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乖順的百官,李承乾發火

字數:4329   加入書籤

A+A-


    “雖然朕已經下過旨意,讓各地在秋冬季節修水利,以囤水治水為目的。
    但是,之前朕微服私訪回來也說過,有些地方的地方官,做事完全不經過自己的腦子。
    或者說,他們就照章辦事,自以為如此就無錯。
    一方麵,他們不敢違抗朕的聖旨。
    另一方麵,其實是不了解民生,甚至不了解自己所管轄的地盤。
    這樣的官,隻能說是個庸官。
    看似忠心耿耿,但卻隻知做事,不知思考。
    這種作風——很不好!
    可能在爾等眼中,朕是一個說一不二的強勢皇帝。
    但是,隻要爾等的意見中肯,朕也反駁不了,朕難道會固執己見嗎?
    若全天下都是這樣的官,長此以往下去,必然會民不聊生。
    朕如果什麽都懂的話,還要爾等來幹什麽?”
    此時,李承乾已經有些發火了。
    因為之前說蝗蟲的事,大家完全一副乖順的樣子,除了討論吃不吃的問題,好像別的問題都沒有,你存錢說得都對。
    在整個古代的曆史之中,朱元璋應該算是最說一不二的,但也給滅國留下了最大的禍端。
    因為在他所在的時代,他給官員留下的印象就是,他說什麽就是什麽。
    不許別人反駁,甚至不許別人說話,一切按照他安排的去走。
    再加上又定下八股取士的製度,最終的結果就是製度徹底僵化。
    那個時代的官員,一般都會形成兩種極端的性格。
    一種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所以不會主動幹任何事情。
    另一種是:可勁兒的阿諛奉承,揣測上意。
    兩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不思考。
    吃飽了沒事的情況下,全部用在了花心思內鬥上。
    八股取士,讓不會做事的人上位,其中或許有真正忠心耿耿的,但卻對天下根本不了解,一切都在紙上談兵。
    朱元璋在的時候,雖然他的小農思想嚴重。
    但是,他起碼認為自己知道,什麽是對百姓好的。
    再加上,本身就戰亂時代不遠,沒有那個絕對的必要,人人都不再想要打仗,所以才能維持下去。
    到了朱棣的時代,他年年對外征戰,把天下掏空了,又是武功赫赫的皇帝,所以能維持表麵上的相安無事,文臣還不敢太跳。
    等朱棣一死,後遺症就全爆發了。
    欺上瞞下,不幹實事,溜須拍馬,歌功頌德。
    於是,躲在皇宮裏做木匠的,玩蛐蛐的皇帝。
    天老大,地老二,自己老三的皇帝,就全都冒了出來。
    就是因為他們耳朵中充斥的信息,跟真正的天下是完全不對等的,甚至是牛頭不對馬嘴的。
    李承乾想要的,不是朱元璋這種一言堂。
    他好歹經曆過九世輪回,他在的時候可能還好一些。
    但是,曆史的慣性之下,一切都可能會往最壞的方向發展。
    他想要做的事,以後思考的方麵,就讓百官去幹。
    皇帝要幹的是,選取他們思考之後,最符合自己利益,或者最符合天下利益的方案。
    因此,皇帝可以是中庸之主,但百官絕不能是吃飯不幹活的。
    皇帝中庸不可怕,選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隻要有正常的智商就行。
    但百官中庸不行,皇帝會傷透腦筋不說,還沒辦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其實現在的三省六部製,就是這麽一個製度的雛形。
    三省之間互相製衡,最後都交給六部去做。
    比如說中書省負責決策,草擬皇帝聖旨。
    門下省負責審核,若認為聖旨有語病或者有歧義,以及有不合適的地方,有權給皇帝打回去。
    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轄六部,這是純粹的執行部門。
    這樣的結構之下,哪怕是皇帝出了錯,除非皇帝真正的昏庸,要不都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這也是為什麽,李世民明明為政能力不行,偏偏搞了個貞觀盛世出來,這是群策群力的結果。
    換而言之就是,皇帝高坐在上,提出自己的想法,三省負責深入規劃這個想法,拿出最好的執行方案來,交給六部去執行。
    如果三省之間意見不統一,吵起來之後,還可以讓皇帝來決斷,如此皇權就不會外流。
    為什麽在李隆基時間出現大問題,就在於原本是三省共事,但是李隆基獨寵李林甫,而這人又瘋狂的推薦安祿山。
    雖然說病根早已經出現,但這是直接的導火索。
    這就相當於,把本來三個丞相,互相製約的情況,搞成了他自己的一言堂。
    他自己一言堂,若是一直聖明也無事。
    偏偏他老了喜歡享受,李林甫又擅長溜須拍馬,簡直是簡在帝心。
    最終的結果就是,李林甫做到了欺上瞞下,相當於架空了李隆基。
    本來是三方商議決定的,李隆基一個獨寵,李林甫又偏偏是個欺上瞞下的貨色,不出問題才見鬼了。
    本來皇帝就該坐看風雲,隻要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意見,對天下有利的意見就好。
    這下好了,李林甫說什麽就是什麽,李隆基是啥都不管,可不就是活該嗎?
    要說三省六部這個製度,特別是那個,門下省有權打回皇帝的聖旨。
    看起來,是在挑釁絕對的皇權,實際上卻是在保護皇權。
    因為皇帝不可能永遠不出錯,但皇帝和門下省意見統一,又有其他兩個省互相製衡,那就很難出錯。
    打個比方,皇帝盛怒之下,想殺了誰全家,於是下達了聖旨。
    門下省覺得,人家罪不至死,至少不應該全家死,把這個聖旨打回去。
    此時,皇帝也冷靜下來了,看到門下省的意見之後,隻要不是徹底的昏聵之主,自然也會好好的思考。
    說不定,就會改變自己的想法,如此也不損皇帝的顏麵。
    若是聖旨直接就出去了,皇帝的權威看似無限大了。
    但,君命不可能朝令夕改。
    一旦出了錯,那可就是事關天下的大事。
    李承乾上位之後,由於自身兵多將廣,而且每每有所聖旨,哪怕百官不解。
    最終都會發現,除了損失他們的利益,對整個大唐都是有利的。
    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漸漸的就會變成李承乾的一言堂,百官都會變成磕頭蟲,這真不是李承乾想要看到的。
    這種風氣一旦形成,等他去世之後,慣性還會持續。
    那麽,走到明朝後期那一步,是可以預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