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聚光燈下
字數:5957 加入書籤
楊進京剛把省人代會的材料鎖進村委會的鐵皮櫃,電話鈴聲就刺破了清晨的寧靜。
"楊代表!"縣委辦小王的聲音激動得變了調,"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組成的聯合采訪組要來東八裏莊,後天就到!"
話筒在楊進京手裏滑了一下,他下意識扯了扯洗得發白的衣領:"采訪啥?"
"您啊!省人大推薦的基層代表典型!周縣長讓您務必準備一下!"
掛掉電話,楊進京蹲在村委會門口的老槐樹下抽了袋旱煙。樹上的麻雀嘰嘰喳喳,像是在討論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
"楊書記,咋啦?"路過的李滿囤停下腳步,"臉色這麽難看?"
"老李,"楊進京吐出一口煙,"你說咱們村有啥好采訪的?"
"哎喲!"李滿囤一拍大腿,"咱村現在可是金鳳凰!養老院、小學、村辦企業,哪樣不亮堂?"
消息像長了翅膀,不到晌午就傳遍了全村。王素心正在菜園子裏摘茄子,被一群婦女圍住了。
"素心啊,聽說北京的大記者要來?"
"你家老楊要上電視啦!"
"可得把屋子收拾收拾......"
王素心手裏的茄子"啪"地掉進籃子裏,嘴唇哆嗦著說不出話。
縣委的反應比村裏還大。第二天一早,三輛吉普車卷著塵土開進東八裏莊。周衛國親自帶隊,後麵跟著宣傳部長、農業局長、甚至還有文化館的攝影師。
"老楊!"周衛國一下車就握住楊進京的手,"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會議室裏,宣傳部長張誌強嘩啦鋪開一張清單:"采訪路線我們初步擬定了:先看養老院,再去小學,然後是村辦企業,最後是您家......"
楊進京盯著清單看了半晌:"張部長,這上麵咋沒提農田水利?我們剛修好的灌溉渠......"
"那個土了吧唧的,拍出來不好看!"張誌強擺擺手,"重點要展示新農村建設成果!"
"土?"楊進京的聲音突然提高,"沒有這些"土"工程,哪來的糧食豐收?"
氣氛一時僵住。周衛國趕緊打圓場:"老楊說得對,實事求是嘛!"
中午吃飯時,縣裏帶來的廚師正在村委會大院支灶台。楊進京皺起眉頭:"這是幹啥?"
"記者們的夥食啊!"辦公室主任理直氣壯,"總不能讓大記者吃農家飯吧?"
楊進京二話不說,拎起剛宰好的雞放回籠子裏:"我們村有食堂,記者愛吃不吃!"
采訪組來的那天,東八裏莊比過年還熱鬧。孩子們穿著校服站在村口,手裏揮舞著自製的紙花;老人們聚集在養老院門口,個個穿著壓箱底的新衣裳;連村辦工廠都破天荒地放了半天假。
打頭的黑色轎車門一開,楊進京就愣住了——下來的竟是省人代會上認識的《中原日報》記者李敏。
"楊代表,又見麵了!"李敏笑著握手,"這位是新華社的王老師,這位是央視的孫記者......"
讓縣裏幹部大跌眼鏡的是,楊進京沒按既定路線走,而是直接帶著記者們去了麥田。
"這是我們新修的灌溉渠,"他蹲在田埂上扒開土層,"一畝地能省三成水。"
央視的攝像機立刻對準了那條不起眼的水溝。新華社記者飛快地記錄著數據:"......農民自籌資金占比多少?"
轉到養老院時,楊進京特意叫來了劉奶奶:"您給記者說說,每月領多少錢?看病咋辦?"
劉奶奶顫巍巍地掏出個小布包:"每月三十五元補助,藥費......藥費還是貴啊......"
縣宣傳幹部急得直跺腳,楊進京卻坦然道:"這就是真實情況。我們村辦企業每年拿出利潤的20補貼老人,但還是不夠。"
采訪到一半,突然下起了小雨。記者們正要躲雨,楊進京卻領著他們拐進了一條泥濘的小路。
"楊代表,這是......"
"帶你們看看還沒改造的舊房子。"楊進京指著一排低矮的土坯房,"新農村建設不能隻展示好的,這些才是我們要攻堅的。"
李敏的眼睛亮了起來:"這才是真正的新聞!"
中午在村食堂吃飯時,記者們對簡單的四菜一湯讚不絕口。央視的孫記者舉著攝像機拍廚師老張頭炒菜:"這大鐵鍋炒出來的菜就是香!"
下午的座談會上,出現了意外一幕。縣裏安排的"群眾代表"正按稿子念到一半,五保戶王老漢突然闖了進來。
"楊書記!我家房頂又漏雨了!"老漢渾身濕透,手裏還拿著個接雨的破盆。
會場一片死寂。周衛國的臉都綠了。
楊進京卻起身扶住老人:"王叔,是我工作沒做好。"他轉向記者,"各位,這就是我剛才說的"攻堅"對象。"
令人意外的是,記者們反而更感興趣了。攝像機對準了那個破盆,閃光燈亮成一片。
"楊代表,"李敏認真地問,"類似王大爺這樣的困難戶,村裏還有多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二十七戶。"楊進京不假思索,"我們計劃用村辦企業今年的利潤,優先幫他們修房子。"
采訪結束前,央視記者突然提出要去楊進京家看看。縣委的人慌了神——誰都知道楊書記家簡樸得過分。
"走唄。"楊進京倒很坦然。
推開楊家斑駁的木門,記者們看到的是三間普通的磚房。堂屋牆上掛滿了獎狀和照片,最顯眼的位置是一張泛黃的"全家福"——年輕的楊進京穿著軍裝,懷裏抱著剛出生的大兒子。
"楊代表,"孫記者好奇地問,"您當了這麽多年幹部,家裏怎麽......"
