自然又是一番暗流湧動,議論紛紛。
    有驚訝,有不解,有羨慕,也有嫉妒。
    但更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名叫趙希言的年輕人,試圖找出他之所以能脫穎而出的“秘密”。
    而對於趙希言本人來說,接到調令的那一刻,他站在開發區管委會那間熟悉的辦公室裏,久久無言。
    巨大的衝擊和前所未有的壓力,瞬間席卷了他。
    喜悅嗎?
    有的。
    這無疑是組織上對他能力和品行的最大認可,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機遇。
    惶恐嗎?
    更有。
    市委書記秘書,這個崗位責任太重,要求太高,牽涉太廣。
    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勝任,不知道自己能否承受那份無處不在的關注和壓力。
    他想起了鄭書記那句看似平淡的“回去好好工作”。
    原來,那真的不僅僅是一句客套話。
    命運的車輪,就這樣以一種他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然加速,將他推上了一個全新的、充滿挑戰與未知的舞台。
    他沒有時間沉浸在複雜的情緒中。
    交接工作,熟悉新的環境,適應新的角色……
    一切都需要他快速完成。
    他再次拿出了當年複讀考大學時的那股狠勁,強迫自己迅速冷靜下來,投入到新的挑戰中。
    而就在趙希言悄然完成角色轉換,開始熟悉市委大院錯綜複雜的人事和運轉規則時,明州政壇的另一件大事,也正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速推進。
    鄭儀在常委會上力主推動的“明州高質量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在經過緊鑼密鼓的方案完善、部門協調和上報審批後,終於獲得了省委的原則性同意!
    雖然正式的批文和詳細的政策清單還需要時間,但“原則同意”這四個字,如同一聲發令槍響,標誌著這項承載著明州未來希望的宏大工程,正式進入了落地實施的快車道!
    明州市委、市政府立刻行動起來。
    成立了由鄭儀親自擔任組長,張林市長擔任第一副組長,相關市委常委、副市長為成員的高規格領導小組。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簡稱“試驗區辦公室”,與先前確定的試驗區管委會籌備組合署辦公。
    而管委會主任兼籌備組組長的人選,也毫無懸念——正是先前在臨川縣掛職副書記、表現出色的陳匣!
    這日,陳匣結束了為期半個月的外出考察,風塵仆仆地返回明州。
    他此行是帶領一個精幹的小組,專程赴南方幾個改革前沿城市的試驗區學習取經。
    收獲頗豐,也感觸良多。
    飛機一落地,他連行李都沒來得及放回住處,便直接讓司機開車趕往市委大院。
    他要第一時間向鄭儀書記述職,匯報考察成果和自己的思考。
    車子駛入市委大院,陳匣快步走向主辦公樓。
    他的步伐穩健有力,眼神銳利,透著一股幹事創業的急切和興奮。
    試驗區這塊“大蛋糕”終於落到了他的手裏,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展拳腳,幹出一番成績來證明自己,也不辜負鄭書記的信任。
    來到鄭儀書記辦公室所在的樓層,陳匣熟門熟路地走向那間熟悉的辦公室。
    卻在門口,被一位陌生的年輕人攔住了。
    “您好,請問您找鄭書記有什麽事?”
    年輕人站在辦公室外間的秘書工位旁,語氣平和,麵帶微笑,但姿態卻是不卑不亢的阻攔。
    陳匣愣了一下,這才注意到,原來周揚的位置,已經換人了。
    他快速打量了一下眼前這個年輕人。
    三十歲上下,個子不算很高,但身姿挺拔。
    穿著合體的白襯衫和深色西褲,戴著副無框眼鏡,麵容清秀,眼神沉靜。
    這就是新任的市委書記秘書,趙希言?
    陳匣心中瞬間閃過關於這個年輕人的零星信息:
    京城大學高材生,開發區出來的,據說背景簡單,能力不錯,是鄭書記親自點的將。
    他立刻調整了表情,臉上露出客氣的笑容:
    “是趙主任吧?你好,我是陳匣,試驗區管委會的。我剛從外地考察回來,有重要情況需要向鄭書記當麵匯報。”
    他的語氣帶著幾分自然而然的熟稔和急切,試圖拉近距離,並強調事情的重要性。
    趙希言看著眼前這位風頭正勁的“試驗區新貴”。
    陳匣的名字,他自然不陌生。
    在他入職前惡補鄭書記關於試驗區規劃的講話和文件時,就多次看到過這個名字。
    知道他是鄭書記頗為器重的年輕幹部,也是試驗區藍圖的關鍵執行者。
    此人年紀輕輕,但能在臨川“配合”劉航做出成績,得到鄭書記青睞,絕非等閑之輩。
    此刻見麵,果然感覺其言行舉止間,自信十足,甚至帶著幾分鋒芒。
    如同寶劍藏於匣中,雖未出鞘,但寒光已隱隱透出。
    “陳主任您好,久仰。”
    趙希言微微頷首,語氣依舊平和。
    “鄭書記正在裏麵和發改委的同誌談事情,估計還需要一點時間。要不……您先在旁邊會客室稍坐片刻?”
