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磚引玉,商路花開

字數:4701   加入書籤

A+A-


    穀陽城納入中原版圖後,石禾並未止步於軍政,見洛陽周邊百業待興,便命張燕主持城中商貿,想以商養民,讓百姓早日過上安穩日子。可初入中原商道,穀陽城的“桃花布”“愈傷膏”雖有口碑,卻始終被本地老牌商號“洛陽商盟”壓製——商盟由數家百年老店聯合而成,壟斷了城中大半貨源,更暗中囑咐各大小商販不得與穀陽城商號往來。
    張燕看著賬本上寥寥的訂單,眉頭微蹙。趙虎在旁急道“這些老狐狸擺明了欺負我們新來的!不如派些弟兄去‘講講道理’,看他們還敢不敢刁難!”張燕卻搖頭“經商如治水,堵不如疏。他們根基深厚,硬拚隻會兩敗俱傷。沈先生的《商策》裏提過‘拋磚引玉’,或許能用在此處。”
    她所說的“磚”,是穀陽城特有的“桃花染技藝”。這種染法以桃花汁為媒,能染出遇水不褪的粉白漸變,工序雖複雜,卻比傳統染法節省三成染料。此前張燕一直將技藝藏於穀陽城,如今卻決定“拋”出去。
    三日後,張燕在洛陽城外開設“桃花染坊學堂”,貼出告示凡願來學習者,不論出身,免費傳授基礎桃花染技藝,學成後可領一套簡易染具,穀陽城還包銷其首批染布。消息一出,洛陽城嘩然——商盟的染坊向來將技藝視作不傳之秘,哪有主動教人還送工具的道理?不少貧寒工匠、小商販聞訊趕來,學堂門前排起長隊。
    商盟會長馮淵聽聞此事,嗤笑道“不過是些粗淺手藝,想以此打開門路?太天真了。”他斷定張燕是急病亂投醫,不僅不加阻攔,反而讓手下人等著看笑話“等他們把技藝教完,咱們再壓價傾銷,讓這些學了半吊子手藝的人血本無歸,看誰還敢跟穀陽城打交道!”
    可馮淵沒料到,張燕的“磚”拋得極有章法。學堂隻教基礎染法,核心的“固色秘方”仍留一手,但僅這半套技藝,已讓小商販們的染布成本大降。更妙的是張燕的“包銷”策略——她將收來的染布做成簡易頭巾、帕子,印上“穀陽城監製”的桃花標記,以極低價格在洛陽街頭的“便民攤”出售,百姓見布料新奇、價格實惠,爭相購買。
    街頭巷尾漸漸飄起粉白相間的桃花頭巾,連尋常婦人都知道“穀陽城的布又好又便宜”。那些跟著學堂學藝的小商販,不僅沒虧本,反而靠著包銷賺了第一筆錢,對張燕愈發信服,紛紛主動要求長期合作。
    這日,張燕正在染坊查看新布,學堂的學徒阿木匆匆跑來“張小姐,城西的張記布莊掌櫃求見,說想跟咱們訂大批桃花布,還說……還說願意脫離商盟!”原來張記布莊是商盟裏的小商號,一直被馮淵壓著利潤,見穀陽城的染布生意火爆,又感念張燕毫無保留傳授技藝,便決意倒戈。
    張燕親自接待張掌櫃,不僅答應供貨,還將桃花染的進階技藝稍稍透露“若用晨露調和桃花汁,染出的顏色會更透亮。這手藝,咱們可以一起琢磨。”張掌櫃又驚又喜,回去後立刻改進工藝,他的布莊生意越發紅火,引得商盟裏其他小商號蠢蠢欲動。
    馮淵這才察覺不對——張燕拋出的“磚”,看似是免費技藝,實則是用小利團結了底層商販,織成了一張遍布街頭巷尾的銷售網。更可怕的是,百姓對“桃花標記”的信任度越來越高,連商盟的老主顧都開始轉向穀陽城的商號。他想降價反擊,卻發現自家染布成本遠高於用桃花染法的小商販,越降價越虧損。
    這日,張燕收到馮淵的請帖,邀她赴宴商議“合作事宜”。席間,馮淵一改往日傲慢,苦笑道“張小姐這‘拋磚引玉’之計,馮某服了。那‘磚’是技藝,引的是人心與商路啊。”張燕淺笑道“馮會長言重了。穀陽城經商,向來信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若商盟願開放貨源共享,穀陽城可將全套桃花染技藝公開,咱們一起讓洛陽的商路更興旺,如何?”
