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農門科舉四七

字數:2816   加入書籤

A+A-


    原本東明縣百姓受災,徐景行不想與他們為難,但他沒想到林昌等人如此吝嗇,連重建自己家園都不肯出一份應有之力,如此,徐景行毫不客氣的派人暗中收集他們平日裏欺行霸市的各種罪證。
    待收集得差不多了,直接在縣衙大堂上,當著眾受災百姓的麵,將證據一一展示。
    林昌見狀,臉上血色頓時褪去,心中悔不當初,見徐景行滿臉都是認真,嚇得他直接癱倒在地。
    “林員外,這些證據,本官有尚方寶劍在,如陛下親臨,你說你該當何罪?”
    徐景行說話的聲音不緩不慢,然而聽在林昌耳裏,宛如一道催命符一般,讓他渾身不受控製的顫抖,而後連忙開口求饒道:“大人饒命!小人願意捐出大半家財,隻求大人網開一麵,饒了小人的全家老小。”
    其他鄉紳見狀,也紛紛表示願意加大捐款力度,畢竟這位治河欽差,手段是真利落,他們無法像之前那般花點錢財就糊弄過去。
    徐景行見狀,再度讓人記錄下新的捐款數額,並再次張貼告示,將善款明細公之於眾。
    這日,徐景行站在新築的青陽河堤上,望著濁浪翻滾的河麵,眉頭並不能就此而舒展,雖然淹沒東明縣的河水已經退去,但他深知,若不能建立長久有效的治理機製,他今日的治河功績,不過是一場鏡花水月而已。
    回到縣衙後,徐景行再度召集東明縣所有參與治水的大小官員、工匠和鄉紳商賈議事。
    大堂內,他展開一卷自己繪製的長卷圖紙,沉聲說道:“此次治水,所耗費錢糧無數,諸位的辛勞,本官都看在眼裏,但新建好的堤壩若無人維護,不出三年,必將再度成為隱患。”
    說罷,他手底下的能人於小六,便捧出一摞厚厚的卷宗來,徐景行指著這摞卷宗道:“這是此次治水的河工檔案,每一段堤壩用了多少石料、泥灰甚至連每根木樁的尺寸,本官都有派人記錄在冊,日後若有損毀,你們按圖索驥,便可查出是哪一段出了問題。”
    眾人聞言,忍不住麵麵相覷,田縣令試探著開口問道:“大人,如此詳盡的記錄,是否太過繁瑣?”
    徐景行目光如炬,冷哼一聲道:“繁瑣?若沒有這些記錄,日後堤壩崩塌,是所用材料不足,還是本官修築之時偷工減料?是洪水過猛,還是年久失修?沒有點依據,朝廷該如何追責涉事官員?”
    見田縣令被自己問住,徐景行再度宣布更為長遠的計劃:“本官已擬定《河工歲修條例》,規定每年秋收後,官府需組織人力對河道進行清淤,對堤壩進行加固,所需錢糧,從地方稅賦中專項列支,不足部分由商戶分攤。”
    鄉紳商賈們聞言,不禁臉色大變:“大人,這......”
    “你們也別一聽本官說的話就開始著急。”徐景行打斷開口之人的問話,繼續說道:“這份條例,本官已將上奏朝廷,懇請陛下下旨推行,如此一來,既保了地方平安,也免了諸位年年被攤派的煩惱。”
    見眾人仍有疑慮,徐景行放緩語氣道:“治水如治國,不可隻求一時之功,今日定下規矩,明日便可依例而行,若有違背,上有皇命,下有民怨,誰也逃不過被當朝律法製裁。”
    這話,既是徐景行警醒東明縣眾人,也是他用來警醒自己的,當一個人還很渺小的時候,許多事情都有機會得到改變,而當一個人身居高位時,往往就會被大勢所趨,身不由己。
    ………………
    半月後,徐景行的這番奏折得到了確切的批複,聖上不僅準了他列舉的《河工歲修條例》,還對東明縣的治水舉措大加讚賞,至此,每年秋收後的清淤固堤活動,成了東明縣雷打不動的慣例,而徐景行那套詳盡的河工檔案,也成了曆任官員不敢忽視的治水寶典,因為循著上麵的方案去做,真的能保東明縣河道歲歲安瀾。
    說起來,治水之所以有這樣好的效果,是因為徐景行親自坐鎮堤壩,有時政務不忙時,他也會親自動手與東明縣百姓們一起搬運沙袋、加固堤岸,以此來增加東明縣百姓的凝聚力。
    他這麽做,效果是顯著的,被征調的百姓們見他脫下官服,卷起褲腿,不顧泥濘,與他們一起髒的累的什麽活都幹,他們士氣大振,畢竟父母官為了治水都如此拚命,他們還有什麽理由不為自己生存的祖地賣力去幹?
    這一場東明縣治水之旅,徐景行不僅是與黃河支流進行了鬥爭,更是一場與當地百姓人心的博弈,好在結果是好的,當決口的堤壩被他用水凝石也就是自製水泥沙漿加固的堤壩完工,他站在新築的堤麵上,看了數個小時湍急的河水拍打著堤岸的場景,見堤壩完好無損,他立即命人快馬加鞭,再度將水泥的製作工藝、使用效果連同試塊樣本一並送樣京城,上奏給帝王知曉。
    奏折中,徐景行詳細寫著他於治河期間,研得了水凝石之法,並點名它以石灰石、黏土、鐵礦渣煆燒研磨而成,具三大妙用,第一可以速成,能大幅縮短建築工程的工期,第二便是堅固,可耐水浸而不腐,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省料,一石可抵十石之用,並在末尾點名東明縣境內堤壩險段,全數采用水泥封堤,且效果顯著,懇請陛下恩準,將此術推廣至天下河工,定能保江河安瀾,利在千秋。
    說實在話,在治理東明縣決口時,徐景行的奏折如雪花一般不斷飛進京,幾乎三到五天他就會寫上一份奏折同龍椅上那位上報施工進度,沒辦法,他在朝中政敵太多,想要後續官路通暢,隻得出此下策。
    慶帝翻閱著字跡工整的奏報,看著桌案上堅硬如鐵的由水泥澆築而成的石塊,用朱筆批道:“徐卿之術,實乃天下河工之福!著即加封河道總督,速速將水凝石之法著書成冊,頒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