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挖沙囤水,治沙也治水
字數:4622 加入書籤
“臣等遵旨!”
“臣等遵旨!”
“……”
百官紛紛應和,因為吃飽穿暖這個話題,不是一個部門的事。
“嗯,義務教育是一個長遠話題,也是一個長遠執行目標。
直到未來有一天,全大唐境內,凡大唐子民,必須做到人人識字,甚至人人接受過義務教育。
接下來,再說三個長遠計劃!
這三個長遠計劃,定為基本國策,跟義務教育一樣,同屬於永遠要執行下去的計劃,無始無終。”
百官感覺心驚肉跳,這又是長遠計劃,看來真是想把他們累死才罷休。
“第一個長遠計劃,植樹造林!”
植樹造林一提出來,百官啞然,這算什麽?
雖然柴米油鹽中的柴的確很貴,如果單純說木炭的話,有很多百姓都用不起,寧願用煤炭。
可問題是,總覺得這個東西太虛了。
“是不是覺得,把植樹造林作為長遠計劃,好像沒有什麽意義?”李承乾問。
“……”
百官不敢言語,但的確是那麽想的。
“諸位可曾想過,長安城外除了人種植的作物,為何一片暴露的黃土?
諸位可曾想過,為何黃河幾乎年年泛濫,無非就是大和小?
這可都是和植樹造林相關的!
整個黃河流域來說,大多數地方都是黃土地。
黃土地的特性,就是粘稠度不足,非常容易水土流失。
凡是下一場雨,渾濁的黃色泥水,可謂到處流淌。
若是在黃河兩岸,有足夠的樹木去穩固土層,黃河的河床何至於年年抬高,為何需要年年加高堤岸?
可曾想過,黃河有一天,對於某些區域來說,會變成天空之河。
到時候,一旦堤岸出問題,死傷的何止百萬百姓?
萬一有一天,黃河因為這種情況,不可阻擋的進行改道,又會死傷多少百姓?”
百官聞言,臉色頓時凝重起來,這的確是個大問題。
黃河治理,在那幾處低窪地帶,年年都在進行。
可是,一旦氣候出現問題,還是會出現黃河泛濫的情況。
本來這個問題,屬於是一個老問題,曆朝曆代都是如此,已經習以為常。
現在被李承乾提起來後,就不一樣了。
以前曆朝曆代的朝廷,就算是想要加高黃河的堤岸,也是千難萬難。
不說朝廷能不能撥款,就是層層苛扣下去,到最後也是杯水車薪。
李承乾的聲音繼續響起:“朕現在有錢,國庫也有錢,但平白發給民眾,沒有這樣的道理,也會導致物價上漲,屬於得不償失。
一旦吐蕃並入進來之後,這個問題就會得到緩解。
同時,由於各種商品的流通,也順帶著錢的流通,自然可以發更多的錢出去。
要藏富於民,要讓民間富裕起來,又不能白白給他們發錢,那就讓他們去種樹吧。
更何況,人口增加之後,百姓要想養得起,也是需要錢的。”
“陛下英明!”
“陛下英明!”
“……”
百官心悅誠服,因為這是一個全民問題。
“責令黃河兩岸,沿途所有州府,把植樹造林列入政績考核,付出工錢,請民眾植樹造林,孕育樹苗。
植樹造林,並不是重體力勞動,那就把婦女和兒童全部利用起來。
比如說,種上一棵樹,給多少錢。
一年之後依然存活,再給多少錢。
如此一來,就可以讓沿途的百姓盡心盡力。
同時,關中地帶,所有一切人煙密集區,總之就是樹木不足的地方,全部開展植樹造林。
劉德威……”
“臣在!”
“立一部新的法律,叫做自然環境保護法,就以植樹造林為例,以後想到什麽就添加什麽。
一切樹林,不允許隨意砍伐。
如要取柴火,隻可以取枯枝敗葉。
一切山林所屬,如果必須要砍伐,在砍伐的同時,就要重新種植上。
偷偷砍伐樹木,十根以上者,徒十年起步!
大肆砍伐山林,主謀處決,幫凶徒十年起步,上不封頂。
即便是屬於自家的林產,也必須要邊砍邊種,不得出現荒山,除非此山原本就是石頭山,不長樹木。
燒炭這一類,建築所需這一類,除了必須重新種植上,需要與當地林木價格,按照十取一收稅。”
“臣,遵旨!”劉德威嚴肅道。
“其他相關諸法,可以先憑空想象,先把大概的框架做出來,再根據實際情況修改。”
“明白!”劉德威點頭。
“哦,對了,竹子這一類不能算是樹木,因為其特性決定了,生長速度飛快,可以隨意砍伐,但也必須要重新種植上。”
“是!”
“第二個長遠計劃,治沙治水!
以長江和黃河為主要核心,年年在枯水期,組織百姓進行掏沙!
這些沙,合適的可以用來運輸給天下百姓,作為水泥的攪拌料。
不合適的,要麽用來堆肥,要麽用來增加土層。
總之,兩河流域,以及境內大大小小的河道,凡是有需求的,都進行這個治沙治水行動。
這是一個長遠的計劃,不需要達到全功,每年國庫有計劃的撥款就行了。
每年的冬季,枯水的季節,百姓本身事也比較少,就讓他們做這個。
同時,各地開展水渠荷塘運動!
凡有需求,不管南北,隻要地理合適就行。
尤其是,夏季雨水充沛容易洪澇的區域,一定要嚴肅執行。
總體而言,這是在南方執行。
而在北方,雨量普遍偏少,地理環境上也大不相同。
那就跟當地土著請教,他們是如何尋找水的。
如果是在地下,那就挖井。
總而言之,就是挖沙囤水,治沙也治水。”
百官聞言滿臉駭然,這是要搞千秋萬代的文治啊!
“臣等宗旨!”
“臣等遵旨!”
“……”
百官明白了,這就是接下來五六年,要使勁搞的事情,屬於內政。
藏富於民,又把民間力量全部調動起來,給千秋萬代做貢獻。
這不像曆朝曆代修運河那種情況,這是在各地的自家門前,好好的治理自己。
既然如此,沒人有二話。
“最後一個長遠計劃,朕稱之為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