    馮淵看著張燕眼中的誠意,又想起城外那些因桃花染技藝過上好日子的工匠,終於點頭。此後,洛陽商盟與穀陽城商號達成合作,桃花染技藝傳遍中原,“桃花標記”成了誠信與實惠的象征。穀陽城不僅打開了商路,更讓“仁商”之名深入人心。
    月夜下,石禾看著張燕盤點新到的貨源,笑道“你這‘磚’拋得好,引來的可不止玉,還有人心。”張燕指尖劃過染布上的桃花紋路,輕聲道“其實最好的‘玉’,從來都藏在人心底。你肯先拿出真心當‘磚’,自然能引出別人的誠意。”
    晚風拂過染坊,帶著桃花與布料的清香。所謂商戰,從來不是爾虞我詐的算計,而是以心換心的智慧。那拋出的“磚”,是信任,是分享;引來的“玉”,是合作,是共贏。就像這中原大地上的商路,唯有彼此成就,才能通向更長遠的未來。
    三業同興,亂世生花
    穀陽城的商路剛穩,中原又起波瀾。這年冬,關中大旱,顆粒無收的災民湧入洛陽,而蜀王殘餘勢力趁機勾結匈奴,在邊境燒殺劫掠,朝廷急調糧草馳援,洛陽周邊的糧價一夜暴漲。石禾站在城樓上望著災民露宿街頭的身影,沉聲道“兵守境,商通財,農足食——如今三業缺一不可,咱們得在刀尖上種出糧食,在烽火裏鋪好商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農為根基,荒田生穀
    張燕看著糧倉賬目,麵色凝重“洛陽糧商趁機囤積居奇,一斤粟米的價錢翻了三倍,再這樣下去,別說賑濟災民,連咱們的士兵都快斷糧了。”石禾卻指著城外的荒田“災民不是累贅,是力氣。咱們開倉放糧,但有個條件——領糧者需隨農兵開墾荒地,收成後按三成歸己,七成入倉。”
    他請來了穀陽城擅長農耕的老把式,帶著災民在洛水沿岸修渠引水,張燕則從商路調來新培育的“耐寒穀種”——那是她早年在南方經商時尋得的良種,能在貧瘠土地上紮根。起初災民半信半疑,直到第一批穀穗沉甸甸垂下,眾人終於肯賣力耕作。石禾又讓人在田邊插起“共耕旗”,規定凡插旗之地,兵不擾民、稅不重征,連過境的散兵見了旗都不敢輕易滋擾。
    可天有不測,春耕剛過,一場蝗災突然席卷中原。黑壓壓的蝗蟲過處,麥苗成片倒伏,災民們跪在田埂上哭嚎,連老把式都紅了眼“這是天要絕人啊!”張燕卻想起南方用煙熏驅蟲的法子,當即讓染坊趕製數百頂粗布帳篷,石禾則命士兵收集幹草、硫磺,入夜後點燃帳篷下的藥草堆,濃煙滾滾升起,竟真把蝗蟲熏得不敢靠近。眾人守在田邊連熏三日,終於保住了大半禾苗。秋分時,共耕田裏的糧食堆滿了糧倉,不僅夠穀陽城自用,還能分出餘糧賑濟周邊郡縣。
    商通脈絡,危中尋機
    糧食剛穩,商路又遇新坎。匈奴阻斷了西域商道,洛陽商盟的絲綢、瓷器運不出去,積壓的貨物堆滿了倉庫,馮淵急得上門求助“張小姐,再找不到銷路,商盟就要撐不住了!”張燕卻在賬本上圈出一個地名——“雲中郡”,那裏雖靠近匈奴邊境,卻是漢胡雜居的貿易樞紐,隻是常年戰亂,少有商人敢去。
