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農門科舉四一

字數:3322   加入書籤

A+A-


    079的一番話,聽得徐景行陷入了沉默,從徐大山請人為這個弟弟取名為徐景舟,並直言兄弟倆要互助同行之時,他就知道會有這麽一天。
    隻是徐景行不知徐大山與李氏,竟如此異想天開,想要小兒子有不輸大兒子的光彩,讓他也達成六元及第的成就。
    要知道,徐景行想要達成此番成就,哪怕有好幾世的積累,還有密保以及萬金油般的功德傍身,也一路走得很是艱難,徐景舟不過一普通人,如何能跟他這種行走任務世界的任務者相比?
    因為這一層關係,徐景行很快就將徐大山夫妻倆逝世的消息拋之腦後,專心改革江南的鹽政,但消息還是
    很快就傳遍整個江南官場,有人私下議論說他是不孝之人難擔大任,也有人送來白燭紙錢試探風向。
    徐景行在自己的欽差行轅偏廳裏為徐大山李氏他們設了一小靈堂,每日清晨三炷香,而後對著他們的牌位重重叩首,待轉身走向正廳時,他又挺直脊背,繼續與鹽務官員商議新稅法細則。
    改革到了關鍵期,沛雲府鹽商勾結禦史彈劾他奪情期間耽於享樂,徐景行不慌不忙呈上一道密折,附上改革後鹽稅激增的賬本,甚至在末尾寫道:“臣非無孝,實乃父母臨終遺願,望陛下準臣以功贖罪。”
    不管這是不是徐大山李氏兩人的臨終遺願,到了此刻,也必須是,不然這一場改革半途而廢,他怕是難以從江南地區脫身而出。
    ………………
    又是一年暮春時節,京城的柳絮紛飛如雪,官道上有一輛馬車緩緩而行。
    徐景行坐在車廂裏,撩開窗簾,望著熟悉又陌生的城垣,心中百感交集。
    猶記當時,他臨危受命,奔赴江南整頓鹽政,如今,他之改革雖已成功,新政也被順利推行,致使江南鹽政煥然一新,但他深知,此刻的榮耀背後潛藏著無數的危機。
    馬車一直到宮門外才停下,徐景行整了整身上所穿的官服,邁步走向宮門,守衛的禁軍認得這位如今風頭正盛的鹽政大臣,紛紛行禮致意。
    徐景行穿過層層宮門,紅牆黃瓦間,他的腳步聲在寂靜的宮道上回響,格外的清晰醒耳。
    通明殿內,帝王身著明黃龍袍,端坐在龍椅之上,手中緊緊攥著徐景行呈遞上來的江南鹽政奏疏,案頭擺放的青銅鶴爐中,龍涎香嫋嫋升起,卻無法驅散他眉間的凝重。
    自收到這封奏疏後,慶帝將其反複研讀數遍,上麵記載著江南鹽稅的詳實數據,那暴增近乎三成的歲收銀錢,既讓他感到欣喜又令他感到不安的欣喜的是,困擾朝廷多年的鹽政積弊竟被徐景行一舉給成功解決,不安的是,這個臣子展現出來的能力實在太過耀眼了點。
    “宣徐景行覲見!”帝王的聲音冷硬如鐵,在空曠的大殿中回蕩,驚得一旁當值的太監渾身一顫,而後匆匆退下傳旨。
    片刻功夫後,徐景行踏入通明殿內,因是下午,殿內的光線略顯昏暗,唯有幾束陽光透過窗欞,灑在金磚地麵上,他定了定神,穩步向前,在丹墀下恭敬跪下。
    身穿的官服雖已被他仔細打理,但仍隱隱透著江南煙雨的潮氣,那是他日夜奔波的痕跡,半日前,他剛抵達京城境界,便受079提醒朝中此刻正暗流湧動,已有禦史彈劾他擅改祖製行事過於激進。
    更讓他警惕的是,這位套了萬壽帝君人設的皇帝,近日常常失眠,反複推敲他遞上的鹽稅賬目,這可不是什麽好兆頭,一旦身居高位的君主覺得臣子功高蓋主,日後必有災殃降臨。
    “徐卿當真將江南那些奢靡成性的鹽商治得服服帖帖?”帝王的聲音從蟠龍金漆屏風後幽幽傳來,帶著幾分探究與說不上來的玩味。
    徐景行恭敬拜下,聲音沉穩:“回陛下,臣不過是謹遵陛下恤商便民之意,深入查訪鹽政弊端,將私鹽猖獗、稅賦流失的症結一一拆解,其間得到諸多同僚相助,亦離不開陛下聖明指引。”
    說完,徐景行頓了頓,心中暗自思忖著他是時候說出早已準備好的話了,即便如此,他掌心也不由得沁出些許薄汗,“然臣此次雖僥幸成事,卻有一願,懇請陛下恩準。”
    屏風後傳來珠簾輕響,神色莫名的帝王緩步而出,腰間明黃絲絛係著的羊脂玉佩哪怕在暗處也有潤光流轉,更襯得帝王他神色威嚴,“徐卿但說無妨。”
    話雖如此,帝王的目光如炬一般,直直地盯著跪在地上的徐景行。
    徐景行感受到自頭頂垂下的目光,先是深吸一口氣讓自己維持冷靜,而後沉聲道:“臣父母早亡,當初因江南鹽政改革急需用人,臣恰好處在赴任期間,未能守滿丁憂之期,每每思及此事,臣心中便愧疚難安,如今江南鹽政事畢,臣願辭去一應差事,回鄉補守孝期,一來盡為人子的本分,以慰父母在天之靈;二來……”
    徐景行說到這裏,直接抬起頭,目光坦誠的直視著帝王的眼睛,直言道:“朝中對鹽政改製多有異議,臣若留任,恐因臣之故,讓陛下聖聽受擾,徒增煩憂,臣此舉,也是為大局著想。”
    殿內一時寂靜無聲,氣氛壓抑得讓人幾乎喘不過氣來。慶帝微微眯起眼睛,細細打量著眼前這個比自己年紀大不了幾歲的臣子,他沒想到徐景行會在此時提出回鄉守孝,這個答案既出乎了他的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
    徐景行實在是聰明,懂得急流勇退,這一舉動,不僅保全了他孝子的名聲,更巧妙地迎合了他這個帝王對權臣的猜忌之心。
    慶帝在心中暗自思量著,覺得徐景行他如此知情識趣,倒也值得他再度啟用。
    良久,慶帝嘴角勾起一抹似有若無的笑意來:“徐卿孝心可嘉,此乃人倫大道,朕自當成全,朕準你丁憂三年,著禮部妥善安排。待期滿後……”他意味深長地看了徐景行一眼,“朝堂政事仍需卿家,徐卿切莫辜負了朕的一番厚望。”
    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徐景行當即便叩首謝恩道:“謝陛下隆恩!臣定當銘記陛下教誨,守孝期滿,必當重返朝堂,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退出皇宮,徐景行站在宮門前,望著漫天紛飛的柳絮,陽光灑在他身上,卻不曾讓他感到絲毫的暖意,他深知,這場以守孝為名的避禍,不過是另一場博弈的開始。
    朝堂上的明爭暗鬥,從不會停歇,而他選擇暫時退場,不過是他對聖意的精準揣度而已,當然,也是他對朝堂風雲有較為清醒的認知。
    在這波譎雲詭的朝堂之上,身為臣子,唯有懂得進退,方能立足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