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李世民去意已決

字數:3530   加入書籤

A+A-


    “二郎,朕能理解你失去母後的心情,你母後過世之後,朕同樣很是難過。
    可大丈夫在世,當以國事為重,絕不能因私廢公,今日你要辭官之事,朕就當沒聽過,下次休要再提!”
    不知過了多久,李淵才板著臉拒絕了李世民的辭官之請,並借機對他好一番說教。
    可他還是低估了自己兒子要辭官守孝的決心。
    麵對李淵的拒絕和挽留,李世民就像是吃了秤砣鐵了心,隻是連連搖頭道:
    “父皇,兒臣去意已決,父皇何苦要強留兒臣呢!
    自從母後去世之後,兒臣便無時無刻不活在愧疚之中,一直想著若是自己不覬覦大哥的太子之位,也不至於與大哥明爭暗鬥到如此地步,最終惹得母後憂心而亡。
    如今母後已亡,兒臣唯有辭官為她守孝三年,才能稍稍彌補自己的過錯。”
    雖然李世民說得情真意切,可李淵聽在耳裏,卻覺得後耳根一陣發燙。
    畢竟若是說起他們兄弟相爭,自己這個父皇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如果非要將竇皇後之死跟此事聯係在一起,自己同樣要承擔相當一大份責任。
    隻是見李世民如此固執己見,李淵不免也有些惱了,語氣也變得有些不善:
    “你說你因為母後之死而心灰意冷,不想再過問朝中和軍中之事。
    可你別忘了,朕還活著呢!難道你確定要棄朕這個父皇於不顧嗎?
    你覺得你這麽做,你的母後在天之靈能安息嗎?”
    李淵本以為自己的一連串質問能讓李世民徹底打消辭官的念頭,可李世民卻隻是平靜反問了他一個問題:
    “兒臣之所以執意要辭官,並非是想棄父皇於不顧,隻是母後臨終時的遺願是希望我和大哥從此不再相爭。
    若是兒臣繼續在朝中為官,統領大唐兵馬,父皇覺得大哥的太子之位還坐得安穩嗎?”
    李淵一時被反問得啞口無言。
    雖然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兄弟之中,他更喜歡李建成,可這並不意味著他就能完全相信李建成這個太子。
    在他的構想中,李建成作為太子坐鎮朝堂,李世民作為宗室統領兵馬,兄弟二人一文一武,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相互製衡,大唐江山屹立不倒,自己的皇位更是穩如泰山。
    可一旦李世民辭官守孝,便意味著自己不得不將軍國大事都托付給太子李建成一人,朝野上下再無人製衡得了他。
    長此以往,即使太子李建成對自己這個父皇再忠心再孝順,也有可能會被身邊那些想博取從龍之功的小人蠱惑,意圖逼宮奪位,最終與自己兵戎相見。
    縱觀曆史,這樣的事情並不罕見。
    李淵絕不容許這種父子相殘的慘劇在自己和兒子之間上演。
    因此,他無論如何都不能容許李世民辭官守孝。
    不僅僅是因為他需要李世民來製衡太子李建成,也因為如今放眼整個大唐,單論帶兵打仗,沒有人比得上李世民。
    若是沒有李世民,大唐別說一統天下了,恐怕就連自保都成問題。
    可以說,不僅自己離不開李世民,大唐更離不開李世民。
    隻是看李世民一臉去意已決的模樣,李淵知道自己再勸也不會有什麽效果,隻能以自己需要考慮為由,讓李世民先回府好好歇息。
    李世民沒有多說什麽,當即起身告辭而去。
    李世民離開之後,李淵也徹底沒了批閱奏折的心思,隻是在不住思考如何留住李世民。
    他本能就想找他最信任的裴寂來商議,可一想到裴寂與太子李建成走得近,又因為劉文靜之死跟李世民結下了私仇,很有可能會順水推舟勸自己同意李世民辭官,反而壞自己的事。
    可不找裴寂自己還能找誰呢!
    很快,李淵腦海中就浮現出了一個名字——
    內史舍人封德彝。
    當初江都之變時,司馬德堪率領叛亂的驍果軍將楊廣圍困在西閣,並派人去請宇文化及進宮主持大事。
    宇文化及自認為大事已成,不僅進宮當麵去羞辱楊廣,還派人找來內史舍人封德彝,命他寫下檄文,在上麵曆數楊廣罪過。
    可就在一切即將塵埃落定之時,半路卻突然殺出一個秦昇,不僅在千鈞一發之際救下了楊廣,還剿滅了叛亂的驍果軍。
    江都之變後,楊廣秋後算賬,開始派兵四處搜捕宇文化及的黨羽和同謀,一旦抓到便立即處以極刑。
    一時間,整個江都城到處彌漫著腥風血雨,不少與宇文化及來往過密的人雖然沒有參與叛亂,可是因為害怕受到牽連,嚇得紛紛出逃。
    封德彝雖然既不是宇文化及的黨羽,也沒有參與驍果軍的叛亂,可因為害怕自己給宇文化及寫檄文的事東窗事發,還是跟著其他人一起棄官而逃。
    逃出江都之後,和大多數隋朝舊臣一樣,封德彝也跑到了長安,想要投奔李淵。
    可李淵壓根看不上封德彝,認為他之前給楊廣做臣子時,一味隻知道阿諛奉承,跟虞世基一起禍亂朝綱,可以說大隋淪落到如此田地跟他們這些弄臣脫不了幹係。
    因此,麵對封德彝的主動來投,李淵不僅沒有重用他,反而對他嚴詞斥責,棄之不用。
    可封德彝卻像是認準了李淵一般,不僅沒有就此斷了為李淵效力的念頭,反而不斷通過各種途徑鍥而不舍向李淵進獻秘策。
    也不知道他的哪一條秘策最終打動了李淵,不僅重新召見了他,還讓他做回了在隋朝時候的官職——內史舍人。
    可封德彝得到了李淵的重用之後並沒有因此恃寵生驕,反而變得恭謹,從不仗勢淩人。
    更神奇的是,封德彝不僅深得李淵器重,跟裴寂、李建成和李世民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可謂是八麵玲瓏。
    因此,當李淵想到要找臣子商議李世民的去留問題之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個封德彝。
    不論他人品如何,至少以他的人際關係,他能做到不偏不倚,不偏向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