    “險路才有厚利。”張燕說服馮淵拿出積壓貨物,又請石禾派趙虎率一隊精兵護送商隊。臨行前,她將桃花染的粗布裁成小塊,染上漢胡通用的吉祥紋樣“這是‘信物布’,見布如見人,沿途若遇胡商,可憑布換糧換水。”商隊行至雲中郡時,果然遇到被匈奴盤剝的西域胡商,見了信物布,胡商們又驚又喜——他們早聽聞中原“桃花標記”的信譽,當即用良馬、皮毛換取絲綢瓷器。回程時,商隊不僅帶回了緊缺的戰馬,還與胡商定下長期盟約穀陽城布匹糧食,胡商則幫忙打探匈奴動向,互惠互利。
    途中卻遭匈奴遊騎劫掠,趙虎正欲開戰,張燕卻攔住他“硬拚會損貨物,不如用‘換路錢’。”她讓人挑出三成貨物送給遊騎首領,笑道“這些是見麵禮,往後商隊過境,還望首領行個方便,我們願按次付‘護路費’。”首領見貨物精美,又聽聞商隊背後有穀陽城兵力支撐,便順水推舟答應下來。此後,穀陽城的商隊竟成了唯一能安全往返雲中郡的隊伍,商路越走越寬,連朝廷都派人來商議合作,想借商隊傳遞軍報。
    兵守四方,剛柔並濟
    農穩商興的同時,石禾的兵權也在悄然壯大。朝廷見穀陽城兵精糧足,幾次想調石禾的兵力去攻打匈奴,石禾卻深知“強兵需守土”,隻派少量精兵協助防守邊境,主力仍留在中原護農耕、保商路。有朝臣彈劾他“擁兵自重”,石禾卻不爭辯,隻將共耕田的糧食、商路的稅收清單送往洛陽“穀陽城的兵,是護民的兵,不是爭功的兵。”
    這年冬,匈奴趁雪夜突襲雲中郡,胡商飛馬報信,石禾立刻點兵馳援。趙虎想正麵迎敵,石禾卻讓張燕趕製數百麵“疑兵旗”,插在援軍必經之路的兩側山林,又命士兵在雪地裏拖樹枝製造大軍行進的痕跡。匈奴前鋒見滿山旗幟,以為中了埋伏,不敢貿然前進,石禾趁機親率精銳從小路奇襲匈奴後方糧倉,一把火燒了糧草。匈奴見後路被斷,又怕援軍主力趕到,隻得倉皇撤退。此戰後,雲中郡百姓為石禾立起“護境碑”,連胡商都送來牛羊慶賀,稱他是“漢胡共仰的守土人”。
    亂世花開,生生不息
    數年後,中原雖仍有戰亂,穀陽城周邊卻成了難得的安寧之地。共耕田裏稻浪翻滾,商路上駝鈴聲聲,城牆上的士兵目光堅定。石禾與張燕站在新建的“三業閣”上,閣內陳列著三樣東西一把開墾荒地的鐵犁,一塊雲中郡換來的胡商玉佩,一麵染著硝煙的護境旗。
    “你看,”石禾指著城外,昔日的荒田如今阡陌縱橫,商隊的身影往來不絕,連逃難的百姓都往穀陽城方向聚集,“兵守的是安寧,農種的是希望,商通的是人心。三者擰成一股繩,再亂的世道也能開出花來。”
    張燕指尖撫過閣外新栽的桃樹苗,那是用當年烽火中保存的桃核種下的,如今已抽出新枝。春風拂過,枝頭的花苞微微顫動,仿佛下一刻就要綻放。亂世或許漫長,但隻要農有田、商有路、兵有魂,總有生生不息的力量,讓希望在土地上紮根,讓溫暖在人心間傳遞,這便是穀陽城在烽火中種下的花,堅韌、溫暖,歲歲年年,從未凋零。
    喜歡風水雲雷電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風水雲雷電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