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百官商討,如何讓吐蕃融入大唐

字數:4435   加入書籤

A+A-


    房玄齡馬上站出來問:“陛下是想把吐蕃的王留在大唐,讓他們內亂,我們再給予致命一擊?”
    李承乾搖頭道:“朕從來不屑耍這些陰謀詭計,朕說的是,吐蕃真正統一不過十年不到。
    在這之前,吐蕃的前身是無數大大小小的部落,比當初的突厥更加混亂。
    吐蕃現在的凝聚力,算是靠著鬆讚幹布打下來的。
    吐蕃是靠著鬆讚幹布這個人,強行凝聚在一起的,這跟當初始皇帝剛剛統一的時候差不多,全靠個人的威望鎮壓一切。
    一旦鬆讚幹布沒了,那必然就是一盤散沙,我大堂得花上無數的精力,在那片土地上重新折騰一遍。
    還因為地域氣候的原因,隻怕連派中原人去管理都很難。
    對我大唐目前來說,重要的還不是土地,而是人!
    朕在這裏給你們一個新概念: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朕並不想,先花上幾十年去平亂吐蕃。
    希望諸位愛卿拿出一個辦法,能夠和平過渡,溫和的統治吐蕃。”
    房玄齡再問:“敢問陛下,為何要溫和的統治吐蕃?
    吐蕃在前些年,對大唐邊境的侵犯,也不是沒有。
    雖然不像突厥那樣,幾乎是世仇。
    但邊境的百姓,也是深受其害的。”
    “房愛卿,你忘了朕提出的華夏遺民論嗎?
    這一套理論,是給今後的統治打基礎,也是給未來的文化奠基!
    吐蕃,就是第一個試驗品。
    這個頭一旦開不好,對未來更大範圍的統治,沒有任何好處!
    人生苦短,朕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全世界統一那天。
    難道說,房愛卿不想活著看到那天?
    與其把一片地方打得破破爛爛,用幾十年去收拾殘局,又用上百年去消弭百姓心中的仇恨。
    溫和的手段,難道不可取嗎?”
    “這……陛下言之有理,老臣想想!”
    “別光你一個人想,所有人都想想,隻要有想法都可以提出來。
    核心就一點,盡最大可能平穩的接手,不要出現大規模的衝突或者仇恨,讓吐蕃平穩的融入大唐。
    成為大唐新生的力量,成為大唐的地基之一。
    吐蕃跟突厥還有高句麗都不一樣,大唐和他們之間,沒那麽深的世仇。
    這也是為什麽,朕要把突厥的殘部趕走,要讓高句麗徹底滅國,偏偏對吐蕃的態度不一樣。
    高句麗和新羅百濟那三個小國,經過滅國之戰後人口並不多,把他們送到南方打散很容易。”
    魏征站出來說:“陛下,何不學高句麗一樣,把人口給他們遷徙打散?”
    “魏征,你知道吐蕃有多少人嗎?
    你又知道,吐蕃是由多少個部落組成的嗎?”李承乾反問。
    魏征現在已經徹底坐了冷板凳,基本就當自己是個吏部尚書,不關他的事,他都不發言了。
    在李承乾默默集權的統治之下,除非是問到他們,否則很多人都當了背景板。
    隻因為,李承乾雖然不隨便砍人,可大臣們說的東西,總是會被李承乾推翻,還把他們教訓一頓。
    沒有絕對的把握,誰又敢輕易發言呢?
    這不好的印象多了,非常影響升官發財的。
    萬一觸碰到什麽忌諱,被砍頭就不好了。
    “臣……不太清楚……”
    “朕也不太清楚!
    但是,大概的數據還是知道的。
    吐蕃統一之前,大概是十幾個比較大的部落,四五十個小的部落。
    這些部落,各有各的傳統和習俗,至少有些區別。
    而吐蕃的主要部落加起來,大概是四五百萬人口。
    所有部落加起來,就算沒有一千萬也差不多。
    如果不算我大唐最近幾年出生的新生兒,吐蕃的人口跟我大唐相差不大。
    如此龐大的人口,你說遷徙就遷徙嗎?
    更何況,我大唐的本土人口就算龐大,可不管南方北方,總歸本質是種地。
    但是吐蕃的人口,多數是介於放牧和種地之間。
    並且,跟高句麗不同的是,他們生存的地域極高。
    若是把他們分到腳下這片中原大地,可能十個之中會死兩三個。
    若是分到南方那邊,各種意外狀況加起來,估計得死一半以上,還可能對大唐的百姓造成傷害。
    你認為,你這個建議有意義嗎?”
    魏征默然,發現自己又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
    他把這個事情,想得太簡單了。
    地理環境,生存模式,全都不一樣,還有堪比大唐的人口,這怎麽搞?
    百官們聽到李承乾說的數據,原本想要開口的人,默默打消了自己的想法。
    這簡直相當於,兩個同樣大小的國家融合,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至於能不能打過吐蕃,現在百官都不懷疑。
    其實,李承乾把這個事情提出來,的確是想聽聽百官的意見。
    不是說三個臭皮匠也頂個諸葛亮嘛,三人行必有我師!
    後世的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什麽都照搬。
    因為政治格局不同,想要達成的目標也不一樣。
    多民族政策肯定要實行,這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結果。
    但一國兩製絕不可行,也沒那個必要。
    沉默了好一會兒,房玄齡說道:“陛下,您是想要兵不刃血的收下整個吐蕃,把他們即刻利用起來。
    然後,通過自由通婚,自由移民等手段,實現民族融合。
    再通過文化,讓他們融入華夏中來。
    就算百年後,他們還叫吐蕃,還是以現在的方式生活。
    但他們同樣也承認,自己是華夏人,臣說的可有錯?”
    “不錯不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難以避免的,我大唐要做到的是求同存異。
    就像之前我大唐的百姓,不願意前往南方,這就是水土不服和對未知的恐懼造成的。
    吐蕃如此多的人口,若是用殺戮的方式去解決,除非全部屠殺幹淨,否則仇恨可以延續百年,實在沒那個必要,也是得不償失!
    隻要我大唐足夠強大,最多百年時間,就可以讓他們徹底融入華夏文明。
    到那個時候,他們隻是華夏文明之中的一族而已。
    文明的傳承,一些東西不可留,這是毫無疑問。
    但一些東西應該保留,這也是毫無疑問的。
    尊重一些傳統,就是尊重祖先,文脈本該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