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藍星二號
字數:3783 加入書籤
“您放心!”
劉誌立刻站直身體,語氣篤定。
“技術團隊提前三天就抵達火星調試設備,運輸艦也已在預定軌道待命,人員更是全員到崗,隨時可以啟動安置程序。”
“那就好。”
黎陽頷首,轉身對身後的帕爾吩咐道。
“帕爾,通知希望商會的星艦,按坐標參數進入預定軌道,開始星球釋放程序。”
“收到,黎陽艦長。”
帕爾抬手敬禮,轉身便向通訊裝置下達指令。
遠處的希望商會星艦隨即亮起推進器的藍光,緩緩駛向指定空域。
空港內的氣氛瞬間變得緊張而有序,每一個環節都在精密地運轉。
艦體在恒星光芒下泛著冷硬的金屬光澤,隨著“嗤”的一聲輕響,腹部的艙門向兩側展開,露出內部懸浮的兩個物體,一顆裝載著星球的“玻璃球”,以及一台半人高的銀色儀器,表麵布滿複雜的能量紋路。
機械臂精準地將兩者移送至星空,星艦群隨即啟動推進器,如同潮水般緩緩退去,在安全距離外為即將到來的“奇跡”留出足夠廣闊的空間。
“注意,解除安全模式。”
艦長的聲音通過加密頻道傳來,沉穩有力。
“安全模式解除。”
“解除星球鎖定程序。”
“鎖定已解除,能量回路暢通。”
“釋放星球!”
最後一道指令落下的瞬間,那顆懸浮在虛空中的“玻璃球”突然劇烈震顫起來,表麵的光澤如呼吸般明暗交替,隨即開始瘋狂旋轉,速度快得幾乎化作一道流光。
“唰——!”
一聲仿佛撕裂空間的輕響過後,流光驟然炸開!拳頭大小的球體在眨眼間膨脹億萬倍,一顆覆蓋著蔚藍海洋與翠綠陸地的星球赫然出現在星空中,龐大的體積幾乎與藍星相當,表麵甚至能看到繚繞的白色雲層在緩緩流動。
更引人注目的是,星球外圍包裹著一層近乎透明的能量膜,如同一層薄紗般輕輕波動。
這層膜看似脆弱,實則是精密計算的產物——它不僅能抵禦星際塵埃的撞擊,更能中和星球突然出現時產生的引力漣漪,避免對太陽係原有的軌道平衡造成擾動。
遠處觀望的人們無不屏住呼吸,看著這顆新生的星球在能量膜的保護下緩緩穩定下來,與周邊的星體形成微妙的引力平衡。
原本空曠的軌道上,就這樣憑空多了一顆承載著無數希望的星球,無聲地訴說著星際文明的造物奇跡。
空間站的環形觀景艙內,原本分散各處的遊客此刻都聚攏到了舷窗前,密密麻麻的身影擠在一起,驚歎聲與議論聲此起彼伏。
“快看!那是什麽?”
有人指著舷窗外突然浮現的星體,手指因激動而微微顫抖。
原本空曠的軌道上,一顆裹著淡藍色光暈的星球正緩緩舒展,陸地與海洋的輪廓在星光下逐漸清晰,引得人群中發出一陣倒抽氣的聲音。
“這怎麽突然多了一顆星球出來?”
旁邊的人皺著眉翻看光腦,星際航道圖上明明沒有標注這顆星體。
“你沒看最新通告嗎?”
一位戴著旅行帽的遊客晃了晃手腕上的終端,光屏上彈出藍星與火星管理部的聯合公告。
“說是最近跨星球遊客暴增,藍星和火星都快擠不下了,這是新拓的宜居星,專門分流人口用的。”
“原來如此!”
先前疑惑的人恍然大悟,湊近舷窗仔細打量。
“看著環境不錯啊,就是不知道上麵的建築什麽時候能建好。昨天去藍星的懸浮港,排隊都排了兩小時,人確實太多了。”
觀景艙內的議論聲越來越熱鬧,有人已經開始盤算著等新星球開放後第一時間去打卡,有人則在討論新星球的氣候是否適合度假,連帶著空間站的工作人員都忍不住湊過來聽,臉上帶著幾分新奇。
而在另一端,劉誌正對著通訊器沉聲下令。
“第一施工梯隊準備著陸,優先搭建臨時能源站和中轉樞紐;第二梯隊負責大氣層穩定裝置的調試,務必在七十二小時內完成基礎建築設施!”
通訊器那頭傳來整齊的應答聲,數十艘印著“星際建設”標識的工程艦如離弦之箭,拖著白色尾焰朝著新星球飛去。
顯然是要在這片全新的土地上,以最快速度建造出一片居住地。
舷窗外,新星球的雲層漸漸散去,露出一片平整的陸地,仿佛正安靜等待著開拓者的到來。
“黎陽艦長,這顆星球該起個什麽名字好?”
劉誌快步走到黎陽身邊,目光望著舷窗外那顆剛穩定軌道的新星球,語氣裏帶著幾分征詢。
黎陽指尖輕叩著控製台邊緣,視線落在星球表麵那片與藍星相似的蔚藍海域上,沉吟片刻後道。
“就叫藍星二號吧,簡單好記。說不定以後拓展得順利,還會有三號、四號呢。”
劉誌聞言連連點頭。
“這個名字好,既直觀又能讓人一眼聯想到母星,容易被大眾接受。”
說罷,他立刻調出通訊界麵,對著管理部門的頻道沉聲下令。
“通知各單位,新星球命名為‘藍星二號’,即刻發布公告,同步更新星際導航圖。”
黎陽轉頭看向劉誌。
“關於藍星二號的管理人員,就由你這邊抽調人手安排吧。”
畢竟這顆星球和藍星、火星不一樣。藍星是帝國占領後又獎勵給黎陽的領地,火星是安諾從官方手中購入的,都能按規製配備行政序列的官員。
但藍星二號是直接從商會手裏買的,走的是非官方流程,沒法啟用帶行政級別的編製。
劉誌立刻會意。
“明白,您放心。我會從咱們自己的團隊裏挑些可靠的人,熟悉基建規劃和民生管理的,先搭起臨時管理框架。等後續手續理順了,再慢慢完善體係。”
黎陽頷首認可。
“嗯,優先挑那些在藍星基層做過實務的,經驗足,能快速上手。初期不用搞複雜架構,先把能源、交通、安全這幾塊抓起來,讓第一批遷過去的人能安穩落腳。”