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農門科舉四六

字數:2888   加入書籤

A+A-


    六七月的高溫天,讓飄浮著各種雜物的渾濁河水慢慢發出腐臭的氣味,讓徐景行眉頭不展。
    “大人,這是此次決堤最嚴重的河段,自端午發水至今,已有數個村落被河水全數淹沒。”東明縣的縣令擦著額頭滲出的冷汗,指著下遊缺口處對徐景行說道。
    天公作美,自徐景行臨危受命來到東明縣後,雨勢相對來說比較穩定,不曾有變大的征兆,以至於他可以踩著泥濘,小心翼翼來到堤岸的邊緣處。
    經過他一番勘察,發現東明縣決口堤壩的斷麵處,露出的竟是摻雜著稻草的疏鬆土層,經雨水泡發後手指輕戳便簌簌掉落。
    隨行的馬大成見狀也蹲下身來,扒開表層的泥沙,對徐景行說道:“大人,這堤壩的芯土全是未夯實的生土,木樁也朽得隻剩層皮,隻怕朝廷之前撥的治河銀子,都進了蛀蟲肚子裏!”
    不用馬大成提醒,徐景行也知道負責治理黃河的官員有多腐敗,看著黃河支流造成的慘狀,讓他右手忍不住摸向腰間掛的尚方寶劍,看樣子此行,他又得向眾人展露自己的鐵血手腕,才能快速解決東明縣這一場禍事。
    從決口處返回營帳後,徐景行立即傳令,召集東明縣全縣的鄉紳商賈,營帳內,燭火將他的影子投在油氈布上,“本官知曉,諸位都是東明縣的棟梁,如今家園盡毀,你們是與本官共渡難關,還是要等朝廷的追責?”
    話畢,他將彈劾文書重重拍在木板拚成的簡陋案上,墨跡未幹的名單裏,東明縣前任河道總督赫然在列。
    一番威逼利誘後,東明縣的這些鄉紳商賈們總算表態,願意同徐景行一起為重建家園做出屬於自己的貢獻,有了這些人的加入,三日後,東明縣堵口工程總算順利展開。
    徐景行采用束水攻沙的法子,先命人用鐵鏈串聯沉船,載滿巨石沉入決口處截斷主流,又組織精壯勞力,將他們分成三班,日夜不停地將裝滿碎石的柳編大筐推入急流。
    烈日炙烤下,這些被徐景行征調而來的民夫們,肩膀都被磨出了血痕,卻無人懈怠,因為他們心裏清楚他們這番辛苦勞作,是為了自己重組家園。
    當然,徐景行這個欽差大人也不是那等不體恤人的存在,知道搶災之人的辛苦跟勞累,每日都會帶著郎中來到現場巡視不說,還會吩咐人在現場給他們熬煮能解暑的綠豆粥。
    然而想要在汛期來臨前解決東明縣的問題,堵住決口隻是開始,後續,徐景行以工代賑,招募東明縣災民參與疏浚河道,在這一步上,他製定了較為嚴苛的驗收標準,河道必須深挖至三丈,兩岸坡度不得陡於三十度,每當他發現有監工試圖偷工減料時,輕則罰銀,重則戴枷示眾。
    於此同時,他還命人在河灘廣種蘆葦來起到固沙作用,甚至在河堤頂部鋪設青磚來防雨水衝刷滑坡,為了能使河堤起到最大限度的防水作用,逼得徐景行用石灰石、黏土、煉鐵礦渣製造出了簡易水泥。
    人多力量大,當第一批水泥成功被造出來後,徐景行就立馬對它進行了小範圍的性能測試,主要是看砂漿固化後的硬度,遇水是否鬆散,如若不行,他必須盡快調整相關原料的配比,直至成品能滿足他修築堤壩的需求。
    畢竟用糯米攪和石灰漿作為建築材料也十分堅固,甚至能保百年,但糯米相比較黏土、煉鐵礦渣,還是太奢侈了點,這一場水患下來,有太多的百姓將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糯米這種能填肚子的糧資,能保留下來徐景行都盡量選擇將它保留下來,最起碼將它們分給受災百姓,能活不少性命。
    這一通忙碌,便是好幾個月之久,當第一艘漕船順利通過疏浚後的河道時,東明縣百姓自發在堤岸擺滿自家能貢獻出來的所有供品,徐景行站在新築的鎮河鐵牛旁,看著重新變得清澈的支流河水,心裏狠狠鬆了一口氣。
    隻是最近一段時間,他的所作所為傳回了京城,朝中官員彈劾他的奏章,怕是已經堆滿了聖上的書案,畢竟修複東明縣堤壩時,徐景行沒少逼地方官員甚至鄉紳商賈出血。
    當時,徐景行這位京城來的治河欽差召東明縣眾人談事時,幾位鄉紳商賈自發的來到東明縣的臨時縣衙內,他們圍坐在一起,臉上寫滿了擔憂和不滿。
    為首的是東明縣首富林昌,當著田縣令的麵,皮笑肉不笑地說道:“田大人,這洪水來勢洶洶,我們商戶捐的錢都快掏空家底了,難不成那位徐欽差,還想我們出錢不成?!”
    其他鄉紳商賈聞言,紛紛附和他,抱怨聲此起彼伏。
    田大人在朝為官,哪怕隻是地方小官,他也深知徐景行這位京城大員的能力跟手段,環視眾人的目光如炬,沉聲開口道:“諸位,洪水無情,可人心不能散,咱們東明縣堤壩年久失修,如今急需修繕,還望各位再伸援手。”
    林昌冷哼一聲:“田大人,不是我們不幫忙,實在是力不從心啊。再說,這治水也不是我們商戶的事啊!”
    田大人聞言,心中怒火中燒,但麵上卻不露聲色,“林員外,本官言盡於此,至於你們願不願意施以援手,想必那位京城來的徐大人有的是手段讓你們願意,畢竟東明縣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當中,你們有能力卻不願意對他們施以援手,恐怕……”
    田縣令故意不將話說全,就是讓眾人腦補他所說的後果,果然,目光掃過眾人時,看到了一片略顯驚恐的表情。
    當晚,田縣令就找上徐景行,述說了此事,第二天一早,東明縣的臨時縣衙門口就張貼出了一張告示,承諾三日內修好大堤,並公布了鄉紳們的捐款名單。
    告示一出,有不少百姓自發響應,然而,捐款的數額依舊遠遠不夠,徐景行深知,靠朝廷的救災銀並不能讓他將堤壩完美修好,他必須讓那些富得流油的東明縣鄉紳們,為重建自己家園真正出波血,不然什麽好事都他們占了,對普通百姓太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