"夠住就行。"楊進京笑著給客人倒茶,"錢得用在刀刃上。"
王素心端出一簸箕剛炒的花生,手抖得撒了一半。李敏連忙蹲下幫忙撿:"嫂子,您別忙活了。"
"不忙不忙......"王素心紅著臉,"就是......就是怕給老楊丟人......"
"丟人?"孫記者舉起相機,"這才叫真實!"
送走記者團時,周衛國拉著楊進京落在後麵:"老楊啊,你今天這是......"
"周縣長,"楊進京望著遠去的車隊,"亮醜才能進步啊。"
一個月後,《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了長篇通訊《泥土芬芳裏的代表情懷》,配圖是楊進京蹲在麥田裏查看灌溉渠的照片。央視的專題片《一個村支書的"三本賬"》更是引發了全國熱議。
最讓東八裏莊沸騰的是,節目播出後,省裏專門撥了一筆資金用於危房改造,還有十幾家企業主動聯係要投資村辦企業。
"楊書記!"李滿囤興衝衝地跑來,"又來了個記者,說是要跟您同吃同住一個月!"
楊進京正忙著給王老漢家修屋頂,頭也不回:"讓他等著,我這兒忙著呢!"
夕陽西下,楊進京蹲在新鋪的屋頂上,望著遠處漸次亮起的燈火。他知道,聚光燈終會熄滅,但腳下的這片土地,永遠需要他這樣的守護者。
楊進京蹲在村委會門口的老槐樹下,手裏捏著一遝信紙,額頭上的皺紋比往日更深了幾分。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有讚揚的,有取經的,還有十幾封是尖銳的批評。
"楊書記,您看看這個。"村會計小心翼翼地遞過最新收到的信,"說咱們村辦企業汙染環境......"
信紙上的字跡工整得刺眼:"尊敬的楊代表,您在電視上大談鄉村振興,卻縱容村辦磚窯排放黑煙,請問這就是您的新農村建設嗎?"
楊進京的手指微微發抖。磚窯確實冒煙,但那是最基礎的輪窯,全縣幾十家都這樣。以前從沒人提過這事,現在卻成了"罪證"。
"楊書記!"張虎風風火火地跑來,"縣環保局來人了,說要檢查磚窯!"
檢查組的車還沒停穩,領隊的副局長就板著臉下了車:"楊代表,我們接到群眾舉報......"
"不用查了。"楊進京直接打斷他,"確實冒黑煙,我們正在改造。"
副局長顯然沒料到這出,準備好的台詞卡在了喉嚨裏:"那、那限期整改......"
"給半個月。"楊進京轉身就往磚窯走,"我帶你們看看實際情況。"
窯廠裏,工人們正光著膀子搬磚,汗水在黝黑的皮膚上閃著光。老窯工李三看到領導來了,緊張得差點摔了一摞磚。
"李師傅,"楊進京高聲問,"新定的除塵設備啥時候能到?"
"後、後天......"李三結結巴巴地回答,"楊書記,真要花那三萬塊錢啊?"
"花!"楊進京斬釘截鐵,"不僅要買設備,還得送你去縣裏培訓。"
環保局的人走後,張虎急得直搓手:"楊哥,三萬塊啊!咱村養老院還等著錢裝修呢!"
"該花的錢一分不能省。"楊進京拍了拍窯廠斑駁的牆壁,"現在全村都活在放大鏡下,一點錯都不能有。"
壓力不僅來自外界。第二天開村民代表大會時,一向支持楊進京的王鐵柱爹突然拍了桌子:"進京啊,現在外頭都說咱村是"典型",可我家房頂漏雨三年了,咋沒人管?"
會議室瞬間安靜。楊進京翻開他的"問題賬",手指停在一行字上:"王叔,您家是第17戶待改造的危房,按計劃下個月動工。"
"等不及了!"老人紅著眼圈,"昨兒下雨,我孫子寫作業都得打傘!"
楊進京合上本子:"明天我先帶人去給您修屋頂。"
"那其他16戶呢?"李滿囤突然插話,"都像老王這樣鬧,工作還幹不幹了?"
眼看要吵起來,楊進京猛地站起身:"是我的錯!光顧著應付外麵,把鄉親們的急事耽誤了。"
他當場調整了改造順序,把最困難的十戶提前。但這樣一來,村辦企業的資金周轉就出了問題。
"楊書記,"紡織廠會計急得直冒汗,"這麽一改,下月工資都成問題!"
喜歡年代逆襲:癱瘓老爹重生了請大家收藏:()年代逆襲:癱瘓老爹重生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