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工部和國家電網的成就
字數:4180 加入書籤
就這個國庫收入來看,這是何等不可思議的盛世!
有這樣的收入,何懼任何天災人禍,甚至想發兵打誰就打誰!
“陛下萬年,大唐萬年!”
“陛下萬年,大唐萬年!”
“陛下萬年,大唐萬年!”
“……”
也不知道從誰開始,狂熱的呼喊響徹大殿。
李承乾也忍不住勾起嘴角,覺得壓在自己身上的擔子,也輕了幾分。
但他也明白,絕對不能驕傲自滿,還差得遠。
不說往後世看,近在咫尺的都有兩個極端需要比較。
首先,哪怕整合多國,哪怕把吐蕃都合並進來,隻怕都還得發展幾年,才能達到隋朝巔峰時期的人口。
往後看,某位唐玄宗,不就是因為誌得意滿,自以為可以享受了,結果……
身在這個位置上,但凡展露出自己的愛好,就必然被投其所好,就必然被腐蝕。
一旦被腐蝕,下邊就會鑽空子,再大的盛世也會被吃空,無非是多吃幾年和少吃幾年的區別。
一個完整的製度建立起來,起碼要鎮壓上百年,才能讓大多數人習慣,才能正常的運轉下去。
否則,隨時會被原本的既得利益者推翻。
後世的教訓就曆曆在目,連根本法都是說改就改,隻因為真正的老一輩都去了。
等聲音小點,李承乾抬手虛空按壓:“冷靜冷靜,諸位愛卿都冷靜!”
等大家都安靜下來後,李承乾說:“這些錢啊,太多太多了,多得花不出去!
花不出去,它就不是錢!
無非就相當於,從各地把貴金屬的礦物挖出來,集中到國庫中而已。
在不能平白給百姓發錢這個前提下,它就花不出去!
哪怕平白給百姓發錢,最終也不過是導致各種物價上漲,沒有什麽意義。
所以這些錢啊,能看不能用!
究其根本,還是人口太少了呀,物資也太少了呀。
錢隻是一個符號,隻是所有物資運轉的一個憑證,錢本身又不能咬兩口來吃。
要想把這些錢花出去啊,人口是重中之重,物資也是重中之重。
所以接下來的目標,朕在重申一遍,百姓餐餐有肉吃,吃到膩為止!”
百官無語,總覺得李承乾是在裝逼。
不過這個收入,這份實實在在的底蘊,倒是讓百官們越來越歸心大唐了,而不再隻顧著自家利益。
這樣的大唐,根本不需要給自家搶奪利益了。
隻要好好當好這份差,利益自然而然就來了。
“唐儉先退下,段綸,來匯報一下你們工部的情況吧。”李承乾又說。
“是,陛下!”
“稟陛下,我工部目前靠著拍賣專利,勉強實現自給自足,不需要朝廷額外撥款,各種發明創造日新月異。
截至目前為止,民生方麵。
已發明或者獲得:肥皂、香皂、花露水、精鹽、多類服務於各方麵的紙張,無煙煤、蜂窩煤、自行車、三輪車等。
食物方麵,引進各地蔬菜栽培種植,共計有大小二十八個品種,十一個種類。
五穀,一畝地而論,各自穩定增產一鬥到五鬥。
預計可在原本基礎上,哪怕是吃喝好點,也能夠多養活千萬人口。
各種水果栽培嫁接,形成十六個新品種,七個種類,從各方麵碾壓曾經。
就連喂豬的野草方麵,都有多多的投入研究,以便於給大唐百姓創造更好的肉食條件。
玻璃製品,已經進入百姓人家,至少百姓家裏,能買得起一些鏡子和水杯。
在工業技術方麵,煉鋼技術大增,如果全部運用起來,甚至能增產十倍以上。
但受限於開礦,還有其他各方麵因素,實際增產還未做到倍增,隻是技術上達到十倍,還需要時間去醞釀。
其中鋼材的種類,已經擴展到了十三種,各有各的用處,也各有各的造價。
格物方麵,各類研究多種多樣,指南針,望遠鏡,甚至顯微鏡都已出現,正在細化和精深研究。
就連細微方麵的油漆,也都發明了多種,有防曬的,有防變色的,有防水的等等。
造船方麵,目前正在進行純鐵船試驗。
截至目前為止,共發明專利一萬五千餘種。
有些是屬於不好仿造的專利,可以讓發明的工匠或者工匠小組,獲利二十年。
有些是屬於小發明或者小改造,一看就懂,隻是缺少一個靈感。
這一類,工匠也獲得了足夠的金錢賞賜,工匠們人人都奮勇爭先,廢寢忘食的搞發明。”
“嗯,很好,你先退下!”
李承乾點點頭,看向王玄策,問:“電力方麵,現在如何了?”
王玄策站出來道:“目前,我部已經在長江和黃河流域,各處支流上選擇合適地點,搭建了十八處小型水利電站,全部都在修建之中,還沒有投入使用。
至於火力電站,目前主要位於河東道煤礦主產區附近,也有修建八座。
由於陛下提議,不過多修建火力發電站。
目前主要通電區域,除了皇宮之外,還有工部新的匠作監。
由於將作監耗電量巨大,渭水河畔的那第一座火力發電站,已經基本達到極限,難以供應整個長安城。
以長安周圍的水路來看,若是要靠人工渠鑄造水力發電站,必須得修改路徑,並且無法保證全年發電。
長安一旦進入枯水期,或者出現幹旱年月,就很難保證供電。”
“嗯,可以理解!”
李承乾點點頭,並沒有覺得有什麽問題。
以現在的技術而言,還做不到在長江黃河上修建水電站,各方麵的技術都不達標,甚至包括發電機組都不達標。
“工部配合,多多努力!
不管是水泥的標號,還是鋼材的各種耐受,都需要繼續精深研究!
朕希望在未來的十年內,能夠達到大唐全國各州府通電。
二十年到三十年內,能夠達到大唐境內,無處不通電!
這個目標,非常的艱巨,希望你們兩部不要懈怠!”
“臣,遵旨!”
“臣,遵旨!”
唐儉和王玄策,紛紛答應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