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蕭瑀勸侄
字數:4195 加入書籤
“唉,叔父責罵得是,隻是事到如今,我就是再後悔也無法回頭了。”
蕭銑默默聽完蕭瑀一通責罵,並沒有再為自己辯解,隻是長長歎了一口氣,語氣中似有幾分後悔之意。
眼見自己如今眾叛親離,朝不保夕,蕭銑的一腔雄心壯誌早就化為烏有,隻能一天天醉生夢死,等待著自己末日的到來。
他不止一次問過自己,若是自己當初不受董景珍等人的蠱惑,本本分分做他的羅川縣縣令,是不是就不會淪落到如今的境地。
正如叔父罵的那樣,如今不僅自己難逃一死,還極有可能會牽連到整個蕭氏一族。
若是如此,自己死後有何麵目去見蕭家的列祖列宗。
眼見蕭銑流露出了悔意,蕭瑀依舊板著一張臉,但語氣顯然緩和了不少:
“誰說你沒有退路的?”
聽到蕭瑀的話,蕭銑下意識抬起頭,目光分明有些不解道:
“叔父此話何意?”
蕭瑀又是重重冷哼一聲:
“該怎麽做,竇建德不是已經給你示範過了嗎?”
聽到“竇建德”三個字,蕭銑身軀猛然一震,一雙眼睛怔怔看著蕭瑀。
不知過了多久,他才重重搖了搖頭,苦笑一聲道:
“叔父方才說了這麽多,原來隻是為了給朝廷做說客。”
蕭瑀聞言頓時麵色一沉,也沒有辯解,隻是冷冷說了一句:
“若是你這麽想,那我沒什麽好說的,你就當我從來沒來過吧。”
說罷,蕭瑀轉身就要離去。
眼看自己叔父動了真怒,蕭銑自知說錯了話,連忙拉住蕭瑀解釋道
“叔父,是我一時失言,你切莫見怪。”
說到此處,蕭銑又重重歎了一口氣道:
“我並非是不願意歸降朝廷,隻是擔心朝廷容不下我。”
聽到蕭銑並非是鐵了心不肯歸降朝廷,蕭瑀麵色稍稍緩和了些許,語氣很是意味深長反問道:
“秦昇能容得下杜伏威,能容得下竇建德,為何容不下你蕭銑。”
蕭銑又重重歎了一口氣:
“我與他們二人怎麽能一樣,杜伏威與竇建德二人本就不是隋臣,因為不滿朝廷而起兵作亂,如今願意歸降朝廷算是接受朝廷的招安,自然不會有什麽問題。
而我蕭銑不同,我因為外戚的身份而被朝廷任命為羅川縣縣令,本應盡忠職守,以報皇恩浩蕩。
可我卻因為董景珍等人的攛掇,妄想光複大梁江山社稷,走上了起兵反隋之路。
如今因為形勢不利,又轉而向朝廷乞降,如此反複無常,秦昇豈會留下我這個禍患。”
“你若是這麽想,還當真是小瞧了秦昇。”
聽完蕭銑的顧慮,蕭瑀不由一陣搖頭:
“不說竇建德,就說杜伏威,他的義兄輔公祏在江淮跟著王世充起兵作亂,按理說他完全可以以此為由扣押杜伏威,將他軟禁在東都,從而讓江淮義軍群龍無首,不攻自破。
但他不僅沒有這麽做,反而任命杜伏威做了南下平叛大軍的主帥,絲毫不擔心杜伏威會不會陣前倒戈,如此心胸,絕非常人所能及,你又有什麽可擔心的。”
說到這裏,蕭瑀不再隱瞞什麽,直接挑明了自己的來意:
“實話告訴你,我此次來江陵見你,並非是奉秦昇之命而來,而是太後的意思。”
“太後?”
蕭銑聞言不由微微一怔,顯然是對這個答案很是意外。
蕭瑀輕輕點了點頭,沉聲說道:
“即使你再不成器,終究也是她的侄兒,她不希望有朝一日,你跟她的女婿在戰場上兵戎相向,落得一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她聽說竇建德因為主動交出地盤和軍隊,得以回漳南老家安享晚年,便讓我來江陵勸說你,希望你也能效仿竇建德,主動交出地盤和軍隊歸降朝廷,換取朝廷對你的寬恕和既往不咎。
她還說了,你不必有任何顧慮,隻要有她在一日,就絕不會讓朝廷對你秋後算賬。”
蕭銑一時又陷入了沉默。
如果說蕭瑀這個叔父對他有接濟之恩,那蕭太後這個姑母就對他有提攜之恩了。
畢竟如果不是她在楊廣那裏吹枕邊風,他哪裏有機會出任羅川縣縣令,更別說如今的梁王了。
對於蕭太後這個姑母,他心中隻有感激和敬重。
如今聽到蕭太後承諾保自己不死,蕭銑不由一陣心動,可還是心有疑慮道:
“即使秦昇為了給太後一個交代,暫時不會殺我,可蕭皇後一旦仙逝,誰又能保證他不會對我下手?
畢竟我曾經自立為王,難道他就不擔心我會暗中聯絡舊部,伺機再起兵反隋嗎?
若我是他,隻會斬草除根,一了百了。”
“所以說你隻是蕭銑,一輩子也做不了秦昇。”
麵對蕭銑的顧慮,蕭瑀說得毫不客氣:
“如今你割據荊襄之地,擁兵八萬,尚且威脅不到他。
何以等到你歸降了朝廷,沒了地盤和兵馬,他反而要忌憚你?”
雖說蕭瑀的話說得有些難聽,可蕭銑卻是無法反駁。
畢竟如今的他和秦昇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秦昇確實是沒有什麽必要忌憚他。
蕭瑀見他沉默,又繼續勸說道:
“不管你之前到底做過什麽,但隻要你願意主動歸降朝廷,使荊襄百姓免於戰火,便是有功於朝廷,有功於百姓,光憑這一點,哪怕是秦昇要為難你,天下人也不會答應的。
相反,若是你執迷不悟,讓荊襄之地戰亂四起,你便是罪人,若是你不幸落敗,哪怕是秦昇有心寬恕你,荊襄百姓也不會答應的。
到底何去何從,你自己思量吧。”
雖說此時蕭銑心中已經有些意動,可他一時之間還是很難下得定決心,便以自己要考慮為由,希望蕭瑀給他幾日時間,讓他好好考慮清楚。
蕭瑀也知道自己不能逼得太急,便點頭同意了,卻還是不忘提醒蕭銑,如今他朝廷正和叛軍在江淮作戰,若是他此時主動交出地盤和兵馬,便是迷途知返,大功一件。
可若是蕭銑看不清形勢,死撐著不肯歸降朝廷,待朝廷平了王世充等人的叛亂,下一步兵鋒極有可能直指定荊襄。
到了那時候,哪怕是蕭太後親自出麵求情,即使保住了蕭銑的性命,他也很可能要一輩子被幽禁在府中了。
蕭銑聽完之後又是一陣長久的沉默。
他自然知道蕭瑀不是在嚇唬自己,畢竟主動歸降和被迫投降的待遇從來都是天差地別。
饒是如此,他依舊不能下得定決心。
蕭瑀見狀,也不再給他施壓,隻說了一句好自為之,便施施然告辭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