    他的安排合情合理,既說明了情況,也提供了解決方案。
    陳匣雖然心急,但也知道規矩。
    他看了一眼緊閉的書記辦公室大門,點了點頭:
    “好吧,那就有勞趙主任了。”
    “您客氣。”
    趙希言引領著陳匣,來到旁邊的小會客室,給他倒了杯水。
    “陳主任這次外出考察,想必收獲很大吧?”
    趙希言並沒有立刻離開,而是看似隨意地寒暄了一句。
    陳匣正憋著一肚子的話想向鄭書記匯報,此刻見到這位新上任的“二號首長”,也有心借機試探一下,看看這位新秘書的深淺,順便也能提前透透風。
    於是他接過水杯,笑著說道:
    “收獲確實不小!南邊那幾個地方,思想是真解放,膽子是真大!很多改革舉措,看得我們是又驚又喜,也倍感壓力啊!”
    他說話節奏很快,帶著一股幹事創業的激情。
    “比如他們在營商環境優化方麵,推出‘秒批’製度,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了難以置信的程度!”
    “還有在要素配置上……”
    陳匣侃侃而談,將他此行看到的、學到的精華部分,擇要說了出來,言語間充滿了對這些前沿做法的讚賞和急於在明州推廣的迫切。
    他一邊說,一邊觀察著趙希言的反應。
    他想看看,這位新秘書,是對這些具體的經濟改革舉措感興趣,還是一竅不通?
    趙希言安靜地聽著,臉上帶著淡淡的微笑,不時點點頭,表示在認真傾聽。
    但他的眼神始終平靜,沒有流露出太多的驚訝或興奮。
    直到陳匣說完,他才緩緩開口,語氣不疾不徐:
    “南方的經驗確實值得學習。不過,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每個地方的發展階段、資源稟賦、文化土壤都不同,完全照搬恐怕會水土不服。”
    他頓了頓,看著陳匣。
    “鄭書記多次強調,我們的試驗區,要探索的是符合明州實際、能夠解決明州實際問題的新路子。關鍵是要找準我們自己的‘病根’,開對我們自己的‘藥方’。”
    這番話,說得十分平和。
    但落在陳匣耳中,卻讓他有些驚訝。
    這個趙希言,不簡單!
    他並沒有被南方那些花哨的改革名詞所迷惑,反而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的核心——因地製宜。
    而且,他巧妙地引用了鄭書記的指示,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又顯得十分得體。
    這份冷靜和洞察力,與他的年齡和看似溫和的外表,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陳匣原本帶著幾分展示和試探的心態,此刻不由得收斂了幾分。
    他感覺,這位新秘書,或許不像周揚那樣冷峻直接,但心思之縝密、看問題之透徹,恐怕猶有過之。
    周揚是高效務實的“執行官”,而這位趙希言,更像是一位沉靜的“觀察者”和“思考者”。
    他那種寧靜致遠的氣質,並非真正的與世無爭,而是源於一種看透本質後的清醒和定力。
    “趙主任說得對!”
    陳匣立刻調整了策略,語氣變得更為誠懇。
    “學習借鑒是必要的,但最終還是要落到明州的實際問題上。我這次考察,也重點思考了如何將外地的先進經驗,與我們明州的產業基礎、區位特點相結合……”
    兩人就在這會客室裏,看似隨意地交談起來。
    陳匣依舊鋒芒暗藏,極力展現自己的思路和幹勁。
    趙希言則始終保持著那份寧靜,偶爾插話,點到即止,卻總能切中要害。
    各有心思,互相試探,卻也都在這次短暫的交談中,對對方有了一個初步的、深刻的印象。
    就在這時,鄭儀辦公室的門開了,發改委的幾位領導走了出來。
    趙希言立刻站起身:
    “陳主任,鄭書記那邊應該結束了,我去通報一聲。”
    “有勞趙主任。”
    陳匣也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領,深吸一口氣,準備迎接即將開始的、至關重要的述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